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法蘭西之二——法國大餐

作者: 犛牛拉拉

導讀題外話:記得在大學時,有一年終收到一賀年片,明信片的正面是一幅畫,深色的背景,一杯誘人的紅葡萄美酒正倒向一個高跟鞋,當時正好有個同學看到這個明信片很神秘地對我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我茫然,後來他意味深長地指著酒說,這是喝的,高跟鞋代表女人,食、色,性也。說這話的同學如今已是副局級干部了。在法國旅行的最大好處是除了美景和美女之外 ...

題外話:記得在大學時,有一年終收到一賀年片,明信片的正面是一幅畫,深色的背景,一杯誘人的紅葡萄美酒正倒向一個高跟鞋,當時正好有個同學看到這個明信片很神秘地對我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我茫然,後來他意味深長地指著酒說,這是喝的,高跟鞋代表女人,食、色,性也。說這話的同學如今已是副局級干部了。在法國旅行的最大好處是除了美景和美女之外,還有美食。英國俺也去過,但英國食物的ugly是有名的,要麼是白水煮整雞或大雞腿,上面灑點胡椒汁,要麼就是遍布英格蘭南部到蘇格蘭高地的fish and chips(薯條和炸魚)。而法國大餐在世界上是有名的,只是程序有些復雜,雖然原先沒怎麼吃過,但至少還有智慧該怎樣吃——臨行前到網上鍵入“西餐禮儀”,諸如要穿正裝,要從外往裡用刀叉,喝什麼酒用什麼杯,不能用胳膊肘拄在桌子上,甚至吃面包要用手撕著吃而不能用刀叉切等,看得認真程度僅次於宣傳精神,還是暈頭轉向,好在每天能活學活用,好在回來後吃盒飯也很快又習慣了。吃法餐的最大素質是要有耐心。我們原先的計劃是每天吃完晚飯後,到法國小鎮或是裡昂的巴黎城中找個地坐坐或是逛逛,沒想到這個願望在法國居然是一天都沒有實現,主要原因就在於法國餐太大了。法國的晚餐一般是晚上八點開始,說是開始,其實一般快到九點才上頭盤,然後是湯,主菜,cheese,甜點,茶或咖啡,看似不是很多,但每個過程幾乎都在半個小時以上,午餐也是類似的,所以每天幾乎花五到六個小時來吃飯,每天晚飯結束時已經到midnight了,再加上白天的活動,累的只有睡覺,況且法國的空氣也很干淨,還趕上幾天下雪,有時不洗也睡了。不過聽隊裡的Richard說,在南歐的希腊,吃飯更晚,一般要到夜裡兩點多,而且每頓上三個主菜,真是乖乖,嚇死誰!不過聽法國當地人講,平時他們也不這麼吃,尤其是企聘一族通常買個熱狗或三明治也就對付了。吃法餐的另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女士優先。上餐具或上菜的順序一定是女賓,女主,男賓,男主。第一次侍者都端著幾個大盤子上來,給我旁邊的女士一人一份,我剛准備接另上一份,侍者卻優雅地轉身而去,把大盤子上給了另外一位女士,不過好在第二次我就不會犯同樣的傻了。而且在法國餐館吃飯是不允許打包的。一開始聽導游說還以為是開玩笑,因為在法國也經常有吃不完的時候。而作為我們,一直在建設節約型的社會,浪費幾乎是不可容忍的。法國人的解釋則是:餐館要對公眾的食品安全有絕對的義務,如果某人在某個餐廳吃壞了,這個餐廳幾乎就要賠個底掉,但你要是打包帶走了,吃壞了肚子說不清是誰的責任,所以餐館也不會允許你打包,只會把吃剩的東西扔掉。似乎是打包有理,不打包也有理。除了吃,法國人最自豪的事之一就是把大廚介紹給你,或者是帶你參觀他們的廚房。每次廚師來的時候,都要先問一下合不合口味,而所有人毫無疑問都是MERCI(謝謝),不會法語不要緊,多說些like it very much,my favorite,delicious之類的詞大廚們也都能聽懂。而大廚也會很高興地再簡單介紹一下菜的特點,記得有一次剛上冷盤時,大廚不知怎麼就來了,我馬上要說MERCI,旁邊的一位多年旅法老人提醒我,他(大廚)做的主菜還沒上呢,現在說好吃有點虛假——看來古今中外做秀都是要像真的一樣。法國廚房確實很干淨,不論做了什麼菜,根據原料分區,有一次要廚房的旁邊有一個突出來的十平方米的小空間,擺著一張餐桌和幾把椅子,我剛想問這是不是廚師吃飯的,主人就說,原先是這樣,現在很多客人也願意定這個房間,一邊看飯菜是怎樣做的,一邊吃。我倒覺得這實在不如餐廳裡靠在寬大的背椅上,看上窗外的風景吃,還不用聞廚房的味。對烹飪來講,過程是次要的而結果是主要的。但很多其它事可能不是這樣。法餐最有特色之一的就算是海鮮大盤了,一個盤子有蝦,龍蝦,小蝦,螃蟹,牡蠣,海虹,貝類,海螺,小螺絲等,也可以根據需要上,除了蝦蟹類是熟的外,其它都是生吃,絕對衛生,從法國人不把吃剩的打包也可見對食品安全的重視。這道菜就算是對各位的推薦吧,一般每盤大約40到90歐元不等。另一樣特色就是cheese,咱們叫奶酪,法國是奶酪第一大生產國,有注冊商標就有三百多種,法國人通常說,每個法國人到首都巴黎幾乎都能找到當地自己縣產的cheese。但我是基本享受不了這個東東,因為有的cheese還臭烘烘的,不過據說當地人還就喜歡吃這口。不管是別人出錢還是自己出錢,建議都要嘗嘗這兩樣,否則法國幾乎就白去了。


精選遊記: 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