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5國之不完全游記(2/8)

作者: 賣菜就賣菜唄

導讀2月8日一個人睡真是舒服呀,不用顧忌別人,在那麼大的床上想怎麼躺都可以。不過,今天是在馬六甲的最後一天,及其迫切想去聖保羅教堂拍個日出。可是,當我0600起床的時候,天還是很黑的,街上一個人都沒有,先等等吧。但等我看到東方已經微紅的時候,我就知道已經來不急了,匆匆忙忙趕去聖保羅教堂。路上還買了印度人的咖喱包作為早餐,3個RM1,沒想到外面脆脆的 ...

2月8日一個人睡真是舒服呀,不用顧忌別人,在那麼大的床上想怎麼躺都可以。不過,今天是在馬六甲的最後一天,及其迫切想去聖保羅教堂拍個日出。可是,當我0600起床的時候,天還是很黑的,街上一個人都沒有,先等等吧。但等我看到東方已經微紅的時候,我就知道已經來不急了,匆匆忙忙趕去聖保羅教堂。路上還買了印度人的咖喱包作為早餐,3個RM1,沒想到外面脆脆的皮,裡面有咖喱土豆,非常好吃,後悔買少了。清晨的聖保羅教堂很幽靜,只有我一個游客在逛,還有不少當地人在鍛煉身體,不過太陽已經出了,但還是個非常棒的拍照地點。。轉著轉著就去了唐人街,在昨天吃娘惹晶露的對面看到了和記海南雞飯,每份RM3.5,雞肉做得鮮嫩滑,再配上圓圓QQ的飯粒,真是好吃之極阿。時間還是太早,唐人街同樣也沒有游客,不過在這裡拍照讓我想起了麗江的古城。在一家老宅裡,我碰到了一個老人,在他手裡買了6包的肉骨茶湯料RM22,馬來西亞特色餐飲――它不是一種茶,而是在排骨湯裡放了許多藥材,吃的時候會感覺有股很強的香味,我回家自己做了一次,真的很好吃。告別老人直接去了三保山,三保山亦稱“三寶山”,又名“中國之丘”。在1409年,中國皇帝將漢麗室公主許配給馬六甲統治者蘇丹滿蘇沙。公主的隨從共有500名女僕,蘇丹將她們安頓在三保山。葡萄牙人占據馬六甲後,在山頂上蓋了一間廟宇和一間小敘堂。不過,這兩座建築都在1629年荷蘭人入侵時被毀壞。如今三保山擁有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人墓地,墓地達25公頃,有12000個墳墓而大多數埋葬於明朝。在三保山下有保山廟,為紀念鄭和訪問馬六甲而建。該廟采用了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紅牆配琉璃瓦,房頂飛檐描有彩龍戲珠的圖案,廟內供有鄭和座像。西南山麓的菩薩提寺,是蘇丹為公主所建,寺旁有一口井,名撒旦之泉,馬六甲經過多次嚴重的旱災,唯有這口井,從不干枯。1030回到昨天那家商場的時候突然想起來Jenny怎麼還沒有聯系我,於是發了短信問一下。知道她們怎麼回答的嗎?“不好意思,睡過頭了,你不發短信還沒有人會醒呢”。暈,只好獨自去逛一下了,回到賓館已經差不多1200了,正好碰到了小宇在等我,原來是她的手機沒有電了,需要我的轉換器和插座,看來她還在想在馬六甲繼續呆下去,勸說她一起去吉隆坡,她想想同意了,於是說好在Jenny的賓館大堂等。之後還買了2瓶千裡追風油給我媽用,但和我上次去馬來西亞買的不一樣,價格也便宜好多,每瓶RM12。等我去賓館的時候,她們三個MM已經在等了,她們給我解釋昨晚的房間沒有窗戶,又沒有鬧鐘,於是起晚了。看來也只有我才每天早上6點就起床的,沒有我,看她們睡得多香。小宇這個時候也來了,就一起去了汽車站成巴士去長途汽車站,一樣的車子,一樣的司機,同樣開車不關車門,懈意呀。馬六甲去吉隆坡的車票每張RM9.5,我們買了最近的1400發車的,那裡車輛很多,不愁買不到車票。1600到了吉隆坡的Puduraya汽車站,走路去上次預定好的Replica Inn,登記入住。如果是Double Bed,是每間RM118,Ivy和真真入住了,如果是Twin Bed,則是每間RM128,我,Jenny和小宇可以住,兩個MM睡席夢思,我仍舊睡我的硬板床。因為住的地方是吉隆坡的市中心,對其余MM來說可是非常誘人的,放好行李馬上就出去了。先去買蝦面RM4吃了個大飽,想晚上再過來吃小攤的。5個人走到對面的Shopping Mall,很大,也很亂,感覺一二三線品牌的東西全都放在一起賣的,就像上海的美美百貨和香港名品街都是同一家商廈。女人畢竟是女人,一轉眼就看不見人影了。隨便她們吧,只有Jenny還和我在一起,這裡的ShoppingMall真是大,看得眼花繚亂的,都2個小時了,第一個的一樓也沒有看完,腳卻酸了,看來買東西這個技術還是要看天分哪。實在對逛街沒有太大興趣,只好和Jenny去小吃街點了明記的烤魔鬼魚RM20,味道絕對贊哪,2300回到賓館,其他人一個都沒有回來,半夜了不知她們還去哪裡逛。等我洗完小宇終於拿了大包小包回來了,原來她們去Armani專賣店了,超便宜的,很多衣服都不超過人民幣一千。拿回來還要一件一件地試,看她們興奮地。。。。唉,我累了,先睡吧。

今日消費:RM225,合計504元。



(晨曦中的聖保羅教堂)


(唐人街的和記海南雞飯)



(三保廟)



(bukit bitang的小吃街)



(明記的烤魚,味道超贊!)


精選遊記: 吉隆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