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有蓮花(三)

作者: 三三王小五

導讀食。 從煎、煮、烹、炸無不精通的美食之國行到越南,對於胃,是極大的挑戰。 越南鮮見胖人,女子尤以玲瓏身姿而聞名,引人艷羨。其實在越南幾餐下來,個中理由就能揣摩清楚。材質單調,配料奇怪,做法單一,飯量了了。 法棍和米粉算是吃在越南的第一課。賣法棍的小攤在街頭最為常見,類似中國的煎餅攤,窗口擺放著盆盆碟碟,有熏肉、黃瓜片、西紅柿、洋蔥和一 ...

食。 從煎、煮、烹、炸無不精通的美食之國行到越南,對於胃,是極大的挑戰。 越南鮮見胖人,女子尤以玲瓏身姿而聞名,引人艷羨。其實在越南幾餐下來,個中理由就能揣摩清楚。材質單調,配料奇怪,做法單一,飯量了了。 法棍和米粉算是吃在越南的第一課。賣法棍的小攤在街頭最為常見,類似中國的煎餅攤,窗口擺放著盆盆碟碟,有熏肉、黃瓜片、西紅柿、洋蔥和一堆叫不上名字的大葉蔬菜;攤子旁邊拖出一個爐子,後面是以筐為單位的長棍面包。一旦有生意上門,老板娘熟練地抄起面包,用刀從側面剖開,加入肉和蔬菜等內容,然後淋上番茄沙司或者自行熬制出來的肉汁;白面包的價格固定在¥1,有餡的通常在¥2.5-5不等,好吃程度視烤面包的火候及配料而定。餐館裡賣的法棍略有不同,最常見的配料是荷包蛋和CHEESE,並屬於需要自己動手的“賽百味”。從平民化的法棍身上亦能看出越南近百年法屬殖民地縮影,法蘭西模樣的面包之下,包藏著一顆越南本土的“心”。 某日清晨在芹苴的街頭見到有老婆婆在支著平底鍋烤肉,小塊的肉排滋滋作響,然後用塑料袋裝上一團白米飯,再扣上幾片蔬菜。這樣的營養搭配作為早餐似乎顯得有些隆重,讓人不得不佩服越南人民的好胃口。 湄公河二日游的第二天,旅行社安排參觀生產米粉的手工作坊,吃了數日的米粉湯,終於得見真身。作坊裡只得三、五個人,流水線被安排的井井有條:剝完殼的谷子磨成面粉狀,和上水成為米漿,薄薄地攤在竹蔑上,常溫後就變成了米粉皮;剝落的谷殼用來燒火,米漿的渣滓用來喂豬,一排排的粉皮晾在院子裡的場面謂為壯觀。 米粉湯在越南可謂家常便飯,早、中、晚皆宜,價格在¥5-10。清可見底的湯中堆著一團細細的“白色粉絲”,寥寥的肉片浮在表面漾出幾朵油花,撒上蔥花、香菜等作為調料,附送一盤生菜作為配料,大致是豆芽、薄荷葉、木耳菜或者羅勒的樣子。常年吃這樣的一份主食,難怪越南人民出不了胖子。 他們的美體秘籍還不止於此。在芽莊的時候晚上沿著海岸線散步,途徑一個大廣場,先是一陣燒烤的香氣飄來,然後就見到三、五成群的人們圍坐成一團閑聊納涼。定睛看去,中間擺放的食品多以各色水果為主,先前聞到的香氣來自烤魷魚干。以物美價廉的水果作為聚會宵夜,這在別的地方是想都不用想的。 稻谷是越南的主要農作物,溫濕的亞熱帶和風帶來的是一年兩季甚至三季的米。不知道是不是因此而使米質大打折扣,總之這裡的米飯實在讓人不敢恭維,硬且基本夾生,更不要奢望吃出什麼香味。至於粥就更加難求,遍尋未果,最後竟然是本著點湯的原則意外地碰上了一碗海鮮粥,久違的味道令人喜出望外。 除掉米飯,令人痛苦的還有蔬菜。在越南蔬菜大多為生吃生嚼,或者扔進米粉湯中“涮”熟了事。從營養角度考慮也許有益,不過味道就很難如意了。 另一種南北方通吃的是春卷,不知道是出於越南人民自己的飲食習慣,還是懷著類似三毛用來哄騙荷西吃“春天的雨絲”一樣的小把戲來調戲鬼佬們一把。 在順化古皇城的腳下吃到的春卷算是最豪華版的。這家被LP推薦的小館確實不負盛名,老板LAC燦爛的笑臉被當成招牌掛在外面。LAC為人熱情,餐館裡的小姑娘大大方方地讓我們記錄下了春卷誕生的全過程。先是煎肉,用筷子串成肉串的模樣;然後照例是一盤什錦生菜,一碗調料;薄絲羽翼的“米皮”最後被端上來。如同吃烤鴨一般地把內容都卷進去,蘸汁吃。 這家小店的另一種“奇怪”的菜品類似中國的茄盒,雞蛋做的面餅攤在平底鍋裡,上面放有蝦、肉、洋蔥等若干內容,火候到家後把面餅對折,就成了越式的茄盒。吃的時候用勺子切成小塊放進碗裡,夾幾片薄荷葉子,澆上自制的醬汁拌上一拌,濃郁的醬汁搭配清香的薄荷葉,味道饒是不錯。如此復雜的吃法自然是店裡的小姑娘手把手教的,惹得旁邊一桌用餐的本地人興致很高地看著我們“表演”,偷樂不已。 最寒酸的春卷莫過於湄公河上吃到的團餐,一盤白米飯端上來,趴著幾根清水大白菜以及三、四條瘦弱的炸春卷。質地堅硬的春卷皮下,包裹著零星的肉末以及菜星,這樣子也能算是有葷有素,實是讓人無話可說。 少油寡味的越南菜中是缺不得調料的,美名遠揚的便是魚露。簡單的說,就是取新鮮的小魚摔死後放在缸中抹鹽爆曬腌制而成,通常撒上三、五粒小青辣椒、擠幾滴青檸檬汁一同食用,味道濃烈。據說魚露對於女子是個好東西,既有助保持身材,又有滋陰之功效。偶爾為之的我們自是體會不了這等玄機,只是在苦於飯菜無味的時候,魚露倒不失為拌飯的好東西。可惜在回國的時候沒有拐帶成功,白白貢獻給了海關。 雖然在“食”上乏可善陳,在“飲”上越南卻是令人懷念的。河內街頭販賣的甘蔗汁,加入了一絲青檸的味道,清新爽口;順化城下吹著江風,整張臉恨不得埋進椰子中去;在芽莊買到了此行最便宜的火龍果(英文居然是Green Dragon),碩大的一個只要¥2.5,像吃蘋果一樣地被我們消滅掉;芹苴的一斤紅毛丹,僅花費¥3.5就極大地撫慰了我們被晚飯傷害的小心靈。至於像西瓜、菠蘿、藩石榴、龍眼一類的大眾果品,就更不必說了,絕對新鮮,絕對美味,絕對便宜。 另一種遍布大街小巷的飲品就是咖啡,著名的越南滴露咖啡;在杯子上安一個類似漏鬥的小裝置,篩子的大小恰到好處,離下粉末狀的渣滓;提純後的咖啡一滴一滴地漏下來,或者和杯底的牛奶絲絲滲透,或者一古腦倒進裝滿冰塊的杯子中。喝咖啡原本就是件“慢”事,如此的滴滴答答,無異於拉長慢拍時間。這倒有些像福建街頭鋪陳的功夫茶,所有的等待就是為了消磨時光,個中滋味全憑自己去品。 這大致也說出了此行越南的精髓所在,像驢一般的行走,就是為了像豬一般的享受。

更多照片,請見http://picasaweb.google.com/april.wjy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