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隨筆:山中的石頭會說話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閩南隨筆:山中的石頭會說話 題記:有道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不知游山又玩水的“雙料”,應該算哪一類?直到有一天到醫院檢查身體被懷疑患有“肺結核”病兆,又到第一醫院結核病專科復查排除(在做排除的七十二小時裡,可謂度日如年)。虛驚一場之後,才真正意識到“生命在於運動”,也才有了後來的“樂山”。接下來的黃山之行,徒步了六個小時到了光� ...

閩南隨筆:山中的石頭會說話


題記:有道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不知游山又玩水的“雙料”,應該算哪一類?直到有一天到醫院檢查身體被懷疑患有“肺結核”病兆,又到第一醫院結核病專科復查排除(在做排除的七十二小時裡,可謂度日如年)。虛驚一場之後,才真正意識到“生命在於運動”,也才有了後來的“樂山”。接下來的黃山之行,徒步了六個小時到了光明頂;華山從天蒙蒙亮開始,一直到天黑才到達西峰;衡山再快也用了四小時;峨眉山只好坐汽車啦;說來恆山是最快-二十分鐘,當然是坐纜車。那年為了適應去西藏的高原反應,在家裡天天去爬清源山,雖然清源山海拔才499米,但是每天早晨堅持鍛煉後再去上班,“上癮”之後的周末,竟然可以上下五趟。從山門算起,到山頂(天湖)最快時間十五分鐘。在一次全市的登山比賽中,得了前五十名的名次,比第一名僅差五分鐘。這幾年又偷懶了,據說體重增加了不少。現在唯一的運動也從乒乓球改作了台球,是最主要的原因。去年志東從武夷山來,陪他們到山頂喝茶,已經有些氣喘吁吁啦,才體會到“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真諦。

清源山那幾年走得多啦,正應了句老話“熟悉的地方無風景”,純粹就是為了健身的運動。其實在這座歷史文化古城的名山中,每一塊石頭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一、老君岩

一塊渾然天成的巨石靜靜地躺在清源山的西麓,不知過了多少萬年。終於有一天,在一位“好事者”(宋朝)的“策劃”下,一群工匠們用他們的鋼钎鐵錘,鑿就了一尊凝固的太上老君。後來他的身旁蓋起了道觀,終於有了鼎盛的香火。再後來有了一群為非作歹的道人(據說不良道士在拜墊上安裝了機關,如是美貌女子來朝拜,就按下機關,並傳出山中出現了老虎,為失蹤女子找借口),引來了俠士們的一把大火,道觀最終徹底地灰飛煙滅了,老君石像則依然無辜、寂寞地屹立在那裡,重復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幾千年又過去了,清源山再一次熱鬧了起來,寂寥的老君,除了身旁的案幾有些崩塌外,古樸、龐大的身軀依然健壯,濃眉大眼還是那麼炯炯有神,飄逸的長須拂扎著攀爬的孩童。

老莊之道的精髓在於“順其自然”和“無為而治”,因而少了神佛的高深莫測和神武威嚴,和藹可親和慈眉善目的他,成了世人親近、撫摸、攀爬、打趣的“朋友”。民間傳說的:“摸著鼻吃百二,碰著耳活千二”(即:摸著老君石像的鼻子,就能活到一百二十歲;而碰著高高的耳朵則能活到千歲以上),都是人們美好的願望,至於什麼“長生不老”,連老子自己都是不敢苟同的。

令他更想不到的,當年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時留下的那八十一章經典哲學著作-《道德經》,會成了道教頂禮膜拜的經典,他也因此變成了道教的祖師爺,還被號稱作“老子天下第一”。

他嘴角邊的那抹笑意,似乎在說著: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ao,邊界)。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連心石

彌陀岩上有一方巨石,穩妥地玉立在山峰之上。面向瀑布的一方刻著四個大字“仰之彌高”,爬上小峰頂,乘著習習山風,正是觀瀑的好所在。細心的人會發現(說實話,我也是聽了這個故事後,才去求證的,平時都沒發現,大家的注意力都在瀑布上),在瀑布傾瀉而下的前方有塊非常有特色的石頭,一半白來一半青,這就是凝結著一段愛情故事的“連心石”,你如果問導游,她也未必知道。

這民間傳說講的就是,古時候泉州的一位叫白堅的秀才和一位大戶人家的千金彭青的愛情故事。情節很老套、細節是私奔、結局是化石。好像是“梁祝”故事的翻版,只不過沒有浪漫的同窗時光,而是“一見鐘情”。家裡也是已經許嫁他人啦。私奔後被追得無路可逃,才跳入瀑布急流中,化成這塊“白裡透著青,青裡泛著白”的連心石。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假如我們也生活在當時,同樣也是反抗無效,“父母之命、媒說之緣”不知造就了多少不幸的家庭“婚姻”。

不過為了“崇高的愛情”也是有反抗成功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這種遠的姑且不說,在泉州的古代,《陳三五娘》的傳統劇目,不知傳唱了幾代人。歷史上他們也確有其人,當年的陳三(泉州人)把五娘從潮州(廣東)“拐跑”,剛好也從清源山的古驛道經過,不知那時的他們,是否也在連心石邊憩息,而“九泉之下”的白堅和彭青們,又會是多麼的羨慕……

三、練膽石

從天湖去往南台的石階邊,一塊長方形的巨石橫亙其間,上面鐫刻著“君恩山重”四個大字。據《泉州府志·清源山》記載,這是明嘉靖年間的武進士,官至都督的抗倭名將,號稱“俞龍戚虎”之一的俞大猷書寫的。

俞大猷(~),字志輔,號虛江,是泉州北門外的河市人(清源山坐北朝南,翻過山去就是河市地界,古代進京的唯一古驛道,洛陽橋修建後,走這條路的人才少了下來)。據說,俞大猷念書的時候,經常跑到山上來玩,爬上這一丈多高的石頭上,再往下跳。一位打柴的老人看到,喊住他說,這樣很危險的。他回答說,我這是在練膽吶。在他當了都督之後,這塊石頭就被人稱作練膽石。在他准備告老還鄉(離休)時,皇帝恩准他掛職留在軍中。他於是寫下了這“君恩山重”。

在清源山邊的小村莊-水流坑,還有一方與俞大猷有關的石刻,上面記錄著在明嘉靖四十二(1563年),倭寇攻陷福建興化(現在的莆田),俞大猷從江西發兵,在戚繼光的配合下,全殲了入侵的倭寇2200多人。石刻碑文:明嘉靖癸亥歲季春,欽差鎮守福建、南贛、惠潮、兼彬桂、南韶地方都督俞大猷提兵往興化剿陷城倭寇,次月盡竣班師,偕友人游諸洞。

四、清源洞

在清源山中峰之顛,有一個“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清源洞,也叫裴仙洞。這個裴仙洞,實際上是一塊被鑿成避雨的岩石。據說,宋時有位裴道人,斬蛇坐化於洞中,人們在他成仙的地方,塑像供奉。又因為裴仙公在此修煉成仙,這塊石頭又被稱作蛻岩。在坐化前,道人常在西街的一條巷口賣草藥,人們後來把這巷子叫做“裴巷”,去往開元寺的路上會經過。

這個清源洞還有一個未解之謎,就是存在著一處能通到洛陽江的暗河。這個傳說始於一次對裴仙公塑像的重修,有一位對裴仙公非常“迷信”的老人家,在一次上山敬拜時,發現了仙像缺損,請來“裝佛”師傅上山修補,在裝塑過程中,驚奇地發現了裴仙公塑像背後的石壁有個大洞,深不可測,徒弟拿來扁擔一試,不慎把扁擔掉了下去。幾天後,洛陽江邊的一位老人撿到這根有私家標志的扁擔,帶進城來還給“裝佛”師傅,驚奇萬分的師傅,拿起扁擔一看,正是那天落入洞中的那把,上面寫著:修建裴仙洞專用。由此,清源洞能通到洛陽江的傳說,一傳十,十傳百地流傳開來。為了安全起見,景區管理部門,設置了安全標識,禁止游人探險。

至於裴道人是否真的“坐化成仙”,還是發現了此洞,在“探險”中失蹤,就不得而知了。

五、虎乳泉

天湖邊的茶樓,供人泡茶的泉水每瓶賣五元,都是接自從山峰上一塊陡峭的石壁泉眼裡,滲出的。這個泉眼因古時有人見過小老虎來此汲水,而喚作“虎乳泉”。以前涓涓流淌的泉水就此注入天湖,常年不枯。現在上山鍛煉的人,許多手上提著空瓶子,大瓶子的都是順路帶些泉水回家的,所以現在茶樓裡賣的,大部分是自來水。這些年泉眼的水量也小了許多,排隊接水的人卻越來越多,有一段干旱季節,“虎乳泉”出現了“斷奶”啦。聽說有人又在別處發現了新的泉眼。泉州嘛,除了傳說中的“錢多”外,其實就是泉水多多。

有時我在想,既然我們上山了,吃點喝點也就行啦,干嘛還要往家裡帶呢?原來我們無節制的“污染”,母親河的潔淨度,讓人吃起自來水來,開始害怕啦。

但是山上的泉水也不一定就有益健康,何況這泉眼也許有個循環過程,已經流淌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泉水,為什麼會在我們這一代出現干枯呢?這些石頭們或許早就告訴了我們。

尾聲

昔日的泉州城內,各處的街頭巷尾都是石頭鋪就的,故有“石頭城”之稱。當年石頭城中,到處傳唱著電視連續劇《木魚石的傳說》插曲,歌詞的起頭是: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說話,……精美的石頭會唱歌……

是阿!透過山中這些會說話的石頭故事,我們或許能夠知道石頭故事背後的故事吧!

2007年3月摘自日記,整理、修改。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