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有點大,我得聲明這些文字中可能沒有你希望或者想像當中的美食,你就當是入了上海一個普通人家的廚房,然後耳邊有人嘮叨著有關這一道那一道菜的好壞。=蛋餃=如果要我說個最有上海特色的家常食物,那就是蛋餃。既然有個“餃”字,自然和餃子有點像,只是用黃澄澄的蛋皮代替了面粉做的餃子皮。餡則沒多少講究,肉餡拌點蛋清加點蔥花,豐儉由人。小的時候只有過年的時候家裡會坐蛋餃,那個時候廚房基本是公用的,一家做了蛋餃或者要准備年夜飯的話,常常幾家的主婦都會過來指點,小小的廚房裡轉眼就人聲、油煙一片。做成的蛋餃雖然已經熟了,可不是就這麼吃的。一般都是備用,在燒湯的時候,放上幾個,與它一起的可能由黃芽菜、粉絲、鋪蓋……一盆子湯湯水水的,雖然紛雜,口味卻很清淡。它不似廣式煲湯那樣,煮了雞湯那就只喝湯,扔了雞。蛋餃這類湯還是比較重視“真材實料”的,這與那個物質清貧的時代又關系。吃,在我的記憶裡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記得九十年代中期時姑媽家裡還是台黑白的電視,說是舍不得換,可姑媽卻從不肯在餐桌上馬虎,選材要新鮮的,東西要有營養的,兒時常聽長輩們說的就是:小菜要吃的好點,吃的好點身體好,不然錢就送到醫院裡去了。現在大家吃的更好了,蛋餃就不常見了。一來做的費功夫,二來也說不上有多好吃。可我卻十分喜歡制作蛋餃的過程,或者說十分懷念吧,於是偶爾也央媽媽再做蛋餃,我呢就給她打下手:先打上幾個雞蛋,攪勻備用,然後起了油鍋,舀一勺蛋漿,不多不少正好攤夠一個圓,再夾上一筷子肉餡,把圓形的已近半熟的蛋餃皮翻一半蓋上,成了一個半圓形,再用勺子輕壓以防散開,翻個,出鍋,這一個蛋餃就算做好了。我躍躍欲試的上前實踐,不過碰到兩個問題:一個是蛋餃皮不那麼容易攤的圓,一個是動作慢,常常等蛋餃出鍋時已經糊了,焦了。所以小小的一枚蛋餃也需要眼明首快的技巧和訣竅,它蘊涵著上海人家中那種無處不在的精細和實在。=螺螄=小時候是跟父母在外地過的,放假時候會住在上海奶奶家,那個時候的小朋友“恫嚇”我說:上海菜你吃不慣的,據說他們炒青菜都放糖!我囁嚅這點頭,心想這不是實話,爸爸在家也經常下廚,他炒青菜可從不放糖。尤其去過上海一次以後,心裡就有底了,回來後大聲地跟小朋友們“撥亂反正”,可是他們也將信將疑,恩,看來從小我們就懂得了眼見為實的道理。第一次來上海時大概3歲,記憶不深,5歲那次記得事情了,那時好多食物或者吃法在我看來都很新鮮!比如那個小籠怎麼皮會那麼薄呢?比如吃油條怎麼可以蘸醬油呢?比如那個外面長殼又沒啥肉的螺螄怎麼那麼好吃呢?當時不曉得這個詞怎麼寫,還當是“螺絲”,心想它長的也不像那個鐵家伙丫!呵呵,那會真傻!記得沈嘉祿寫過一篇《吃螺螄》,有一段很是有趣,原文是這樣的:上海人吃螺螄的秉賦,外地人最以為怪異。所以我發覺,上海人若要整治一下瞧不起上海男人的北方漢子,就請他吃炒螺螄,面對小小螺螄,最愛啃雞腿的北方漢子手忙腳亂,就是吃不到殼裡的那一小團肉,氣得他兩眼通紅。螺螄是要嘬的,中國的語言可以體貼又這麼傳神的描述這個吃的動作,真是偉大。到底怎麼個嘬法得聽我慢慢道來:奶奶最喜歡做螺螄,當那些小東西被從菜籃子裡拿出來,我就開始跟在奶奶後面亂轉(小時候游戲很貧乏,看大人做菜是游戲之一)。奶奶嫻熟的端了一盆水,把螺螄倒進去,還滴上兩滴香油,為的是讓螺螄們聞倒味道探出身子,順便清潔一下身子。(誰讓他們是長在小水溝裡的呢?)螺螄膽子很小,有一點動靜就會縮進去,所以奶奶在一旁忙碌其他的時候,我就蹲在那裡不知疲倦的與螺螄玩“捉與逃”的游戲,看這它探出肉肉的身體,就伸手指去“調戲”它,手指還未碰到它,就嗖一下縮進去,然後待外面沒聲音了,再怯生生地伸出來,如此反復,不知疲憊。等到螺螄們把身體都洗干淨了(洗澡時間一般一個小時),再一個個用鉗子剪掉“屁股”(是為了前後有空氣,方便吃吧),奶奶就要把他們拿出來炒啦。炒螺螄比較簡單,放鹽、糖、料酒、姜、蔥花,一起劈裡啪啦的炒好,其間螺螄堅硬的殼與鐵鍋之間碰撞發出的聲音很是誘人,待到快熟時發出的陣陣香味更是讓人覺得:那簡直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東西!當然出盤後還不能吃,要等外面工作的大人們下班回家後一起吃。這個時候,奶奶會盛一小碗給我,順帶發我幾根牙簽或者縫衣針(想像得到不?),把螺螄頭上的小蓋片去掉,挑出肉,只吃頭部的部分,那是一塊很有嚼勁的肉,而後面其實就是腸子一類的穢物,不可以吃。多數時候小孩子不會遵循這麼規矩的方式,所以為了把肉吸出來,常是連手帶牙簽的並用,不僅手上嘴上沾滿了湯汁,而且還會發出嘬嘬的聲音!所以都說頭次上門的毛腳女婿吃螺螄可千萬要小心,不然當心過不了丈母娘那關!=白斬雞=小紹興的白斬雞是非常的出名,它家的雞以嫩出名,據說關於白斬雞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上海淪陷期間,一個做生意的小販專門賣雞,那天有一隊日本人要來吃雞,小販出於憤恨把雞放在涼水裡浸過,希望他們吃後拉肚子。誰料小日本們吃以後紛紛叫好,說這雞很好吃。後來嘛,小販就知道了這個做法,也就成了後來的小紹興白斬雞。這是杜撰還是真實的事情,還真說不好,你讓我說白斬雞就是因為靠涼水浸過,所以鮮嫩也太牽強,但無論如何,這是一道屬於上海特色的名菜。清清白白的雞肉,鮮嫩味美,配上蘸料和雞粥就是很美好的一頓,這看似寡淡的做法,其實不掩蓋雞本身的味道,相比一樣出名的德州扒雞、新疆大盤雞、四川辣子雞,可以形容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都說上海本幫菜的特點是濃油赤醬,其實就上海人的飲食結構來說,清淡的食物也是他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選擇。白斬雞因為用料和做法都比較特別,一般家庭中很難復制,除非遇到我老爸這樣的,買好一只雞,一半白煮,一半紅燒,然後美名其曰那個白煮的就是白斬雞,不客氣地說,那雞肉有點老,而且蘸料用的醬油太普通,吃不出店裡的味道~~~還是那半紅燒的甜、香、誘人,銷路交關好~~(注:圖片手頭沒有,都是網上搜得,希望沒有版權問題哈)

(蛋餃)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