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徽杭古道

作者: 香儂

導讀徽杭古道在很久之前是一條商道,是連接安徽和杭州的一段山路,在過去的幾百年裡一直是徽商往返杭州的一條重要通道,也因此常常被稱為徽商與浙商之間行走的“絲綢之路”。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鎮,東至浙江省臨安市馬嘯鄉,全長四十余裡,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道是績溪縣境內的盤山小道,這是徽杭古道的精華所在。 在戶外旅行風起的今天,徽杭古道也 ...

徽杭古道在很久之前是一條商道,是連接安徽和杭州的一段山路,在過去的幾百年裡一直是徽商往返杭州的一條重要通道,也因此常常被稱為徽商與浙商之間行走的“絲綢之路”。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省績溪縣伏嶺鎮,東至浙江省臨安市馬嘯鄉,全長四十余裡,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道是績溪縣境內的盤山小道,這是徽杭古道的精華所在。 在戶外旅行風起的今天,徽杭古道也算是一條比較經典的戶外徒步旅行路線,因此很早之前便想去走走。而恰逢公司有人組織徒步古道,自是參加了,遺憾的是已經進入十二月,天氣寒冷,只好選擇住宿農家而非帳篷,最終離真正的驢行還有一步之遙。

徽杭古道的徒步有兩種方式,正穿與反穿,而我們這次選擇的正是反穿,從績溪出發,由徽入杭才能真正領略古道的風韻。

早上一早便從杭州出發,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途經不少徽式村落之後,終於到達了古道的起點魚川。而魚川只是個小小村落,在村中,通過狹長曲折的小巷,你能看到斑駁的老牆上已被畫上了通往徽杭古道的指示箭頭,不過若非有向導,還真是留意不到。

在村莊穿梭,經過一段清新的田間小路,就到達江南第一橋。所謂的江南第一橋,不過是一座普通的拱橋而已,不知什麼人故弄玄虛,取這麼一個大名,初見這座橋還真是無法相信就是攻略裡所提及的江南第一橋,而不知道是不是冬天的緣故,橋下的水早已干涸。橋頭有一小店,名曰古道飯店,但是往裡望望卻不見飯店的感覺,倒像是徒步之前稍作休整的地方。前行三四百米是個小水電站,白底紅牆上寫著幾個大字——逍遙河水電站,再往前便踏上了青石板的台階,從這裡到江南第一關就一直是向上攀越,山路也變得越來越窄,窄窄的山路旁邊便是深深的山谷。走著走著,看見了前面石階盡頭的石門,這便是傳說中的江南第一關了。石門當關而立,由橫架的岩石構成,門楣上刻著“江南第一關”。

從江南第一關出發之後,再走一段青石板後,道路漸漸平緩了。其間經過了黃茅培,黃茅培是個小村,這段路寬敞平緩,一路上可以看到一些農家在路上擺著小攤,其中的一位攤主還是位正寫著作業的小姑娘。之後便到達清涼峰橋,在這裡有一個岔路口,過了橋有兩條路,一大路和一小路,而我們一群人卻在這時對於往哪走產生了分歧。經過一番討論和研究攻略之後,最終選擇了非常難走的小路。等一陣奮力拼搏之後終於走出了小路,卻也在這時發現,大路的終點也是此處。一番自嘲之後,還是繼續上路,趕赴當晚的住宿地——下雪堂。

下雪堂的老板果然純樸熱情,一人五十的餐費讓我們飽餐了晚飯和早飯。蘿蔔牛肉火鍋、紅燒肉到現在還常常回味、而老板家自己做的饅頭,讓我這樣很少吃饅頭的人也忍不住動口,清粥小菜則是無限量供應。這樣的感覺在很多地方不可能感受的到了。夜晚的山裡寒冷無比,無法入睡,一群人只能圍著篝火取暖。

第二天一早與主人告別,繼續踏上旅途。而這段路往上走,石階陡峭,好長一段的上坡路,中途不得不幾次停下休息才能繼續。走過了上雪堂,其間一段路一直在山谷中行走,最終到了藍天凹,藍天凹是一塊平坦的大草地,風景很美,也很冷。許多背包旅行的人常常會選擇藍天凹為露宿之處,這裡也有農家,就是徽杭之家。徽杭之家在網上倒是流傳甚久,其實不過是撞簡易的石頭房子,正門上書寫著“徽杭之家”,門的兩側有一副對聯:此處有古道人家,舉杯是故土人情。在享受了徽杭之家熱情供應的熱水之後,便又開始了下一段的旅程。

下一段的旅程還算輕松,翻過山凹,一路下山,穿過又一個石門,走過石柱下,越過半嶺就到了永來村,這是績溪境內的最後一個村子。過了永來村是浙基田,這裡是浙江省的地界了,也是徽杭古道的終點。進入臨安的第一個村子是浙川村,永來和浙川雖然緊挨著不過五六百米的距離,生活水平卻明顯不同,從村裡的房子之類的便可明顯看出。從浙川等中巴到昌化,在昌化用過午飯之後,便回到了杭州,至此,徒步古道的旅行也正式結束。

這一趟的徽杭之旅,哪怕事後多次回想,還是回味無窮,這也是迄今為止自己去過的商業化氣息最淡的一個地方了。一路上看到那些老人家比我們還“健步如飛”,山裡的小孩每天早上要走幾十裡的上路才能到鎮上的學校上課,山裡的物資還是要人力運進去,路上五毛錢便可買到的超甜的番薯......,不由得感慨我們的生活已經很幸福。



(藍天凹)



(永來村)



(古道)



(結冰了)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