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12日 盧森堡—德國今天一天橫跨了三個國家的領土,這大概只有在歐洲才能做得到。
早上離開巴黎前往盧森堡,坐了三百多公裡的車,一路上的景致已與前面不同,地面比較起伏,小山坡連綿不斷,不像法國的平原那麼一望無際。到處都可以見到小樹林和一些小村莊,寧靜如世外桃源。
中午到達“千堡之國”的盧森堡,這是一個富有的小國,面積只有2600平方公裡,但卻是歐洲的金融中心。盧森堡大峽谷氣勢磅礡,別有一番景色。國家旅游局就在一個大廣場的邊上,可以免費為游客蓋上簽證的章(我們簽的是神根簽證,不需要每個國家都在護照上蓋戳),我們進去排著隊逐一遞上護照,也算是“到此一游”的一個紀念吧。
德國可謂是一個優秀的民族,是著名的科學、哲學與文學之國,世界級大師如科學家愛因斯坦、倫琴,哲學家如馬克思、尼采,文學家如歌德、席勒、海涅等無不給這個國家添上耀人的光彩。德國的魅力還在於它秀麗的山川風光和燦爛的文化古跡。
我們的德國之旅包括四個地方:科隆、波恩、法蘭克福和迪迪斯(TITISEE)。
科隆大教堂非常古老,從開始奠基到完成共用了600多年的時間,從外表灰黑的牆上可以感受到歷史的烙印。作為哥特式建築的傑出代表,它竟然有100多米高(巴黎聖母院才60多米高),雄偉無比。我們去的時候剛碰上做彌撒的時間,教堂裡有很多人在唱聖詩、祈禱,大概是我們打擾了他們對上帝的虔誠吧,他們都用一種略帶責備的眼光看著我們這群不速之客。科隆是戰後重建的城市,在建築上沒有什麼統一的風格,樓群比較雜亂。我們去的時候剛好北約成員國的首腦在這裡開會,在市區的時候還碰到他們的車隊經過,對南聯盟的空炸終於結束了。
波恩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寧靜的小城,但是它卻是大音樂家貝多芬的故鄉。貝多芬的故居座落在一條不起眼的小巷裡,但很多游客仍然慕名而至。小城到處可見有街頭藝術家在表演,充滿著濃濃的音樂氣息。
從波恩到法蘭克福要沿著萊茵河走,特別安排了一程是坐游船游萊茵河,這一段是她風光最旖旎的部分,游船慢慢前進,可以見到兩岸的小村莊和山上古堡,讓人萌想出很多的故事出來。記得有一首詩這樣描述一個發生在萊茵河上的傳說: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我心中充滿了悲傷,那古代的種種傳說,齊流湧到我的心上;
日已昏黃,晚風清涼,靜靜的萊茵河畔,山峰映著夕陽,那景色旖旎非常,忽然有個美麗女郎,獨坐在高高的山頂上,金黃的秀發,映著夕陽,璨然發出光芒;
她梳著柔軟的金發,唱著輕柔的歌,那聲調是如此的妖媚悠揚,叫人醉了也難忘;
駕著小船的水手,一心地聽她歌唱,也不管中流礁石,只痴迷地向上仰望。可憐的小船與水手,終於葬身在波浪,我不知為了什麼,心中如此哀傷又迷茫。
傍晚的時候到達了法蘭克福,它是德國重要的商業與經濟中心,最有名的證券交易所就在這裡。交易所門口有一只牛和一只熊,代表股市的牛市和熊市,團友們紛紛在牛前面照相,對熊則是避之則吉。晚上我們幾個人約好去酒吧品嘗一下著名的德國啤酒。沒想到白天安靜的城裡,晚上竟然有如此熱鬧的酒吧,賓客滿座,每個人都高舉著啤酒杯,熱情奔放,一點都沒有傳說中的嚴謹與刻板。酒喝了一半,開始有人在中間跳起舞來,音樂激起了人們所有的興致,幾乎所有的人都從座位上起來舞動,氣氛一下就推到了頂點,人人的臉都是紅撲撲的,笑得十分燦爛,有一個酒保居然跳到桌子上舞起來,全場人都給予了熱烈的掌聲與歡呼。
第三天我們離開法蘭克福,經過大片的黑森林區,走了大段的山路,來到了一個小鎮:TITISEE。這是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我從來沒有想像過有這麼美的地方,簡直就不像是在人間,整個小鎮就像童話般的景像,仿佛只有在夢中才能出現,如詩如畫。鎮中心有一個很大的湖(TITISEE LAKE),四周是高山環繞,將世俗的凡囂都隔絕在外,鎮上的街道都特別的漂亮、潔淨。鎮上有一種特別的工藝——制造咕咕鐘,咕咕鐘是完全人手用木頭雕刻而成的,做成一座座小房子的模樣,還有各種各樣的人特雕刻。咕咕鐘形狀各異,有上百上千種,但共同的特點是每到正點的時候,鐘上就會有一扇小門打開,一只小鳥跳出來“咕咕”地報時,然後音樂奏響,鐘上的人物開始隨著音樂起舞,十分有趣。我想,只有在如此童話般的環境中生活,才能制造出如此精致有趣、充滿童真的藝術品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