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古城宣化開車從北京出發,走京張(張家口)高速,兩小時,就到了一個樸素的小城,河北宣化。
這宣化是張家口的一個區,下轄同名縣。
城不大,卻有著年代莫辨的鐘樓、鼓樓,和算得上雄偉的城樓----南門樓。
我曾在這裡生活過三年,讀高中。宣化四中,在當地小有名氣,她的前身是一所女校。
我該從哪裡說起呢?是南門樓外長長的城牆,還是鼓樓的小吃,抑或是火車站後面那條長滿高草的河岸?
先說那城牆吧,有好幾裡長,被風蝕得很厲害,黃土都露了出來,在夕陽下顯得溫和而又衰頹,卻仿佛使人感受到古代從塞北吹來的寒風。慚愧的是,我到現在都沒有搞清宣化這個名字得於何年,只是望文生義地臆測到:宣化是皇帝宣德教化的意思,那麼這裡以前有燕國胡夷遷居至此或有異人居住了,畢竟這裡緊接著塞外軍事要塞張家口,過了陰山就是胡馬了;離著北京又不遠,使此地百姓屯田納糧,安居樂業,對於國家安定,鞏固邊防是大大有益了。
我高中時代沒有考證過我的胡亂臆測,只是一鱗半爪地聽說有過一本宣化縣志,只記得裡面記載了此地出產的一種奇異的貢品葡萄,當然現在已算不得奇異了,就是我們平常所吃的那種白葡萄,長圓形皮色青如翡翠,味道只甜不酸,果肉可以切成薄薄的完整切片的那種,和新疆的馬奶子葡萄應該是一個屬的。
說起鼓樓的小吃,我又茫然了。因為它們幾乎沒有任何稀罕之處,平常到沒什麼可說的。比如那裡的糖葫蘆,那在冬天裡我和我的死黨麗經常逃課去吃,被我們貪婪而又珍惜地吃過的糖葫蘆,和北京街頭、以及任何其他北方街頭的糖葫蘆,有什麼區別呢?如果你不是懷著那種高中時代的感情和對過去友誼的追憶?
總之那裡有一些小吃攤,像湯面、瓜子、粒子、糖葫蘆等。我們最喜歡的就是糖葫蘆,一邊吃一邊走,那裡正是一片繁華地帶,對面那條街有賣賀卡和連環畫、明星貼畫的,在那裡仔細地挑,最後買的很少,在那裡翻看的時間卻幾乎有半個小時。我為我的英語老師選的那一張的圖案,我至今還記得:是國外的一個灰藍色的海港,有船,有桅杆,有夕陽,還有------鴿子,畫面寧靜、優美。我的英文老師高大英俊,每次他給我們上課,教室裡就充滿了陽光。(不是我在《黑漆板凳出差》裡面寫的那位會講笑話的英文老師)
最後再來講講那條河吧。是什麼時候發現的它,我想不起來了。我和麗,最喜歡在下雨的時候到火車站去玩,奇怪嗎?好像是高中的生活太單調,而對外面的世界又太向往的緣故吧,我們兩個丫頭覺得雨中的火車站能夠放飛我們的憧憬。有一次,走得梢遠了些,就發現了條河。好像是個秋天,因為清楚地記得那些草長得很高很茂盛,到我們的腰上,天很藍,還有蘆花,在風裡很柔美的樣子,又好像一個茫然的微笑。河床很窄,河水很清,水紋細細的。後來我們知道那條河的名字叫洋河。
關於小城,好像還有很多可說的,又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講的了。因為你不是我,也許在我眼裡很有意味的東西,只不過現實生活中很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那些沒有特色的東西,我就不羅嗦了。我們每個人走過的地方,只是由於有了我們的生活參與,才顯得親切起來,也許不是名山大川,卻一樣有一份游歷的體驗在心頭。所以祝你的每一次旅程都愉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