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覲拜珠穆”之自駕羅嗦(13)

作者: 24k

導讀人情味處處有,歡欣亦處處有,如有困惱我願接受;沿途亦處處秀,清風輕輕透,快樂是緊握你手; 滔滔江水繼續流,人生之旅難退後,今天也許不見盡頭,明天歸去搖著兩袖; 願笑著談著去,要自由尋自我…… ——《旅程》 陳百強 短途旅行的樂趣在於目的地,而長途旅行的樂趣在於過程。已經出來12天了,每天多少幾個小時或者多少幾十公裡,相對於三十多天的旅行和 ...

人情味處處有,歡欣亦處處有,如有困惱我願接受;沿途亦處處秀,清風輕輕透,快樂是緊握你手;

滔滔江水繼續流,人生之旅難退後,今天也許不見盡頭,明天歸去搖著兩袖;

願笑著談著去,要自由尋自我……

——《旅程》 陳百強

短途旅行的樂趣在於目的地,而長途旅行的樂趣在於過程。已經出來12天了,每天多少幾個小時或者多少幾十公裡,相對於三十多天的旅行和近萬公裡的最終行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願笑著談著去,要自由尋自我……======================================================================

就宿在梅裡雪山的對面,海拔3500米,現在這樣的高度,對於身體已經適應的偶,只是濕濕水啦。在計劃裡,聽從老五的建議,是在梅裡客棧裡看雪山、曬太陽、喝咖啡,小資一把,發呆一天,可是,依舊是下雨,依舊是大霧,梅裡雪山擺起了腔調,要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大霧發呆一天,估計心“瓦涼瓦涼”的直線要發瘋的:)

離開梅裡是以一段29公裡的持續下坡和急彎開始的,伴隨著的,還有能見度不足20米的大霧。打開了所有的車燈(後來證明,這是小老婆最後一段風姿動人,媚眼動人的時刻了),讓直線打開了光光,為了不擾民,不擾神,不擾一路的犛牛,選擇了救護的聲音。在214國道上才開出不多路,一個路口就在眼前,一路通往梅裡雪山,估計是旅游線路,因此路面非常好,一路通往西藏,立馬換做碎石及搓板路。該路段開始直至滇藏線與318交彙處均為滇藏線最危險路段,期間都是在橫斷山脈內穿行,兩次跨越瀾滄江。

因為頭上的那塊烏雲,以及路上人煙稀少,再加上路況不良,幾乎沒怎麼拍照。而瀾滄江特征鮮明,紅色的江水奔流在橫斷山脈的峽谷間,一路伴隨我們。記憶中,好像橫斷山脈的地質年齡還是比較年輕的,直線說這是跨上青藏高原的台階,而我看來,橫斷山脈幾乎沒有大的植被,裸露的就是暗紅色的山石山土混合體,稀稀拉拉地散布著一蓬蓬低矮的灰綠色灌木,做個不恰當的比喻,橫斷山脈就好像一個莽撞的街頭不良少年,喜歡裸露刺青的胸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而暗紅得奇怪卻一路依隨橫斷山脈的瀾滄江,只能形容成身著奇裝的小太妹了。

滇藏滇藏,顛著進藏,滇藏滇藏,顛出內藏!一路顛簸,我們終於在中午11點40分來到了雲南和西藏的界碑處。看到“開放的西藏歡迎您”,很奇怪,自己居然沒有非常興奮,只是有一絲淡淡的高興。當然,破司還是要擺的。什麼集體的,個人的,雙人的,兼顧讓小老婆休息休息,在界碑處一番折騰。在離開閔行4282公裡後,我們進藏啦。。。。。

一路風景不多,只有瀾滄江和橫斷山脈的雄偉、鹽井的藏居特色明顯的天主教堂有點印像。而翻越的紅拉山口是我們目前為止遇到的特殊情況。中午例行午睡,讓直線開車。一覺醒來,直線依舊在認真駕駛,而我突然覺得有些不對勁——怎麼對面過來的卡車都裝上了防滑鏈?一問海拔,又到了3500,急叫停車,換人兼加備用油(因為錯過了兩個加油站,第一個是一座危橋旁的小鎮,沒有93號,而鹽井鎮是略微偏離214國道的,所以沒有注意,擦肩而過,而在德欽因直接去了飛來寺,也沒有順道加油,油箱裡已經快沒油了。我可不想在4200米的山頭氣喘吁吁地干活。)從下午兩點到四點半,從翻越紅拉山口到芒康,一路的紅土。因為下雨和土質的關系,非常泥濘和濕滑。特別是紅拉山口的上下坡,因為路面被大卡車的防滑鏈不住地攪拌,變得像油一樣,調頭彎又多,山勢陡峭。我一邊十二萬分小心地開著車,一邊埋怨:NND,算你們狠,有防滑鏈,可苦了俺這些窮人啦。

順利到了芒康,小老婆身上起碼洗下來5斤泥巴,滇藏滇藏,真厲害。能干的直線找了家不錯的住處,也該好好獎賞一下自己啦,於是FB了一頓地道的藏餐:酥油茶開胃,青稞酒當歌,麥杆菌炒肉,犛牛排骨,生肉醬,蒜茸菠菜,糌粑(送的,看在我們遠道而來的份上),牛肉湯(也是送的,看在搜途俱樂部和賽族部落的面子上吧)——92大洋。發了圖片,順便羅嗦一下:

酥油茶——藏語稱“恰蘇瑪”,意思是攪動的茶。原料為酥油、茶、食鹽。能產生熱量御寒,生津止渴,防感冒。我的感覺:蠻順口的,多喝一點挺不錯。

糌粑——用炒熟的青稞或豌豆磨成的粉,類似炒面。一般將茶、酥油合糌粑用手指拌勻後捏成塊即可食用,是農區的主食。我的感覺:吃起來有些麻煩,味道還可以,建議做成小團子。

青稞酒——藏語稱“羌”,是由青棵經煮熟、發酵、加水泡制、過濾而成。青稞酒淡而酸甜,約15-20度。一般發酵好的青稞可濾水三次,所得青棵酒味漸淡。也有不加水的,則需窟藏數月或數年才成,這種青棵酒酒勁大,略苦。藏族人非常愛喝青棵酒,這是為適應高原氣候,也是享娛生活的重要內容。我的感覺:像低度的白酒再摻不少白開水,有酒氣,無太大酒味,上口幾乎沒有感覺,因為喝了一點點,所以也沒後遺症。

生肉醬——將生牛裡脊打碎,拌以辣椒和鹽調味,色澤鮮紅,可以跟糌粑捏和食用,也可以直接以小勺舀到口中吞食。春雷第一個報名要吃,等血淋淋、紅艷艷的一小碗上來,第一個逃掉。直線開始就說不敢吃。因為還有很多的路,加上龍體欠安,所以敬而遠之。而我,小心翼翼地品嘗了兩種方式。感覺是滑潤鮮辣,有點血腥氣,不能說好吃,也談不上難吃,就是有些陌生而已。

犛牛排骨——在牧區裡,人比較愛生食新宰殺的牛羊肉,多數情況下,是將大塊的帶骨牛羊肉煮熟(一般是七八分熟)後,以手執之,以刀割食。這裡的犛牛排骨大概考慮食品衛生問題,因此煮得比較熟,但尚未達到通常上海人吃牛肉的酥爛程度。因此,隨同上來的是一把鋒利的小刀。總體感覺,吃起來比較費勁些,味道還是比較原滋原味的。

麥杆菌炒肉——據說是那裡特有的一種蘑菇,炒的方法如同一般川菜中的炒肉片系列,配料多而顏色豐富。味道鮮香入味,第一個被消滅。

牛肉湯——原料是炒熟的牛肉碎粒,配以碧綠的菠菜。也許是犛牛肉的關系,牛膻味比較濃。但口感鮮濃爽口,讓人回味。

蒜茸菠菜——藏族大師傅改良了川菜路子,味道倒是不壞。

入住且FB地道藏餐的是剛開始試營業的莽措湖賓館,位於芒康縣城運輸站的對面,據說正在申報二星級的涉外賓館資格。大堂經理王俊文是個高大而白淨的小伙子,做事麻利而靈活,待客熱情而周到,給人很深刻的印像。

今天是端午節,直線發嗲說想老婆和家人了,真讓人受不了。我吃了朋友們的短信粽子N多個,滿心的感動和謝意。4600公裡外的親愛的朋友們,今天的端午節快樂,明天的兒童節快樂。嘻嘻~~~~~~~~~~~~~



(滇藏界留念)



(瀾滄江所見)



(藏寨)



(滇藏沿途)



(FB的藏餐)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