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澡堂會,回到六庫,在青山公園內的“第一家”吃了午飯,味道好極了,以至於後來回到六庫時,我們還是來到這裡吃飯。
進了公園的門,看到欄杆上的雕刻,不是常見的石獅,而是可愛的小像。台階邊上,看到有趣的植物葉子,罄床胖?潰?翹祗每??/FONT>
飽餐之後,又從六庫出發,趕往百花嶺,一個以多聲部合唱而著名的地方。
從公路邊往山上走一點點,看到一座淡綠色的教堂。
比起上海的教堂,這座教堂實在是太簡樸。
在浮雲之下的山坡上,遺世獨立,有種沉默的震懾力。

(百花嶺教堂)
據說,百余年前,陸續有西方的傳教士遠渡重洋、翻山越嶺,來到偏僻的山村,傳播西方的宗教。如今在怒江一帶的鄉村裡,還可以看到西方宗教的遺跡,不光是那些教堂,還有那字母拼湊的文字,更多的,可能已經烙入人們的心裡。
一群孩子,在教堂外嬉戲。問她們,才知道今天教堂裡不唱歌。
遺憾的跟他們揮手告別。

(揮手告別)
還沒等我們轉身,忽然,孩子們手舞足蹈的唱起了歌。唱的好像是耶穌,聽不懂,卻很動聽。
後來,在某個旅館的畫冊裡,也看到了這幾個女孩的照片。原來她們早已聲名遠揚。

(唱歌的女孩們)
孩子們大聲的縱情歌唱,也許,是舍不得我們離開?
轉身回來,得知村長召集了村裡的人,給我們表演多聲部合唱。
陸續有身著民族服裝的村民聚集到教堂裡。
很快,在教堂的台上,男男女女站成兩排,唱了起來。

(唱詩)
此起彼伏的歌聲,如同吹過田野的山風一樣美妙。四個聲部,配合得完美無缺——這麼美妙的歌聲,竟然出自這些樸素的村民。不知道是什麼賦予了他們歌唱的天分,聽說與西方的傳教士有關?……有些神秘。
這個唱歌的男子,看似一位頗受歡迎的歌星。

(Andy)
教堂的歌聲似乎還在回蕩。
人們走了出來,到教堂邊的操場上,圍著當地的吉他手,繼續歌唱、繼續跳舞。
什麼樣的歌聲才算動聽?
我想,就是這樣,即使聽不懂在唱什麼,也會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的吧。
這樣偏僻的峽谷裡,聽到如此動聽的吉他伴奏的歌聲,如草原牧歌般悠揚,不禁感嘆。
想起自己學生時代,也曾是一個沉溺於旋律的吉他手,也有撥動心弦的浪漫。
我已經很久沒有摸我那把老吉他了。
用相機錄下了好幾段video。
末了,問他最後一首歌叫什麼名字。
他說,就叫”青青的河水喲”,就是歌詞的第一句;而且,這些歌都是他自己寫的。
攜程上傳照片有張數的限制,所以無法全部上傳。更多圖文見:http://trueaaron.blog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