西施故裡說西施

作者: 山水不系舟

導讀西施故裡說西施 列車徐徐地駛入浙江省諸暨縣城,便見月台上一行醒目的標語“請到西施故鄉來”。久知西施乃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今到其地,有跡可尋,豈有不訪之理。 西施之名最早見於《管子》,稍後的《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其事跡頗詳。她本是一個蓬門草戶的村姑,相傳勾踐臥薪嘗膽之時,除了秣馬厲兵之外,又將西施獻給吳國。靠著唇紅齒白,搔首弄 ...

西施故裡說西施


列車徐徐地駛入浙江省諸暨縣城,便見月台上一行醒目的標語“請到西施故鄉來”。久知西施乃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今到其地,有跡可尋,豈有不訪之理。

西施之名最早見於《管子》,稍後的《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其事跡頗詳。她本是一個蓬門草戶的村姑,相傳勾踐臥薪嘗膽之時,除了秣馬厲兵之外,又將西施獻給吳國。靠著唇紅齒白,搔首弄姿和幾招時興歌舞,得幸夫差,亂其國政,最終使越國戰勝強吳。遂演出夫差、勾踐、範蠡、文種、伯丕、伍子胥等許多動人的故事來。

位於城南二裡許的苧羅村早已看不出它的本來面目,唯有那青黛色的苧羅山和雖有些混濁的溪水,隱約還有古時的風韻。沿溪南行,見一小亭獨立岸邊,便是“浣紗亭”。入亭稍坐片刻,順石階下到溪邊,就見有兩米多高的微紅色大石立在那裡,這便是俗稱的“紅粉石”了。石上刻著“浣紗”二字,每字半米見方,筆法飛暢,傳為王羲之手跡,這也著實難得。據雲附近舊有西施石像、西施殿、古苧羅村牌坊等古跡,後來都蕩然無存。最近十幾年為了招徠游客,又建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西施殿,華麗是夠華麗的,但與古樸的浣紗石相比卻格格不入,還不如不建的好。我佇立溪邊,凝視溪水,仿佛波光中有一張西施的臉,不時變幻著形態。半晌我才悟出,原來是古今文人們賣弄文筆所造成的幻覺。

唐人樓穎詩:“西施昔日浣紗津,石上青苔思殺人。一去姑蘇不復返,岸邊桃李為誰春?”這未免悲哀有余而壯氣不足,有負西施一片愛國之心。西施赴吳和勇士上陣沒有什麼兩樣,因為古時少女視貞操為生命。

皮日休則誇大了西施的作用,他有詩雲:“綺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那麼試問,勾踐若無謀臣和勇將相幫,且能忍辱負重,甚至用手去摳夫差的糞便去嘗,縱有十個西施其奈吳國何?

崔道融逛西施灘則又有一個看法:“伯丕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他把吳國之亡歸咎於吳國的亂臣賊子,一翻西施亡吳舊案,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近現代小說家和劇作家的想像就更大膽了,他們有說西施早就和範蠡有染,吳亡後又相攜五湖泛舟。又有說吳亡後西施被範蠡所殺,原因是怕勾踐再蹈夫差復轍……

台灣學者南懷瑾老先生則說西施常患胃病,捫著胸口皺著眉頭,人以為美才被選中。又說她到吳國只知道“去侍奉一個外國人”,可得些錢孝敬其父。因此吳人說她壞,越人說她好,好壞莫辨,這是春秋無義戰的派生論的翻版,並不新鮮。

但我以為,一介村女,已知愛國愛鄉就很了不起了,如果讓她當個賢德的吳妃去幫助夫差,那不成了叛徒?時下西施也被翻了出來走上瑩屏,不過我勸觀眾在看此類劇的同時,不妨瀏覽一下史籍,不要忘了西施的本來面目。

素有浪漫之風的大詩人李白在詠西施時也不敢過分浪漫,只就她的外貌吟道:“玉面耶溪女,青蛾紅粉妝。一雙金齒履,兩足白如霜。”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