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記蘇州園林

作者: sunshinehouse

導讀硬著頭皮擠出一周假期,去了我一直夢想故地重游的蘇州園林。 說不清楚這是一種什麼情節,為什麼我對園林如此之感興趣。雖然前些年已經游覽過一次,回來反而因時間匆忙而更加悵然若失。這一定不是我的修養所至,因為我對蘇州園林的了解也僅限一二,可能這種精致的風雅很是符合我的審美情趣吧。 園林,可以說是集中國文化的美於一體的化身了,建築,書法,文學 ...

硬著頭皮擠出一周假期,去了我一直夢想故地重游的蘇州園林。

說不清楚這是一種什麼情節,為什麼我對園林如此之感興趣。雖然前些年已經游覽過一次,回來反而因時間匆忙而更加悵然若失。這一定不是我的修養所至,因為我對蘇州園林的了解也僅限一二,可能這種精致的風雅很是符合我的審美情趣吧。

園林,可以說是集中國文化的美於一體的化身了,建築,書法,文學,被巧妙地和人的思想,道德,志向完美的結合,使得大小不同的園林各有風骨,自成氣候,初看都有亭台樓榭,細細品去,不同的布局卻別出心裁,使之韻味各異,讓人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充滿著美的天堂,我想,蘇州被譽為人間天堂,也在於它擁有如此眾多的園林吧。園林的主人大多為富商官宦,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較高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或在官場,或在商場混跡多年,都想給自己營造一個體現自己思想卻又精致華美的居住環境,無疑,在小橋流水、風軟雲輕的江南,園林便成了最好的載體。

園林的美是建築的,這大概是園林給人的第一印像,且不說那精巧的屋舍,玲瓏的假山,別致的清池,迤邐的游廊,多變的漏窗,靈動的雕刻,便是那一株古松,一田荷葉,一蔓綠蘿,無不與周邊環境溶為一體,讓人覺得宛若天然。雖然大小各有參次,但精巧的布局卻使得各個建築個體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在這裡,古代匠師的智慧便體現的淋漓盡致了。

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它的建築面積也最廣,園分三部,東、中、西部都有各自的主體建築,非常明顯,它的池面綿延整個園林六分之多,池面也是諸園中最為廣闊的。時值盛夏,池中荷葉田田,亭亭出水,綠意頓時點染了整個園林,粉紅嬌嫩的荷花裊娜其中,頗有點睛之妙.園中的景物頓顯緊湊,這樣諾大的池不覺空曠,生機立現,而連綿的荷葉延展向遠方,又拉伸了視野,給人以想像的空間,頗助游興。它的游廊是雙面的復式廊,長且曲,多開漏窗,使的各部的景色有互動之妙。由於園林面積比較大,建築師借助寬闊的水面,在游廊中以亭、閣、橋鑲嵌,如飛虹橋、面水軒等,形態各異,使得游廊雖長但富於變化,且隨處有駐足靜觀之所,不因游線長而使人有困頓之感,十分巧妙。說起假山,也頗具特色,都隔著水面與主體建築相對,山體較大,山勢也相對更高,俯瞰全園有通透之感。拙政園中的景致無不體現出大園的風範,游覽線長,景物富有變化,最讓人印像深刻是其還有一園中之園—枇杷園,裡面亭、閣、樓、池一應俱全,精當而富有創意,這樣使得整個園林更加富有層次感了,讓人有曲徑通幽之趣。

與大園的建築之美相提並論,小園的精品我覺得當屬退思園了,怡園也屬一個小而巧的園林,但其景物布局稍欠層次,中間作阻隔處理的游廊給人凌亂之感,可能這與它的建築主要是仿制其余各處早期蘇州園林的緣故吧!給人的印像沒有退思園來的那麼天然,那麼緊湊。退思園位於同裡古鎮,面積不大,其特點便是後花園的諸景都是臨水而建,穿過其主廳和起居之所,就來到其聞名於世的後花園了。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泓碧水,其處理的手法和拙政園卻大相徑庭,沒有采用荷花,而是選擇了睡蓮這一個小巧而同樣清雅的花卉,飼養的也不是華麗的錦鯉,而是體型小而色澤艷麗的金魚。這一來同樣給水面增添了靈動的生命亮色,卻不會因池中大片的景物而縮小池面視野,是一雙贏的處理。園中樓多為雙層,這也是為了更有效地擴充有限的空間而為之!隨著游廊信步,你很快便會覺得自己仿佛凌波水上,是的,這裡的建築全部貼水而建,既增加了建築面積,又給人以奇特的感官效果,這池窈窕的清水便轉而成為了點睛之筆.無論是旱船、假山、還是樓、軒,皆傍水而築,一眼望去,園中景物好似盡收眼底,但曲步行來,每個角度都呈現出不同的風姿,各個建築物在不同的角度看來都組成了一幅和諧的畫圖,在這裡,你對移步換景這個詞會有更深的體會的。退思園的確不負其“小園極則”的贊譽!

園林的美又是文學的,這些園林中,古代士大夫們那種追求雅致、崇尚精神愉悅的內心世界在文學的幫助下展現地淋漓盡致,隨處可見的楹聯、牌匾,或行或草,或瀟灑或遒勁,自有一派風流,更深值玩味的是其表現的內容,既脫胎於詩句詞章,又恰到好處的點明環境,真是信手拈來皆妙筆。

拙政園中部之遠香堂,前臨一池翠荷,荷香何其淡,但見取一“遠”字妙極,走近似真有縷縷荷香自遠裊裊而來,浸潤四周。微風吹過,滿池綠意搖曳,香氣好像更馥郁了,見其名聯其景,於視覺、聽覺、而有增進至嗅覺,更讓人覺其名之貼切,臻於妙境也。進得園西,有一閣名喚“浮翠閣”,此二層小築立於一假山之上,高聳竣朗,四周樹草繁茂,環繞於一片蔥蘢中,取一“浮”字,此閣便在人眼中有了飄逸靈動之感,似具有生命般娉婷而立,讓人復有憐愛欣賞之。雖然陳從周先生在其《說園》中評價此亭突兀過甚,難稱協調,但就其名來看仍不失為情景交融之佳例。園中有一扇形小亭曰“與誰同坐軒”,造型別致另當別論,其名無疑更吸引人,一句似問非問的“與誰同坐”深具人文色彩,中安兩小石凳,仿佛在待主人邀友前來。試想一下,“朗月清風仲夏夜,三五知己話亭中”,那該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啊!來此留影的人眾多,我想與此名也有莫大的關系吧……。

如此景與名珠聯璧合的例子在園中可以說是俯拾皆是,不待多言。雖然大多園中景名脫胎自前人詩詞,如“遠香堂”由《愛蓮者說》中“香遠益清”而來;“與誰同坐軒”與東坡詞“與誰同坐,清風明月我”同出一源;但這些幻化而來的各處匾名、聯對卻在園林景色的襯托下展出了其原作所沒有的美學意趣。而正是這些充滿了人文美學色彩的詞章句賦,給整個園林增加了極具魅力的生命色彩,也是後人在體會古代匠工精巧構造的同時更加應該加以認識的,因為只有這樣,蘇州園林才是完整的,才是真正體現中國的古典魅力的!

美哉!蘇州園林!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