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荒游希瓦

作者: 中亞學家

導讀老荒游希瓦 活得匆忙,急於感受。 告別了地廣人稀的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又來到地狹人稠的花拉子模。 花拉子模 作為地名的花拉子模是指阿姆河下游綠洲之地,是中亞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分屬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它東有克孜勒庫姆沙漠,南有卡拉庫姆沙漠,西接烏斯季烏爾特荒原,北鄰鹹海。汽車發明以前,無論從哪個方向接近它,都要忍受數十日的孤 ...

老荒游希瓦

活得匆忙,急於感受。

告別了地廣人稀的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又來到地狹人稠的花拉子模。

花拉子模

作為地名的花拉子模是指阿姆河下游綠洲之地,是中亞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分屬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它東有克孜勒庫姆沙漠,南有卡拉庫姆沙漠,西接烏斯季烏爾特荒原,北鄰鹹海。汽車發明以前,無論從哪個方向接近它,都要忍受數十日的孤寂旅程。發達的灌溉農業和繁榮的中轉貿易,使花拉子模遍布著喧鬧的市場和富庶的果園,也成了歷代大小冒險家的舞台。

花拉子模有座保存至今,並被收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叫希瓦。去希瓦觀光,可以先坐飛機到(新)烏爾根奇,再坐汽車前往。

烏爾根奇

烏爾根奇有二,一曰老烏爾根奇,在土庫曼斯坦,曾譯為玉龍傑赤。一曰新烏爾根奇,在烏茲別克斯坦。老烏爾根奇是中世紀花拉子模國的首都,1220年被成吉思汗諸子攻占,1388年被帖木兒摧毀。後又逢阿姆河改道,斷了水源。天災人禍後幸存的居民於17世紀移居到東南方140公裡的阿姆河岸邊,即新烏爾根奇。現在,(新)烏爾根奇是烏茲別克斯坦的花拉子模州首府。

希瓦

希瓦最初只是絲綢之路穿越沙漠途經的一口水井,周圍建有客棧。老烏爾根奇衰落之後,希瓦逐漸變成花拉子模的商貿中心。17世紀初,希瓦成為烏茲別克部落在花拉子模地區的汗國的首都,這個小汗國被外人叫做“希瓦汗國”。它與東面的布哈拉汗國,南面的波斯人與土庫曼人,北方的哈薩克人無休止地相互攻擊,自身也內訌不斷。1873年,希瓦汗國被沙俄征服。

今天,希瓦、薩馬爾汗、布哈拉是烏茲別克斯坦的三大古都和主要旅游城市。和許多古城一樣,希瓦也被規劃為三部分:王城,內城,外城。希瓦的外城叫吉山卡拉,只部分保存至今。希瓦的內城叫依乾卡拉,城牆與城內建築基本保存完好,是希瓦攬勝的精華。內城中,有王城(宮殿)兩處,清真寺、宗教學校、陵墓等伊斯蘭教古建鱗次櫛比。游客仿佛是走進了一本泛黃的手抄本古書,觸摸著難解的文字、精美的插圖。希瓦是個謎一般的地方。我做了一回猜謎的人。當然答案並不一定重要。

在希瓦的食宿問題

來希瓦之前,就聽說希瓦有家賓館建在昔日的宗教學校裡。客房都是由“胡只拉”,即學生和毛拉(教師)住宿的小房間改建的。我很想體驗一把虔誠教徒閉門精進的生活。於是一走入希瓦內城(依乾卡拉),就直奔右側的Muhammad Aminkhan宗教學校。校內賓館負責接待的是一位戴羊皮帽子的中年男子,聽說我要住宿,他挺驚訝:“你真要住這裡嗎?現在房間裡沒有暖氣。煤氣供應停了。”見我態度堅決,就帶我從狹窄的樓梯爬上二樓,開了一間。

真的是“胡只拉”,古老的木雕小門,拱頂形狀的天窗,而且加修了獨立衛浴和觀景陽台。床鋪和毛巾都很干淨。26美元一天。只是沒有暖氣,洗澡的熱水據說也要到晚上才有。羊皮帽子再次勸我別住在這裡,說旁邊的Arkonchi旅店等私營酒店才15美元,而且有暖氣。我也擔心到了晚上,宗教學校裡還沒有熱水洗澡。於是聽了羊皮帽子的建議,免費體驗了半小時,就背包離開了。如果是夏天來,這裡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我轉投Arkonchi旅店,3月還不是旺季,前台的伙計同意我25美元住兩晚,含早餐。有暖氣、熱水,但衛生一般,旅店提供的毛巾最好別用。房子也不太隔音。希瓦內城(依乾卡拉)面積不大,城內類似的家庭旅店還有Mirzaboshi、Lolita、Zafarbek等幾家,無所謂位置好壞,性價比差不多,適合自助人士。

希瓦外城(吉山卡拉)有一些規模較大的商務型酒店,如花拉子模飯店、公主飯店。

我在Arkonchi旅店入住後,即出來覓食。依乾卡拉的商業氣氛不濃,飯館、商店很少。連接西門與東門的主干道兩側,精美古建一個挨著一個,但餐館只有一家,叫Farrukh。進去點了一份抓飯、一碗餃子湯、一壺茶,結賬時竟然收我7500蘇姆,是塔什干消費的三倍。我立即下了一個結論,這是一家黑店。

其實每個家庭旅店都可以吃正餐,不過需預定,價格是4美元,肯定能吃飽。我在Arkonchi旅店吃的兩頓晚餐,包括3盤沙拉、2道菜、馕、水果、干果、酸奶、葡萄酒、礦泉水和茶。

如果是想自己吃排檔,出依乾卡拉東門,那裡有本地人的巴扎,排檔很多。烤肉、烤包子、炸魚等,衛生沒有保障。需要說明的是,烤肉的種類中包括豬肉串,不食豬肉的游客不要因為烏茲別克斯坦是穆斯林國家,就想當然地認為當地人不烤豬肉。

門票與導游

希瓦景點的精華是內城(依乾卡拉)。 依乾卡拉門票為通票,需在西門售票處購買,外國人為10000蘇姆(1美元合1250蘇姆),當日有效。依乾卡拉有四個城門,游客都是可以免費出入的,城中約有40多個景點,只有十幾處主要景點需驗票。登尖塔、登塔樓、參觀Pahlavan Mahmud陵墓需額外購票。

在希瓦,不會有當地人纏著你做導游。正規的導游可在西門售票處聘請,各主要語種都有。我個人認為無必要請導游,自己花2000蘇姆買張地圖,按圖索驥多有樂趣。不過,看到地圖上密密麻麻標注了54個景點,方向感不好的游客可要頭疼了

我到達希瓦已是中午,於是決定第二天再買票,全天參觀依乾卡拉。第一天下午先游覽外城,以及內外城諸塔。

游覽外城與希瓦諸塔

外城吉山卡拉的大部分城牆已然無存,東門和北門保存至今。北門是希瓦唯一一座有兩個門洞的城門。

從外城東門向西步行,穿越內城,可以依次游覽希瓦諸塔。所有“塔”英文寫做Minaret。具體次序如下:

Abd-al-bobo塔,在外城,旁為陵墓。

Polvon-kori塔,在外城,旁為宗教學校。

Said-Niyoz-Sholikor塔,在內城東門外,旁為清真寺。

Islom-Koja塔,在內城東門內,是希瓦最高的塔,1918年建成。可付費登頂,俯瞰全城。我上去了,得出兩條經驗:一,需自備手電或用手機照明。二,身高超過1米8的人在如此低狹的樓梯上下很受罪。

Juma塔,在內城東西主干道南側,可付費登頂。旁為著名的Juma清真寺。

Kalta-Minor,意為“短塔”,在內城西門內,深藍色,旁為Muhammad Aminkhan宗教學校。該塔是1855年未完工的塔,因為希瓦汗Muhammad Aminkhan於是年在與土庫曼人帖克部落爭奪謝腊赫斯的會戰中戰敗被殺。死者生前計劃修建的是一座伊斯蘭世界最高的塔。

Bikajon-Bika塔,在內城西門外,旁為陵墓。

依乾卡拉一日游

第二天早8點半,我在售票處成功購買了3500蘇姆的本國公民票,就拿著地圖出發了。不至於迷路,但為游遍依乾卡拉,經常不得不走回頭路,中途還跑回Arkonchi旅店方便兩次。依乾卡拉各景點內無公共廁所,東西主干道有一收費公廁,200蘇姆一位。

依乾卡拉有矩形的城牆環繞,南北長,東西窄,四面各開一門。全城可分為北部、中部、南部。景點大多集中在中部,南北兩部為居民區。由於依乾卡拉內古建太多,故只挑其中印像深刻的按功能介紹。

宮殿

依乾卡拉內有宮殿兩座:老堡和石宅。

Kunya Ark,即“老堡”,在西門內,依西城牆而建。是一座高牆要塞,內有水井,便於堅守。最高處為西城牆上的塔樓Oq shayx Bobo,付費登頂後可欣賞依乾卡拉全景。如拍照古城全景,日西下時分最適宜。

Tosh Hovil,即“石宅”,是必游景點。石宅實際為二層的連環磚宅,1838年建成,修建時間晚於老堡。石宅內部如同迷宮。木門十分窄小,低頭鑽進昏暗而相互連通的廳室,不知哪裡是死路,哪裡出去是庭院。房間蓋得如此局促、壓抑並不奇怪,這是給後宮女子准備的。這些可憐的女人!

石宅內,面朝庭院的牆壁全部用藍色花紋瓷磚修砌,並向院內伸出帶頂棚的廊台。頂棚上有類似我國藻井的精美木制結構,廊台上豎立著雕花紋的木柱。

在石宅,可預約民族歌舞表演。我看到幾位藝人在排練,一個彈琴的小伙兒端起茶杯就請我喝茶。

宗教學校

Muhammad Rakhimkhan Madrassah,內設希瓦汗國歷史博物館。與被辟為賓館的Muhammad Aminkhan Madrassah同為內城規模最大的宗教學校。其內的“胡只拉”為雙開間。歷史上的Muhammad Rakhimkhan(1806-1825年在位),以征服卡拉卡爾帕克人著名。

Matpanoboy Madrassah,內設阿維斯陀博物館。阿維斯陀是瑣羅亞斯德教的先知,該博物館介紹世界古代宗教。

Shergozikhan Madrassah,內設花拉子模歷史名人博物館。18世紀初,希瓦汗Shergozikhan向伊朗奴隸承諾:建好這座宗教學校後即可獲釋。後來,奴隸們發覺受騙,將汗殺死。

Abdullakhan Madrassah,內設自然博物館。當日竟然是一個七、八歲的男孩照管。這孩子很負責任,替我逐一推開“胡只拉”的木門。展品是動植物和礦物的標本。

Qozi Kalon,意譯為“偉大的法官”。好嚴肅的名字,內設卻是音樂博物館。

Qutlug Murod Inoq Madrassah,院內有個地道入口,下去發現是個水池,水池上空是中央開天窗的穹頂。從地面能看到穹頂。校內還有一家木偶作坊。

Olloqulikhan Madrassah,內設絲綢作坊。院裡搭有舞台,可付費預約觀看民族服裝秀。

Muhammad Amin Inoq Madrassah,現在是結婚登記處。

清真寺

Juma Mosque,Juma即“星期五”,該清真寺為必游景點,始建於10世紀,為阿拉伯風格。用218根雕紋木柱支撐屋頂,其中25根早於17世紀,4根為10-11世紀遺留文物。該寺用小天窗照明,光線昏暗,室內特別陰冷。

Oq Mosque,“白色清真寺”。很小,三面有柱廊。

陵墓

Pahlavan Mahmud,必游景點,意譯為“勇士Mahmud”,歷史上確有其人,生活在希瓦汗國出現之前,卒於1322-1325年間。此君職業為皮衣裁縫,又是當時著名的武士和打油詩人。生前喜歡做詩嘲笑宗教人士,死後卻被追封為聖人。他的墓被擴建為希瓦汗家族墓地。主體建築為大穹頂,內部裝飾以藍色的雕紋瓷磚為主,代表了汗國的“皇家”水准。

Said Alauddin Mausoleum,很小的聖人墓。墓石精美,據說雕刻於14世紀。可以請阿訇念經,付費,但付多少自願。

Uch Avliyo Mausoleum,“三聖人墓”。似乎有某種追悼功能。我看到一位婦女跪在門口,哭得很傷心。

公共生活設施

公共設施集中在依乾卡拉東門內外。昔日的奴隸市場和Karavan Seray(為商隊提供食宿的客棧)今天是顧客盈門的大巴扎,能想到的商品都能找到。

東門內有個不大的紅色平房,叫Anushkhan浴室。不要小看了它,這可是大名鼎鼎的希瓦汗阿布哈齊(1643-1663年在位)為給兒子慶功修建的,並以其子的名字命名。阿布哈齊統治時期,國力很弱,但他常於軍事,經常打劫過往商隊,或去鄰國掠奪人口做奴隸。希瓦汗國被鄰國稱為“強盜國”。阿布哈齊的主要貢獻是撰寫了《突厥世系》與《土庫曼世系》兩部史書,合稱《阿布哈齊書》。由於有關土庫曼人歷史的文獻非常稀少,《阿布哈齊書》的史學價值頗高。

依乾卡拉的居民區

依乾卡拉居民區的衛生狀況不佳。走在胡同的土路上,不是塵土飛揚,就是淤泥遍地,還要提防時隱時現的巴巴雷。民居多為原色的土宅,高過二層的不多。宅內有院子,種樹,養雞狗。

希瓦民風友善。我散步時,遇到一位主婦帶著四個孩子在家門口炸餡餅。磚頭壘的灶台,樹枝為燃料。兩個女孩兒和母親分工合作,低頭做餅。一個半大小子和他的幼弟端起盤子就請我吃剛出鍋的餡餅,味道很不錯。

內城南部的居民區手工作坊很多,可入內參觀,沒有為推銷商品糾纏游客的現像。傳統木雕作坊均為師傅帶徒弟式的。我看到一些10歲左右的男童已經能夠獨立繪制復雜花紋的草圖,雕刻門窗或拐杖。地毯作坊裡工人很多。院內支著幾口大鍋,投入的毛線被染成各種顏色,再掛在牆上晾干。染料是植物的根研磨成的粉末。編織好的地毯還要放在特制的木架上,由三位婦女同步剪毛。

內城北部的一幢房屋內,有個叫“希瓦克”的古井。希瓦就是因這口井得名的。我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可惜房屋上了鎖,無法參觀。

夜晚的依乾卡拉路燈不多。白色月光下,行人很少,偶爾傳來一陣犬吠聲。漫步街巷,生出一種“不知是何年”的感覺。

離開希瓦

按照原計劃,我還准備包車探訪希瓦北邊的兩座古堡。在Arkonchi旅店咨詢包車價格,伙計說40美元,店主的兒子說50美元。我自己在西門與出租車司機直接協商,報價先是用30忽悠我,後漲到40。我於是想取消這最後一程。倒不是因為錢,而是感覺這些人說話不靠譜。尤其是店主的兒子,雖然還在上大學,但唯利是圖的心機太重。偏巧天又下雨了,真到了古堡我還未必攀得上去。

這天,旅店接待了一批塔什干來的各族富家子,他們整夜在房子裡胡鬧。我知道俄羅斯化的少年肯定會是這樣,所以不生氣,但休息得當然不好。

我覺得自己想家了,決定第二天就回塔什干。

關於從希瓦打的去烏爾根奇機場的費用,旅店的伙計比較老實,告訴我平時5000蘇姆就夠。一個老太婆,似乎是店主的親戚,用烏茲別克語對伙計說什麼,我聽懂了一個詞—1萬。所以我堅決拒絕旅店訂車。自己找了輛出租,因下雨,車費6000。

平生最不愛搭理日本人。卻遇到一個住Arkonchi旅店的日本游客,他完全不懂俄語和烏茲別克語,這天也要飛塔什干。小日本挺幸運,我捎上了他,車費均攤。

到了機場,售票處說沒票。小日本倒是提前就買好了機票。我找到機場的調度,他說等持票的旅客登記完,會把富余座位的票賣給我。我猜肯定有票,這些小城市的機場會故意留些票,或者賣給關系戶,或者到最後一刻手寫出售。我不太清楚這裡是否有某種利益。我在售票處站了很久,目的是告誡售票的女士,我比後來的兩個關系戶更應得到機票。我最終買到了機票,加手續費稍高於票面價。

多余的話

希瓦值得一去。

麗江、平遙要論完整與原貌,與希瓦沒法比。但論商業化程度,希瓦則差距過大。希瓦的伊斯蘭教古建真多啊,你挨著我,我貼著你。列位希瓦汗攀比著蓋,標榜自己虔誠正信,目的當然是勸導人民逆來順受。

於是我想,對於執政者來說,興修形像工程總比解決實際的經濟、社會問題容易許多。但如果對實際問題一貫閉目塞聽並長久拖沓下去,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將被激烈競爭的時代所淘汰。恆亡,和希瓦汗國一樣。

這些事情肉食者謀之,像我這樣的草根,不可想太多。當晚18點,我又准時坐在塔什干大劇院的座椅上,欣賞平生最喜歡的芭蕾—《堂吉訶德》。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