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見: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showlog.asp?cat_id=32&log_id=183
[b]德格[/b]:光榮與困惑
翻越了“川藏第一險”,路一下輕快起來。窗外的植被也商量好似的大片換成了明快的綠色,車子隨著雀兒山上淌下的長江支流一路直下,飛馳在峽谷溪流間。尹師傅打開車上的錄放機,邊聽歌邊哼起了小調。老韓興奮地揮起他那串如彈珠大小的暴粗佛珠,說,前面,就是德格了。

德格,是川藏北線(317國道)在四川省境內的最後一站。向西越過金沙江,便進入西藏自治區的江達縣,再深入則到達康邊重鎮昌都。317國道連接了川西和西藏,諸如川西北的阿壩州的民眾若要到拉薩,這條路便是最快的。德格的得名同樣與我們前面在玉樹提到的元代薩伽派宗師八思巴有關。這位忽必烈的國師途經德格,將當地的第二十九代土司,賜名為“四德十格之大夫”。從此,土司即以“德格”為家族名,地名隨家族名亦稱為德格,一直到今日。德格緊扼長江的入藏咽喉,自唐代起便是古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八思巴當年走過的地方,至今仍是川藏線的重要驛站。
想著上山前遇見的mm,我們不斷催促尹師傅追趕mm乘坐的大巴,在山頂隘口處也未作停留。轉下雀兒山,在德格方向的雀兒山關口,我們看見一大群藏民手捧哈達,向山上翹首期盼著誰的到來。後來我們分析,他們顯然不是為了歡迎abdallah一行越過天險來到德格的,而大概是迎接早上我們在馬尼干戈早膳時碰到的那位活佛的母親。過了關口,mm乘坐的那輛大巴依然不見蹤影,我們可算領教了藏區的長途車司機了,他們即使在雀兒山那樣的險路上仍能把這大車開得飛快,何況平地上了。
趕啊趕mm沒追上,前面的路上卻出現數個臉戴黑面罩、拉著兩輪推車的藏民。我們繞前停下,發現前方還有幾個同樣裝束卻戴著掌扣、一步一拜的。原來,這是一群前往拉薩的虔誠朝聖者。

由於路途遙遠艱苦,朝聖者們通常會進行分工:有人一步一拜,也有人拉車,運送食物、帳篷、盤纏。這些負責後勤的人雖然沒有叩拜,但到達拉薩時,他們的功德仍然圓滿。
老樣子,老韓又祭起法寶:操著他那標准的少數民族口音普通話,上前嘮起嗑來。距離近了,我們定睛一看,才猛然發現這些歷盡風雪從四川西北的阿壩自治州來的朝拜者們,竟還只是一群少年而已。
(由於無法粘貼外部鏈接圖片,下面的圖片請直接點擊圖片鏈接觀看,或點擊原文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showlog.asp?cat_id=32&log_id=183觀看全部)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28.jpg
關於朝聖者,我之前就聽說過、知道,在電視或記錄片上上也看見過,然真正見到時,尤其發現他們都還是些十來歲的孩子時,我還是被震撼了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23.jpg
五體投地,一步一叩首

……
除了交通要道以外,德格的另一個身份是康巴地區或者說是格薩爾王文化區的重要中心之一。先說說康巴,這個地理文化概念包括了今西藏自治區東部、青海省東南和四川省西部的廣大地區(包括昌都、玉樹、甘孜、阿壩等等)。俺在前面的地理掃盲中(參見[url=showlog.asp?cat_id=32&log_id=180]玉樹篇[/url]中的abdallah注)說過,藏人的前身吐蕃興起於拉薩和日喀則附近的“衛藏四茹”,康巴地區當時的居民是羌人的一支,和吐蕃人大概是表親的關系。松贊干布時,吐蕃征服了康區,勢力擴展到整個青藏高原。於是雙方漸漸融和,但康巴人依然保持了淳樸尚武豪放剽悍的特點,區別於其他地區的藏人。
至於格薩爾王,相信大家應該或多或少地都聽說過。他是據稱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的主人公,藏族先民傳說中的蓋世英雄。史詩中,上古中的藏區嶺國天災人禍、苦難不堪,神子下凡的格薩爾王大智大勇,歷眾多磨難和戰鬥後,降妖除魔,造福高原。這部可與古希腊《荷馬史詩》相媲美的偉大史詩並非以文字形式記載,他的傳承主要依靠民間說唱藝人的口口相傳和集體記憶,不同時期、地區流傳的刻本、手抄本眾多,所以史詩中的許多細節和格薩爾王事跡的歷史真實性均難以考證。譬如就有學者認為格薩爾王歷史上確有原型,但其生活年代便有公元元年前後,五世紀、十世紀(吐蕃解體後)等多種說法。不過學術界多認為:與其他民族的史詩一樣,《格薩爾王傳》既有局部史實,又糅合了許多上古傳說、神話以及人為的藝術加工。康巴地區,則是《格薩爾王傳》流傳最廣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史詩涉及到的地名、遺跡、風物也多在康區,所有的《格薩爾王傳》刻本也均來源於康區。因此,格薩爾王的原型當是康巴人的英雄無疑!
至於德格,不僅是傳說裡格薩爾王的故鄉,也是當時的嶺國(格薩爾王故事發生的地區,據考證就是後來的康巴地區,因此格薩爾的正式稱呼其實是[u]嶺·格薩爾王[/u])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傳說中,格薩爾和他將領們、妃子都在德格留下了眾多遺跡,比如古戰場、宮殿、寨子、佛塔、醉酒處、洗澡處等等(看來附會傳說這方面,藏族同胞和我們也差不多啊)……
我們的吉普終於在德格縣城追上mm的長途汽車,卻看見她和一個男驢在一起。據OB說,那男的是同車的,來自成都,而那mm來自重慶,在馬尼干戈時那男的不住和mm搭訕。sigh,看來還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啊:(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4_001.jpg
德格縣城不大,它建在江水峽谷中,並依山勢起伏向兩側擴展。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49.jpg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42.jpg
這些藏屋都建在山邊,頂著藍天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35.jpg
和我們剛去過的玉樹相比,德格只是個小縣城。然就是這個小地方,卻在藏區的民眾和僧侶們心中有種極其重要的地位。除了前述的格薩爾王外,德格還是康區的文化中心,著名的德格印經院坐落於此,是藏區最大的藏文印經院,且列藏地三大印經中心之首。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29.jpg
藍天下,印經院的鳳凰金頂
德格印經院始建於清雍正年間,原來是本地土司下令在其家廟內建造的印經印經佛殿,後屢經擴建後始具規模。現在的德格印經院保存收藏了多達數萬的經書刻版,以及成百上千部的經書、典籍……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43.jpg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的千年時間裡,除了擔負宗教使命,藏傳佛教寺院就還一直承擔了在藏區內傳播文化、學術、教育、醫療等多種任務。自創立起的近四百年間,除了印制大量佛教經書外,德格印經院同時還刊印了眾多文學、科技、醫學、科技、歷史等各個領域的書籍資料,所以德格印經院又被藏民們稱為吉祥聚慧院、雪山下的寶庫。這使得德格能和藏區的另二大印經中心:拉薩和夏河([url=showlog.asp?cat_id=32&log_id=107]拉不愣寺[/url])齊名,成為藏文化傳播的源頭之一。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36.jpg
我們沒有進入殿內,院外, 虔誠的信徒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停繞著院子,轉著經筒,念著真言。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38.jpg
印經院後來是大山,我們幾個人分散開,各自采風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OB_060503_004.jpg
abdallah嫌爬山氣喘,OB卻緣山行走,發現一所小學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OB_060503_003.jpg
所謂學校,其實極為簡陋,木屋裡架塊黑板就成了

孩子們的燦爛笑容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OB_060503_005.jpg
放風箏的小阿卡,他放的是希望?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OB_060503_006.jpg
阿蔔杜拉和老韓、張姐則向山下走。縣城裡興建起許多鋼筋混凝土的建築,這個步行街看來是個政績工程,人流稀少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55.jpg
古老的藏族城市,也開始惶惶不安地接觸現代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52.jpg
一個搞笑的DVD招貼畫,我們這幾天在康區的城裡經常看到,看來世俗文化對康邊的侵蝕無孔不入。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56.jpg
數天沒接觸網絡,在玉樹時,老韓和我強烈要求上網吧。誰知玉樹賓館門前那家網吧,居然不能上Internet,裡面的人都是打局域網CS(反恐精英)的。於是到了德格,我們再次找到網吧,這次總算上到了Internet。結合後幾天的情況看,不論城市整潔繁華度還是手機信號、網吧等等,四川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比青海好很多啊。
查好資料,我打量了一下四周。網吧裡坐了許多十多歲的孩子,男女藏漢都有,甚至還有身著袈裟的小喇嘛,都忙著打《傳奇》一類的網游。和內地的城市無異,網吧裡應有盡有,水、飲料、零食、方便面…一應俱全,當然為了適應當地的供電狀況,還備了應急發電機。看著他們痴迷的樣子,我想起幾個在印經院外拍到的幾個女孩子,她們怯生生的笑容,過了若干年後,還會依然純真嗎?
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PICTURES/QHSC/QHSC_060503_145.jpg

(未完,目錄見http://abdallah.hdcafe.net/blog/showlog.asp?cat_id=32&log_id=177)
By Abdallah at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