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四月

作者: 瀚海闌干

導讀??百密一疏,把蘇州地圖看得熟稔於心了才上路,居然沒有帶相機。只有在這裡用最貧乏的文字,描述我眼中 四月的江南。 ?? ??游2從北環一轉入齊門路的那一刻起,這個城市攫取了我所有的好感,完全忘掉了剛才在火車站等公汽那長達二十分鐘裡滾滾的施工煙塵和混亂的秩序。 在我看來,蘇州之美,美在內城,齊、胥、閶、婁、葑、盤,幾座城門圍攏來,圈住了天堂。從城 ...

??百密一疏,把蘇州地圖看得熟稔於心了才上路,居然沒有帶相機。只有在這裡用最貧乏的文字,描述我眼中 四月的江南。

??

??游2從北環一轉入齊門路的那一刻起,這個城市攫取了我所有的好感,完全忘掉了剛才在火車站等公汽那長達二十分鐘裡滾滾的施工煙塵和混亂的秩序。

在我看來,蘇州之美,美在內城,齊、胥、閶、婁、葑、盤,幾座城門圍攏來,圈住了天堂。從城北的齊門到城南的盤門,一路的建築清一色的黛瓦白牆,飛檐翹角,舊跡和新建渾然一體。間或經過一條河道,遠處幾許小橋。滿城的花啊柳啊正當節令,強烈的色彩衝擊著視野,卻不覺紛繁,蘇州給人的感覺,是種明媚的清淨。

盤門是99年才開發的景區,其實我去,只是為了舊跡。這個城市所有新建的建築都有意保存了過去的建築特色,因而盤門景區的嶄新竟也不覺得唐突。正門兩側兩面旌旗大書“吳”,這個讓我心潮澎湃。入門只見瑞光塔高聳入雲,並不是這座七層古塔有多高大,只是景區占地廣大,放眼望去一片空闊。蘇州這方面也是做的很好,老城內沒有高樓,我爬到瑞光塔頂,才看到遠處新城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瑞光塔和水陸城門、吳門橋並稱“盤門三景”,傳說由孫權始建,現存的瑞光塔是北宋初期的遺物,為磚砌塔身,塔為7級8面,塔高43.2米。瑞光塔的歷史在蘇州諸塔中僅次於虎丘雲岩寺塔。

下得瑞光塔是大片明淨的水面,水邊花團錦簇,流水淙淙,很多很多春游的小學生,喧鬧的童聲此刻也成了盤門一景,倒也很和這草長鶯飛的春日相稱。

盤門是蘇州古城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陸城門, 由兩道水關、三道陸門和甕城相互組合而成。“中吳鎖鑰”“水陸縈回”無不體現著盤門的地位和氣勢。且不說高大的城樓和那些雉堞、射孔、古炮、閘口、絞關石,只城樓邊蜿蜒而去的一段城牆就足有四車道的馬路般寬闊,左望運河湍急,右望吳宮春深。游客稀少,青磚路面已漸被荒草掩蓋,垛口上爬滿青藤。花草埋幽徑,衣冠成古丘,這裡倒是懷古的好地方。那些蒲公英正當盛,搖曳的黃色小花和飄飛的嫩白絨球柔軟了巍巍城牆,讓這兵戈之地看起來也溫情脈脈。

伍相祠有評彈《唐伯虎點秋香》,遠處聽來卻是用普通話表演的,於是興致索然——雖然我只聽得懂普通話,可是評彈也只有用吳儂軟語方能聽得原汁原味吧。

出了盤門一路走到滄浪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今天的滄浪之水,卻只是一處風景,一個“世界遺產”,僅此而已。滄浪亭景區玲瓏得可憐,讓我印像最深的,倒是水邊那顆大樹,不知名的白色小花開的爛漫,把枝頭壓低到直貼水面,氤氳著詭異的香氣。

網師園藏在深巷中,進園先是廳堂書房,直到了水邊才覺豁然開朗。網師園的那汪水,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是一幅絕美的畫。此岸一棵圓柏,枝干遒勁直指天空,竟歷盡九百二十年滄桑!彼岸一樹紫藤,緣著太湖石砌的假山,紫雲遮蔽了一片水面,引得團團簇簇的小魚午休乘涼。也怪,這些魚苗明明是黑色的,可是網師園的大魚,竟紅成奪目的鮮艷。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在蘇州城走著竟不覺累,不知不覺已從城南漫步到觀前街。很多老字號食品和綢莊,我是看見絲綢就走不動的那類,總喜歡在一切真絲東西上摩挲,感覺就像徜徉在溫婉的江南。

落日很快下去,阡陌水巷間一片清涼。等我走到聲名斐然的拙政園時,大門已悄然關閉,四下裡靜悄悄的,青石路面泛著幽光。大門兩側的題字很得我心:“淡泊”、“疏朗”。隨意的倚著河畔圍欄,視野所及之處,拙政園、忠王府以及新建的貝聿銘大手筆蘇州博物館相映成趣,千百年的如歌歲月和厚重文化在蘇州融彙得順滑而自然。

一天的走馬觀花,對於蘇州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期待能在哪一年,再能有機會溫習這天堂四月天。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