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的印度之旅7——愛城阿格拉(Agra)

作者: alan972000

導讀愛城阿格拉 一:從比卡涅爾到阿格拉是橫跨印北的長線火車。從比卡涅爾到加爾各答,全程一天一夜。泰姬陵所在地阿格拉是其中一站,這一段夕發朝至。火車一路在沙漠的孤星殘月下開開停停,即使是小站,也會有很多人上上下下,扛著舉著抬著拖著大大小小的行李。印度的鐵路線應該是世界最繁忙的鐵路網絡之一,承載了那麼多人的日夜遷徙。由於看不到他們臉上的興奮 ...

愛城阿格拉

一:從比卡涅爾到阿格拉是橫跨印北的長線火車。從比卡涅爾到加爾各答,全程一天一夜。泰姬陵所在地阿格拉是其中一站,這一段夕發朝至。火車一路在沙漠的孤星殘月下開開停停,即使是小站,也會有很多人上上下下,扛著舉著抬著拖著大大小小的行李。印度的鐵路線應該是世界最繁忙的鐵路網絡之一,承載了那麼多人的日夜遷徙。由於看不到他們臉上的興奮,所以我知道沒有人是去旅行。風卷狂沙,把車窗打得啪啪地響。即使把車窗關緊鎖嚴,沙子仍舊像發了情的蚯蚓,尋找任何微小縫隙進入。車廂內空氣混濁,摻點水就是泥,每一口呼吸都像吃進一只沒洗干淨的牡蠣。不一會兒,鋪位上就落滿一層黃沙,抹上幾把,都能堆起一座城堡。神經一直在和上下旅客制造的喧鬧過招,始終無法睡熟。頭暈腦漲時感覺有人推了我一把。是乘務員,他說,喂!你!阿格拉!到站了!下車!望一眼窗外,已是黎明時分,天像浸過水的白紙,是有點潮濕的灰。火車進站時就已把睡袋塞進背包,把背包上肩,只等停穩後去擁抱嶄新一天。我的臥鋪位置緊靠車門,之間隔著廁所。自然以為會第一個下車,可顯然我又錯了。一個廁所的距離,竟然花了上兩次廁所(大的)的時間。剛一起身,就發現通道已被堵死。上下車的人都來勢凶猛,像橄欖球比賽群情激昂的開場。他們把自己的包裹既當成盾牌也當成武器。弱肉強食用在這裡也差不多。誰厲害誰得逞,誰都沒有好臉色,誰看上去都像罩著一層黑灰。我被夾在中間只能隨波逐流。進兩步退一步。究竟還是下車人更厲害一些,竟然在火車再次開動前把我成功擠下火車。這並不是客流高峰時日。若趕上宗教節日,按照習慣印度人會集體趕往某個聖地朝拜,那可是上億人的轉移,踩死一兩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不是危言聳聽。如果碰上印度的盛大節日,最好不要搭乘火車旅行。數點隨身物品,發現旅行前剛買的太陽鏡丟了。一陣郁悶,想它已粉身碎骨。嘆了口氣又樂出聲,這竟是我在印度到目前為止丟失的惟一東西。在這個毫無秩序可言的國度,對向來粗心的我來說,已經算得上奇跡。找到的客棧在泰姬陵旁邊,同樣是背包客聚集區。叫做山地客棧((Shanti Lodge),被LP隆重推薦,因為頂層的露台可以免費觀賞世界第七大奇跡。熱水澡洗掉一身霉氣。余熱未消,只穿一件T恤,也不覺得冷。上樓時看到布告欄上說這家客棧提供洗衣服務,就把所有髒衣服都交給洗衣房的工人處理。山地客棧的頂層露台也意料之中地被改造成露天餐廳。景觀的確獨一無二。即使身處鬧市,仍能感受到不遠處那純白建築所籠罩的莊嚴與靜謐。幾只大猴在近處的房頂瓦片上飛檐走壁,幾只小猴在揀食游客丟掉的垃圾。冷空氣依舊在清晨的阿格拉四處流竄。剛才的余熱消失殆盡。馬上知道失策,所有的衣服都已拿去洗。只能通過運動暫時取暖,我跳著高,跺著腳,轉著圈。看著胳膊上毛孔一個個閉合然後凸起,雞皮疙瘩灑落一地。一個外國老太太看出我的狼狽。了解劇情後,她只說了一句,我就馬上忘了冷。她說,前幾天她去洗了一條白褲子,轉天去取時就變成了灰的。當我飛身跳樓再次出現在洗衣房門口時,小工早已利落地把我的衣服全都扔進洗衣機。這在辦事效率向來低下的印度到也容易理解,想來口碑不好,已很久沒有生意。二:自行車騎游要去的地方是阿格拉城外40公裡的廢城法塔赫布爾·西格裡(Fatepur Sikri) 。叫廢城是因為那裡曾繁盛一時,卻在其後的400多年一直沉寂,是印度的龐貝。背包客棧在阿格拉城東,而長途車站卻在城西。比較了各種交通工具的性價比,發現租自行車最劃算。背包客聚居區的優勢馬上顯現。不用人找車,車子會來主動找你。可惜山地客棧沒有山地自行車。都是那種28型,中間架一根橫梁。這種車型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就已經在中國大城市中銷聲匿跡。雖不時尚,卻很好騎,畢竟輪子大,蹬一腳走好遠。泰姬陵周邊道路狀況良好。全新的柏油公路,中間還有隔離牆。車也不多,即使撒把騎也不用擔心被撞或者撞到別人。進入老城區後,道路立竿見影地狹窄起來,路面也凹凸不平。畢竟我是擁有超過20年駕齡的老司機,仍能在攤點裡弄間自由馳騁。也學著當地人大聲吆喝,卻不是喊,給我讓開,而是對每一個擋路者說,“那嘛stay(印度語的你好)”!然後,就總能看到一張友善笑臉。我發現有的笑臉中閃過一絲疑惑和好奇。為什麼一個外國人可以把自行車騎得像印度人一樣熟練自如?他們應該不知道,他們可愛的祖國有一個同樣愛騎自行車的鄰居。車更被我騎得炫耀式的快。我想我的驕傲,你能看到。三:種姓制度有時,我會一言不發,完全失去講話的興致。又有時,會滔滔不絕如同一台講話機器。這顯然與對誰講有關。尼泰什(Nitesh)是我想與之交談的印度青年。他能講流利英語,有迥異於多數印度人的優雅舉止和俊郎外表。更重要是眼神中流露出的自信與樂觀,那似曾相識,是屬於旅行者的氣質。認識他是在去廢城的長途車上。他說他有多重身份。是新德裡一所大學的法語系學生,一家旅行社的資深導游。當然不出所料,他還酷愛旅行,曾一個人背包走遍印度。去廢城是為了收集畢業論文的第一手材料。已是第三次去那裡。他說畢業後要去法國裡昂繼續攻讀碩士課程。我說,曾去過那個城市兩次。他睜大眼睛,你是我遇見的第一個去過裡昂的人,然後馬上把話題從學業轉到旅行,追問那個城市風景如何。在背包客看來,行萬裡路永遠比讀萬卷書重要的多。聽我講完裡昂。他覺得應該禮尚往來,於是主動參謀起我的印度行程。路線選的不錯,他說。拉賈斯坦邦最重要的城市你都已去。粉城,藍城,金城,是印度過去的輝煌和榮耀。後邊的旅行中,你還應該去卡拉朱侯看性愛神廟,去瓦格那西觀恆河晨浴。中印的石頭城韓皮和軟件硅谷邦加羅爾都不應錯過。還有南印的馬杜萊神廟和克拉拉邦,後者曾被國家地理評為人生五十必去地之一。那加爾各答和孟買如何?印度最大的兩個城市。我問。都被殖民太久,已經很不印度。不過該去加爾各答探望特芮薩修女,如果你願意,還可到她創辦的收容站做一日義工,幫助那些殘疾的衰老的垂死的人,會讓你的旅行有更多收獲。之後的話題圍繞中印之間的比較。軟件工業,環境污染,全民醫療,人口政策……尼泰什有很好口才,有國際化視野,並且評述客觀。話題再次回到印度是因為我有許多關於種姓制度的疑問,希望他能給出一份標准答案。他拿出紙筆,邊寫邊畫邊講。這顯然是個復雜問題。種姓制度根據不同出身把印度教徒分成四個等級。劃分依據是印度教典籍《吠陀經》中的原人歌(Purusa)。原人即是梵天創造的第一個人。他邊說邊在紙上寫下種姓制度,並在其下引出四條分支,又用簡單線條勾勒出一個人形輪廓,旁邊標注“原人”。原人的嘴變成第一等級婆羅門。他們是祭司,有智慧。原人的手變成第二等級剎帝利。他們是戰士(包括國王),有武器。原人的腿變成第三等級吠舍。他們是商人,有金錢。原人的腳變成第四等級首陀羅。他們是工人,有力氣。還有一種人在四個等級之外,被叫做賤民。他們是奴隸,一無所有。在印度,人的社會屬性並不由經濟或者政治地位決定,而是由他們出身種姓所對應的禮儀地位決定。你看,祭司是嘴,國王是手。嘴控制手,前者地位高於後者。國王遇到軍事征伐之類的大事都要請婆羅門祭司占蔔吉凶。禮儀地位還表現在不同種姓之間不通婚不共食,同時禮儀地位也規定姓氏,職業,這些都無法變更。任何改變自身種姓的努力都是徒勞。會被同種人視作異類,被上一種人視為污染。大多數印度教徒認可種姓劃分,把自己看作工蟻或者兵蟻,完成不同的社會分工。又由於社會分工的持續固定,讓特定基因可以世代累積並得到強化。結果強者愈強。比如在今日印度商界,呼風喚雨的都是吠舍的後代。而印度軟件工業的繁榮正是婆羅門們的汗馬之功。他們知識豐富並且擅於思考。這從一定程度反向強化了種姓制度的合理性。 嚴密而復雜的種姓制度保證了教徒終身沿著特定軌跡生老病死,這種無為無求的人生觀讓他們普遍認為宗教大於政治,靈魂高於肉體,來世好過今生。雖然印度向來多災多難,被侵略者占領國土,掠奪財富,焚燒廟宇,屠戮人民。但卻沒有人能改變印度教信仰。國家亡而印度教不亡。印度教不亡則民族不亡。種姓制度令印度教信仰根深蒂固,而宗教所形成的強大凝聚力和影響力是印度屢被征服卻從未被同化的重要原因。今天看來,印度文明不但沒有衰亡,相反仍在持續發力,並迅速在亞洲崛起。汽車抵達終點,發現一個小時過得飛快。買完門票即和尼什泰告別。喜歡獨自行走,這是背包客們的習慣。四:遷都事件他是一位偉大國王。他在很多方面堪稱偉大。他打敗強大敵人,他建造宏偉王宮,他把國家治理得欣欣向榮。他還通藝術,懂音律。他文韜武略經天緯地,像獅子王一樣傲視天下。除了……除了一件事,他還始終無法通達偉大。雖然老婆不少,卻沒有一個爭氣,獅子王始終沒有小辛巴。這對一國之君來說,實在是比攻城掠地,修樓建塔都重要得多的大事件。否則再多的偉大也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他日夜耕耘於不同田地,卻始終不見開花結果。他日思夜想愁容滿面,直到……直到一天,他身邊的一個謀士進諫,大王,我聽說國都阿格拉(當時的首都在阿格拉而不是德裡)以西四十公裡處有一座砂石山。山中有位穆斯林聖人,聽說此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一副仙風道骨。何不讓聖人為陛下占星蔔卦測算一下眾夫人何時能續傳薪火。心急火燎的國王已等不得再去傳召。聖人見國王親身前來,深為感動,於是施展渾身本領,大辦法事。一年之後,國王一妻果然得子。為感激聖人送子之恩,國王命人在砂石山巔修建一座清真寺。清真寺不日竣工,國王又親來剪彩揭幕。國王站在清真寺石階上俯瞰天下,俊朗清奇一派良辰美景。想此處必有天佑。又請來堪輿大師測算風水。大師們摸透國王心思,更把這座矮山吹捧成天上人間。遷都,這個想法令國王著魔,早就習慣偉大的他認為這件事也必將偉大。於是,聖人的清真寺旁出現了一座嶄新王宮。可國王的喬遷之喜並沒延續多久,他發現新王宮所在的石山地處沙漠腹地,所謂風水,卻只有風而沒有水。熬了14年,國王終於重新打點行裝,黯然離場。只留下一座空城,一直荒廢到現在。印度國王的遷都時間是1571年,此之前150年,也即1421年,中國也曾有過一次遷都事件。當時中國北方強敵環伺,明成祖朱棣不顧眾臣反對,毅然決然地率領文武百官浩浩蕩蕩地搬了一次家。那次遷都被歷史證明是真正的偉大,同時也成就了一個偉大至今的城市——北京。印度國王的遷都出於自己喜好,中國皇帝的遷都出於政治軍事需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曾說過一句為帝為王者的至理名言:責任第一,個人第二(Duty First, Self Second)。中印兩位帝王的行為相反相成地印證了這句話的正確。五:一位偉大的國王那位偉大的國王叫做阿克巴,莫臥兒王朝的第三任統治者。遷都事件並沒有影響歷史對他的蓋棺定論。畢竟國力殷實,即使無釐頭地搬來搬去,也最多被歷史學家詬病一句勞民傷財。這四字評語完全可以穿在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帝王身上,這遠比“禍國殃民”輕省許多。而且那些歷史學家一定生在馬恩之前,不懂用辯證發展歷史的眼光考量問題。完全可以把廢城當成一項遠年投資,由於廢得及時,並且保存得當,已使她成功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每天都有大量如我一樣的游客穿梭往來。當時的投資已化作現在分分鐘增長的財政收入。如果再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評估費城建設,又可以理解成國家通過基礎建設擴大內需,讓百姓有活干有飯吃,可謂造福蒼生。如此說來,勞民傷財四字都可一筆勾銷。上文曾提到阿克巴挫敗強敵,建造豪庭,可似乎這樣的功德在其他帝王的墓志銘上也會被時常鐫刻。究竟是哪一項功業讓他從印度千古帝王排行榜中脫穎而出真正通達偉大?官方的說法是,他一生都在大力倡導宗教融合。阿克巴身體力行,曾為宗教融合做過3件事。第一件。作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國王,不僅娶了讀《古蘭經》長大的穆斯林美女,也娶了讀《吠陀經》長大的印度美女和讀《聖經》長大的西方美女。第二件。建築是宗教的載體。在他主持興建的清真寺裡,可以看到許多印度教特有的大像圖案花紋。而在皇宮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印度教塔樓(潘其瑪哈宮)中,又以具有伊斯蘭教寓意的浮雕裝飾。第三件。為了把宗教融合做得更加徹底,他博采眾家宗教之長,創立了一種獨立意識形態。他說,一切宗教都有光,而光總是帶有或多或少的陰影。他把自己創造的宗教叫做神一教。他認為這是天下惟一沒有陰影的宗教。雖然神一教沒有最終流行,但是阿克巴對宗教的寬容態度影響了他後世的統治者,並進一步促進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融合。作為印度歷史中第一個提出宗教融合的改革者和創新者,阿克巴能夠跳出自身階級局限,以更廣闊的視角體察世界,這種魄力已足夠擔當偉大二字。並且在當時,通過宗教融合政策的貫徹,及時避免了許多一觸即發的宗教仇殺。個人以為。在微觀層面,幾乎世間所有宗教都有勸善的特征。而從上層建築領域來說,宗教只是作為統治者壟斷國民思想的工具。信與不信,有神或者無神,都是個人的一種修習,而不是拿去炫耀的一種身份。只要能日日自持,控制欲望,善良而不貪婪,怎樣講都是一種積極人生態度。廢城建築群落由清真寺和舊皇宮兩部分組成。清真寺正門高達54米,直到現在,這也是亞洲最大的穹頂拱門,不是之一。大門後是一座四方露天庭院,有回廊環繞。節假日高峰時段會有多達1萬名穆斯林聚集在這裡同時面朝麥加方向匍匐禮拜。庭院中央有水池。這是清真寺建築的經典裝飾。伊斯蘭教興起於阿拉伯民族,阿拉伯民族起源於沙漠。水的意義不言而喻。傍水而建的是一座乳白色主寺。寺內正中安放送子聖人的棺柩。進門時會有人為每個參觀者戴上一頂穆斯林小帽,以示對聖人信仰的尊重。寺內光線晦暗,只從窗棱的柵格處鑽進一些細碎光影。有婦女在石棺前默默禱告,念完禱詞即把一面四方綢錦蓋在石棺之上。她應是來求子。鑽進來的陽光顯然無法驅散她臉上的愁容,不過至少,在今後一段時間,她心中會有希望。比起清真寺的巨石拱門,舊皇宮的入口則逼仄太多。斷壁殘垣把視線擋隔,以為廢城只剩下廢墟。再往裡走,發現殘破的只是門口處的屏風,之後的天地馬上用一座龐大的建築博物館吸引去我的全部感官注意。果然如藍城遇到的中國女孩所形容,“那裡廢棄了幾百年,空曠的格局讓每一張照片都有良好的層次和空間感覺。”到處是造型百態的亭台,精紋細飾的樓閣,它們以永恆的凝固和日的陰晴月的圓缺互相打磨。游人不多。只看到幾個花匠石匠正修修剪剪敲敲打打。已很難感應幾百年前的雜沓身影,鼓樂喧嘩,駿馬嘶鳴。找個地方坐下,安靜地看或者聽,在這樣的時候,時光有了痕跡,建築也有了呼吸。潘其瑪哈(Panch mahal)宮無疑是舊皇宮中最華彩的建築,是為那第一個替國王傳宗接代的印度教皇妃而建。上下五層,輪廓是上窄下寬的等邊梯形。共用176根石柱支撐。最下一層84根,逐層遞減。最上一層只用四根支撐起一個白色小亭。導游手冊中介紹,每到夏日傍晚,國王喜歡坐在頂層的小亭下仰望夜空。不知他是否在和先祖們對話。如果是,他該可以好好地彙報工作了。六:世間最美的陵墓爺爺是雄獅,孫子也必然強壯。莫臥兒王朝的第五代繼承人沙傑汗繼續鞏固並擴大著祖先的基業。但他更多地被人提起卻不是以政治家面目出現,而是被稱作一個偉大的建築師,或者,一個為愛痴狂的男人。公元1631年的一天,與沙傑汗同床共枕18年的結發妻子因難產而生命垂危。她對守候在床榻邊的丈夫說,如果我死了,如果你仍舊愛我,請為我建造一座世間最美麗的陵墓。好!深愛妻子的國王毫不猶豫地答應。噩耗傳來,舉國皆痛。當然沒人比他更痛。痛苦往往是人類潛能的催化劑,這已被無數經典故事證明。於是,在沙傑汗最悲痛的時候,一座世間最美麗的陵墓也在他的心中有了雛形。親愛的,相信我。我說到做到。1632年的春天,阿格拉的百姓發現有運石船在朱穆拿河邊的一塊空地上日夜傾卸白色大理石石塊。不久,他們中最優秀的泥匠瓦匠花匠石匠都被國王征用。泥匠瓦匠負責把空地規劃平整。花匠用四季常青的灌木和無數花卉搭配出一座正十字形花園。石匠在花園盡頭的高台上砌出陵墓的輪廓。國王又找來當時最著名的雕刻家和畫家,在大理石上雕刻花紋描繪圖岸。2萬人工,22年時間。國王終於兌現了他的承諾。泰姬陵屬於典型穆斯林陵墓建築。正四面體結構,且中心對稱,四周有石柱衛護。陵墓外立面用寶石珍珠翡翠瑪瑙拼貼出《古蘭經》經文。沙傑汗和他的工程師們把每個細節都考慮周到。比如古蘭經經文字號被設計成上大下小,人們仰視頌讀時會感覺上下一致。又比如四根石柱向外傾斜微小角度,一旦地震發生,石柱不會向內倒塌砸損陵墓。觀賞泰姬陵的最佳時間是每天清晨或者黃昏。那個時候,陵墓的白色外牆就像一塊無色幕布,將不同色溫的光與暈反射。觀賞泰姬陵的最佳視角是從遠端觀景台上平視。近景是百合月季組成的花圃。中景是兩排常青林木,一條筆直水帶夾在林木中間。端坐於遠方高台上的就是那座世間最美的陵墓。她母儀天下,她儀態萬方。她的靜與四周的鬧格格不入,她的白與四周的紅迥然不同。她就是遺世獨立的絕色佳人,傾城傾國都不如她可以讓人一見傾心。走進陵墓正門,中央安放的是國王與泰姬的兩具石棺。他們終於可以依偎在一起,不離不棄。人們屏息默立,似乎都敏感於周圍彌漫不散的愛情氣息。這與我參觀中國古代帝王陵墓時的感受完全不同。彼時我看到金戈鐵馬,金縷玉衣,捕捉到的盡是關於權與利的信息,皇帝們大都希望在另一個世界也可以君臨天下惟我獨尊。而在這裡,沙傑汗只是想繼續呵護妻子,盡到一個丈夫的責任。從陵墓向外走出,正好和最佳視角相對。遠景是那些爭搶空隙拍攝到此一游照片的游客。也看到幾個攝影師端著昂貴相機拍攝一張在任何與印度相關的書籍雜志中都會出現的泰姬陵倒映水中的四平八穩的照片。當我把視線收回,我看到他們。並且,被他們的感動所感動。我看到一對銀發夫妻安靜地仰望,手與手緊緊相握。我看到一個東方女孩正和她的西方男友笑著吻著。我看到一個單身的金發女孩用一只手捂住嘴,肩膀一聳一聳。他們關於愛的感受,我想我都能理解。兩位老人該是回憶起風雨同舟的來路,那麼遠又那麼長,都一起走過。年輕伴侶仍在肆無忌憚地享受著愛情的濃烈和芬芳。而那個單身女孩,應該不是為了國王和泰姬的偉大愛情而感動落淚吧,多半想起了某個令她感傷的愛情段落。泰姬陵背面即是朱穆拿河。死水無波,看不出流動的聲息。對岸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按照沙傑汗最初的建造夢想,那片至今荒蕪的土地上本應另建一座陵墓,結構式樣和泰姬陵完全一樣,只不過泰姬陵是純白,而他為自己而建的那座是純黑。兩座陵墓之間還要有一座黑白相間的石橋連接,二人在另一個世界也要攜手天堂。我可愛的國王,你的這個夢想完美得像個童話。你難道不明白,完美的事物都不會長久。正如你建造的泰姬陵。你的才華被證明,你的愛情卻得不到任何回應。



(廢城清真寺)



(泰姬陵前)



(泰姬陵)



(泰姬陵3)



(看得見泰姬陵的房間)


精選遊記: 阿格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