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衣巷和江南貢院

作者: 憶寧

導讀到過南京的人,提起夫子廟與秦淮河,沒有不曉得的。還有徐志摩朱自清的文章,更是給它添了幾分浪漫。再有江淮名妓董小宛的傳說種種,使得這脂粉文化中的秦淮兩岸愈發顯得迷人了。 如今事過境遷,夫子廟一帶成了南京最大的雜燴市場,旅游工藝品,小商品,花鳥魚蟲,廉價服裝等等應有盡有,高大氣派的仿古建築飯店一家挨著一家,侯人光顧。秦淮河也再不是花船來 ...

到過南京的人,提起夫子廟與秦淮河,沒有不曉得的。還有徐志摩朱自清的文章,更是給它添了幾分浪漫。再有江淮名妓董小宛的傳說種種,使得這脂粉文化中的秦淮兩岸愈發顯得迷人了。

如今事過境遷,夫子廟一帶成了南京最大的雜燴市場,旅游工藝品,小商品,花鳥魚蟲,廉價服裝等等應有盡有,高大氣派的仿古建築飯店一家挨著一家,侯人光顧。秦淮河也再不是花船來往,騷客雲集的地方了,現代工商業巨人肆意役使著他,使他變了顏色,風光不再。畢竟還是票子比較實惠,閑情逸致填不飽肚子。似乎很多城市都有像夫子廟這樣的所在,例如無錫的南禪寺,上海的城隍廟。不過夫子廟和城隍廟比起來,熱鬧程度及規模都遜色許多,也沒有什麼特色小吃之類,雨花石等工藝品又比別處貴,所以去過上海城隍廟的,此處大可以略去,要說這裡還有什麼值得一游的地方,那就是烏衣巷和江南貢院。烏衣巷烏衣巷在朱雀橋邊,似乎粉刷不久的黃牆在陽光的斜照下非常顯眼,幾個灰不溜秋的簡體字“烏衣巷”在提醒著你:這裡還有一個景點。烏衣巷和其他巷子並沒有什麼不同,:“王謝古屋”是巷子裡唯一有個說法的“古跡”,賣票的和檢票的都是一臉麻木,無精打采。看起來效益並不好。院內兩層建築主要展示了東晉的文化、生活方面的情況,包括書法、繪畫和出土的器皿、底層中間大屋的櫥窗裡掛著王、謝兩家的家譜,東晉時期代表貴族勢力的士族和新興地主及平民組成的庶族界限很清楚,氏族世代當官,世襲味道很重。而庶族則永遠沒有做官的機會,所謂“上品無庶門”。王導、謝安兩家都是東晉時期有名的衣冠大士族。連續十幾代人都在朝廷做官,謝家的後人甚至在南朝陳時還做官。看來中國“老子英雄兒好漢”的思想早已有之,到後來王公大臣的世襲制逐步取消,只剩下皇帝,也算是進步了些。王、謝兩家的後輩人物中,比較出名的要屬書法家王羲之和詩人謝靈運,王羲之的書法展在二樓,有我們熟悉的“蘭亭序”“快雪晴時貼”等等,作品還算比較多,可謂飄若行雲,矯若驚龍了。而謝靈運就遠沒有王羲之那麼幸運了,不但官比他小的多,作品留下來的也少之又少。樓下左廂房裡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可謂館中精華,人物的出行、休憩、游樂都顯得非常閑逸,衣著華麗,分明是當時士大夫生活的寫真,畫中人物骨肉都比較豐滿,女性均是圓臉龐,可見早在唐以前中國就是以豐腴為美了,現在流行的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圖像應該是有誤的了。

江南貢院和烏衣巷隔河遙遙斜對的就是名聞遐邇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科舉制度是隋文帝創立的,一直延續了幾千年,考試制度本身比起推薦制度來說是不小的進步,但考試的內容對於合理選拔人才是至關重要的,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注重全面發展,後來考試的內容逐漸單一化、教條化了,因此選拔人才的作用就越來越弱了,清朝出的幾十個狀元,絕大多數都是碌碌無為終其一生。以前聽很多人講古代進士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古代進士的名額非常少,只有幾百名,競爭很激烈,當然那時人口少,讀書的人也少,不過一旦考上,待遇卻比今天的大學生好得多。不要說進士,考上舉人就有官做了,相當於科級以上的公務員。若是進士,最小也是個縣長,至於狀元,直接就進了中央了,而且中央還為之舉行盛大的游街慶祝活動,一個時期內都是全國的頭位新聞人物。今天社會進步了,人口比以前增加幾十倍,上學的人數增加的更多,大學招收名額也已上升至百萬,當然競爭依舊激烈,但考上之後,短暫的喜悅過後就是高昂的學費和就業的艱辛。不過有一點到是今古不變的,就是有錢總是能上學,能弄張文憑的。和如今相比,當時的考試條件很是辛苦,一場考試有三天,自帶干糧,吃主全在狹窄的號子裡,在考場大路兩邊由若干排小弄堂,弄堂內有一溜大約高五尺,深三尺,寬四尺的小磚房,叫“號子”,號子的牆上有上下兩道槽,嵌兩塊板,曰“號板”,白天一塊嵌在下面用於坐,一塊在上面當桌子答題,晚上將兩塊並作一塊即可睡覺,餓了啃干糧就生水,上廁所在弄堂盡頭,考試期間不得離開弄堂,簡直比坐牢還難受。現在考試的內容比以前多了,每門課的考試時間卻只有幾個小時,考試期間或住家裡或住賓館,車子接送,家長相陪,至於飲食,自有家長想方設法做的營養豐富味道可口,還有名目繁多的補品,簡直是神仙日子了。若是在古代那樣的環境,不知我們的天之嬌子們能有幾個堅持下來的。江南貢院最有趣的算是號子裡根據古代考生的各種情形做的仿真人物了,有作弊的,有夾帶的,有抓耳撓腮的,有愁眉苦臉的,有屢試不中的老頭子,有春風得意的少年郎,還有號子裡碰到毒蛇心驚肉跳的,碰到失火驚慌失措的,種種形狀,不一而足。每人身後牆上還配有一首饒有風趣的打油詩,令人或是同情,或是憎惡,或是忍俊不住,或是啼笑皆非。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