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來個廈門休閑訪友游,行程悠閑卻緊湊。周五下午坐大巴最後一排,東倒西歪昏睡到廈門松柏汽車站。三年沒來,睡眼惺忪拖著行李站在光鮮可人的汽車站大廳前,嘴裡嘟噥一句,“這是哪裡啊。。。”坐上據說大都是河南師傅駕駛的廈門出租車,一路奔向訂好的駐地-廈門亦家自助式酒店公寓輪渡店。
亦家自助式酒店公寓亦家輪渡店在廈門標志性建築銀行中心大樓對面的源通大廈22層。行前查找住地的時候發現,廈門這些自助式酒店公寓實在多,有的一棟高層大廈裡就有好幾家,像源通裡就有廈門之家還有陽光假日青年公寓等。其實他們就是把居民大廈裡的單身公寓改成自助式酒店公寓,感覺上像是另一種民宿。進了那個訂房小姐宣稱,“躺在床上就可以看到鼓浪嶼”的輪渡海景大床房 (128元/晚),感覺還是不錯的。雖然躺在床上看鼓浪嶼是有點誇張,但至少房內的陳設和網上的照片還是非常一致的。不過,不像網上的介紹說“樓下就是中山路”,還是要走十幾分鐘才會到的。樓下倒是有面包店,炸雞店,便利店,開的很晚,買些零嘴兒早餐什麼的還是挺方便的。
黃則和我們一放下行李,就直奔中山路而去。已經餓的七葷八素的我們,忍不住在一家路過的小店吃了沙茶面和冬粉鴨,啊。。。這久違的味道還真不錯!中山路什麼時候改成了步行街?!唉,看來我們的信息真是很久沒更新了啊。。。路口的黃則和花生湯店紅底黃字大招牌閃閃發光,裡面人頭攢動,游客無數。雖然對它的花生湯不怎麼感興趣,還是很媚俗地擠了進去。開票的大嬸頭都不抬,“拿十塊的票吧,吃不完可以退!”怕我羅嗦,大嬸把重音放在“可以退”上,所以我的“不要”就咽在了喉嚨裡。於是,本來只是想喝碗花生湯,結果來了兩杯(不知什麼時候裝花生湯的大碗變成了雪糕杯大小的容器)和一碟海礪煎。花生湯(1.5元/杯)燙死,甜死,還是不喜歡。海礪煎(6元/份)味道還不錯,就是海礪小了一點,澱粉多了一點。天氣濕熱,店內擁擠,不開空調,我們揮汗如雨。
廈大吃飽喝足,我們一路逛去,走馬看花到了路盡頭。老友一揮手,“去我母校看看!”我們就擠上了一路公交車,往廈大方向前進。廈門的很多公交車上報站的聲音像是美籍華人努力在講標准普通話,但還是殘存一點外國腔。南普陀和永遠屹立不倒的林家鴨莊,印像最深刻的是和尚也吃麥當勞-難道有素餡兒的漢堡包?走進廈大逛了一大圈兒,參觀了數座耗資巨大,氣勢雄偉的新建築,還路過了以前學生時代好友們住的文物保護級別的宿舍,好懷念啊~廈大外面的小店都挺有意思的,有像福州的樸坊一樣的家居生活小店,也有個性服裝小店,想要追憶大學時光的人去逛逛吧。
環島路一早起來,在廈門工作的中學好友就帶我去環島路轉轉。到了環島路,就有一種真正的海邊的風情。沿著沙灘鋪著木板搭就的棧道,據說全是用進口的防潮木板搭建的,造價不菲。海邊風清日朗,濤聲陣陣,雖然小有點曬。但是,這就是廈門的感覺。
吳再添同行老友憑著一點殘存的記憶,帶著我穿街過巷,尋找傳說中的吳再添小吃店。契而不舍,步行五十分鐘之後,終於在其實離輪渡很近的一條路中找到了這個老字號,不過已改名為“佳味再添小吃店”。店裡還是那麼黑黑舊舊,服務員的態度還是那麼差,第一次去不要被嚇走哦。不在中山路的店,相比黃則和,明顯游客少了很多,有的也多是一些熟門熟路的回頭客,當然價錢也相對平實。很鄉土的一家老廈門小吃店,熱氣騰騰中只見好些街坊阿公阿嫲擁擁擠擠,用本地話買著熟悉的吃食,很親切的一種氛圍。吳再添的沙茶面(2.5元/碗)很有名,吃起來味道的確沒有早先我在別家吃的那麼甜,比較地道的沙茶味兒。燒肉粽(2.5元/個)加上定番的甜辣醬,味道一般,我覺得沒有泉州的好吃。芋包(1.5元/個)讓我大開眼界,以前只見過芋頭芋泥,可是沒見過用一層薄薄的芋泥做成的皮,裡面包著有肉丁,筍丁,香菇丁等組成的餡兒,熱乎鮮鹹,香噴噴的。
鼓浪嶼臨走還是上了鼓浪嶼,雖然已經去過好多次。上島套票的事情雖然擱了淺,但不防礙輪渡漲價。原來三元,現在八塊,貴好多,等於是收了個低價的鼓浪嶼門票。坐渡輪的感覺真好,為了這個也值得去島上一趟。一出輪渡就看見麥當勞的醒目廣告,天哪,鼓浪嶼也被麥當勞攻陷了!時間不夠,就在小島入口處逛了一下。鼓浪嶼變得更商業化了,雖然我們都知道,這是無法避免的。但是那些類似風水樹,地圖雕塑,章魚銅像之類的東西,要是沒有他們,鼓浪嶼更有一種天生的美。那個簡簡單單,坡路彎彎,靜寂古老,琴聲飄灑的小島,才是我記憶中的鼓浪嶼。

(亦家自助式酒店公寓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