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第一名勝——虎丘考古,一個埋藏了2500多年的秘密

作者: 霞客金

導讀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高不過30多米,卻素有“吳中第一名勝”之譽。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說“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虎丘本名海湧山。公元前550年,吳王闔閭死後,夫差即位,在此修築墳墓,葬後三日,有人見一白虎踞蹲其上,遂起名為虎丘。到唐朝,因避唐太祖李虎的諱,曾改名為武丘,宋朝以後才復稱虎丘。 據《越絕書》記載:“闔閭之葬,穿土為山, ...

虎丘,位於蘇州城西北,高不過30多米,卻素有“吳中第一名勝”之譽。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說“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虎丘本名海湧山。公元前550年,吳王闔閭死後,夫差即位,在此修築墳墓,葬後三日,有人見一白虎踞蹲其上,遂起名為虎丘。到唐朝,因避唐太祖李虎的諱,曾改名為武丘,宋朝以後才復稱虎丘。

據《越絕書》記載:“闔閭之葬,穿土為山,積壤為丘,發五都之士十萬人,共治千裡,使像運土鑿池,四周廣六十裡,水深一丈,銅壁三重,傾水銀為池六尺,黃金、珍玉鳧雁”。此外,還陪葬了生前收羅的3000柄名劍,包括干將、莫邪、魚腸劍等。此外,《史記》中也有記載,吳王闔閭葬於虎丘。

相傳吳王闔閭――這位2500年前春秋時代吳國的國君就埋葬在虎丘劍池裡。劍池兩岩峭壁如削,藤羅斜掛,上跨正橋,下臨深淵,是虎丘著名的一景。據《郡縣志》記載,秦始皇時,為求珍異,曾在虎丘鑿石尋找吳王墓,結果莫知所在;三國孫權時,又穿石找尋,亦一無所獲,其鑿石處,遂成深淵,變成了今天的劍池。

吳王闔閭墓之謎,在闔閭下葬後即已產生。虎丘另一名勝“千人石”,相傳就是吳王夫差葬父後,怕工匠們泄露墳墓的秘密,而殺死全部的築墓匠人。如今“千人石”斷面色澤略帶有暗紫色斑駁的痕跡,據說是被害者的血跡,這給吳王墓又添一分傳奇的色彩。劍池下面究竟有沒有吳王墓?988年和1523年,劍池曾兩次水涸池空,游人競下探之。據地方志記載,劍池上面東石壁洞處,折向朝南的山崖上石刻“蛟龍聽法”四字之上,有明朝時蘇州解元唐寅、宰相王鏊等人的石刻記事。內容說:“在明正德七年劍池水涸,在池底發現了吳王墓,二千年神秘一旦顯露可悼也。”當時由幾個縣令派人把墓穴的洞穴用泥土淹沒了事。王鰲還寫了一篇《吊闔閭賦》表示感慨之情。由於歷史上常有人墜落劍池溺死,劍池便附會了不少神話傳說,說什麼深不可測,下藏飛刀等等,故一直無人敢下池探險。

1955年,為了進一步弄清劍池下面的奧秘,蘇州市文管會和園林部門曾將積水抽干,在地底北首斜坡下淤泥淹沒的岩石中,發現一個上銳下廣的三角形洞穴。洞中有一條10米長的古甬道,可容一人出入,舉手可摸到頂,從上到下方正筆直,從而可知是開山劈石人為而鑿成的。甬道盡頭為一喇叭口,前有1米許隙地,可容四人並立,當面有石灰石鑿成的長方形石板四塊,一塊平鋪埋土脫榫,斜倚在二塊上;第三塊上有凸出如飯碗口大的鐵鏽疤一個。這三塊大青石板,無疑就是墓門了。據形制分析這是一種洞室墓,劍池表示為豎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洞室的通道,符合春秋戰國時代墓制的形式。由此也可考證,虎丘劍池形成是由人工鑿成,是為了掩護吳王墓而設計的。因此,所謂秦始皇、孫權穿鑿成澗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由於所推測的吳王闔閭之墓的位置,正好在虎丘塔的基岩下面,所以發掘工作只得停止下來。正是“地圻重淵積,人亡寶劍藏,千年斷崖月,何處照龍光”,作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之墓到底是什麼樣的?在未經考古發掘之前,還是一個謎。

再有劍池,傳說下有泉眼,故劍池之水千年不涸,可以保護墓門。然而1955年抽干劍池之水後並未發現下面有泉眼,而離劍池不遠處的“第三泉”卻是真正的泉眼,地勢也較劍池高,後經勘測,兩池有暗渠相通,劍池與千人石旁地勢更低的荷花池也有暗渠相通,故劍池之水千年以來不涸不盈,泉水自第三泉流入劍池,劍池水滿後再溢入荷花池,最後流入海湧河,構思之巧妙,令今人汗顏。由此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理由相信,春秋五霸之一的闔閭確實埋葬於此,就是不知此生能否有幸一睹其真顏。(更多美景盡在我的博客http://q4d3.blog.***/)



(虎丘劍池)



(第三泉)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