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香港

作者: moonlightkitty

導讀一個人的香港, 熟悉而又陌生, 可以無拘無束地走走停停看看想想吃吃. 曾經的想當然和道聽途說, 被親眼所看到的印證或打破, 實在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一個人的香港, 是光怪陸離的. 坐著港島上像古董一樣的電車穿行在窄窄的街道上, 眩暈在一座座摩天大廈的玻璃外牆折射的幻影裡, 想起的是<<玻璃之城>>. 無數閃爍的霓虹招牌,蘭桂坊前的路口潮水一樣的行人, ...

一個人的香港, 熟悉而又陌生, 可以無拘無束地走走停停看看想想吃吃. 曾經的想當然和道聽途說, 被親眼所看到的印證或打破, 實在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一個人的香港, 是光怪陸離的. 坐著港島上像古董一樣的電車穿行在窄窄的街道上, 眩暈在一座座摩天大廈的玻璃外牆折射的幻影裡, 想起的是<<玻璃之城>>. 無數閃爍的霓虹招牌,蘭桂坊前的路口潮水一樣的行人,灣仔中環周日不斷和熙熙攘攘的說著聽不懂的東南亞語言的女人們擦身而過,維港兩岸夜晚八點壯觀的燈光表演, 這是怎樣的一個城市, 在我眼裡千變萬化, 是從來未曾想像的虛幻和不可捉摸.

一個人的香港是混亂的, 行人天橋與各座摩天大廈相連, 四通八達, 讓我總是找不到方向; 公車站牌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不同的站名和價錢讓我摸不著頭腦; 和國內正好相反的行車方向讓我不知何去何從; 滿街的路人說著不同的語言讓我不知身在何方... 於是在國際青年旅舍中看到一樣黃皮膚黑發的面孔, 也不敢冒然用中文招呼, 只好謹慎地說聲"Hello".

一個人眼中的香港總是一些小小的細節堆積: 想扔垃圾時街道上總能找到垃圾箱; 大多數人都會等待綠燈過馬路, 不過仍有例外; 人們總是彬彬有禮, 守時, 卻有明顯的距離感; 公共衛生間裡幾乎都備有廁紙和擦手紙; 各種提示和緊急電話號碼隨處可見, 如"如有事請致電xxxxxxxx", 很多公共場所的門上寫著"推門不要太大力, 以免造成傷害", 讓我感覺到溫暖和體貼, 在危急中不至求助無門吧. 有人說香港是文化的沙漠, 可是所有我期待的演出早就已經沒有票了, 實在遺憾.

在扶手電梯上小心地靠右站立, 微笑地看人們匆匆地從身邊跑過去, 生平頭一次覺得在扶手梯上不動是那麼傻和奇怪的事, 後來忍不住也加入了疾走的行列, 體會到的不是香港人的禮貌, 而是他們的匆忙, 所以你不得不給這些永遠疾行的人們讓道;

地鐵裡永遠有人在讀報紙, 當我想要稱贊他們的惜時和努力, 就發現報紙是在地鐵裡免費派發的, 我也拿了一份, 唯有坐地鐵的時候才有時間看. 原來如此, 可是我想正是這些報紙讓人們養成坐地鐵也看東西的習慣, 就會不僅僅看報紙了. 事實上在香港人在地鐵裡能做的事太多了: 讀報看書看合約聽音樂玩游戲看短片發短信打電話都不在話下, 女人們還會在地鐵的眾目睽睽下若無其事地化妝, 倒是相互聊天的很少見. 出地鐵站前很多人會把看完的報紙投入專門的廢紙回收箱, 我的也順手扔了進去.

一個人在香港可以當當小朋友, 什麼都去試試, 一張區區三十元的博物館通票, 就可以讓你在一周內無數次進出七個博物館參觀:可以在天文館裡學月球漫步;仰天看小行星的故事(這個另收費用); 在藝術館裡可以沉醉在悲鴻的奔馬裡;在科技館裡可以動手做試驗(以為是小朋友的玩藝其實也挺難的), 看能量穿梭機的連鎖反應丁丁當當, 看液態氮怎樣把軟變成硬,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在歷史博物館裡可以觸摸到岩石, 看香港地理歷史民俗的變化, 看商代的青銅器, 還可以自己敲一下編鐘...無比羨慕香港的小朋友, 不過也許他們還不懂得利用吧.

一個人的香港, 總是徘徊在人工的建築和自然的景觀裡. 難以想像在這個寸金尺土的國際都市還有山林海岸雜草叢生, 郁郁蔥蔥, 大嶼山如此, 港島上的摩星嶺如此, 南丫如此, 新界如此...一邊是讓人仰止的混凝土森林, 一邊卻是鳥鳴山間, 一如長長的東湧纜車上放眼望去是大佛, 山林, 大海, 機場和橋, 住宅樓群一同組成的美麗風景. 號稱富人區的淺水灣海水出乎意料的清澈, 有小魚成群在岸邊嬉戲, 有翠綠的海藻滯留在沙灘上.

一個人的香港吃不了許多, 心得僅有: 雲吞, 蝦餃, 燒賣和粥都比廣州的好吃, 但腸粉就不行了.

一個人的香港, 我也是陌生人, 沒有留下什麼在那裡, 也沒有帶走什麼, 好像走遍了每個地方, 其實還有很多地方沒去, 難得對一個都市如此喜歡, 喜歡的也許是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氛圍吧. 八月份, 我一定再去走一走, 也許依舊和我的影子做伴.


精選遊記: 香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