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篇8月18、19日羅馬——米蘭——香港
一路走來,最深的印像是:國家像人,性格分明。 意大利不年輕了,卻依舊浪漫而感性,爽朗而不太認真。佛羅倫薩市才華橫溢的隔代書生,威尼斯是遲暮的美人。最認真的是德國,嚴謹有序地恢復了國力,但卻發現今日世界的主角是知識經濟而不是工業文明。當德國恢復了身份,瑞士卻失去了身份,因為在和平年代,中立沒有身份。奧地利和盧森堡則美麗、平靜、沉悶。
——余秋雨
現在坐在飛機上,從羅馬轉機到米蘭再回香港。開始梳理一路的感受。
這次旅程途經歐洲11個國家,歷時17天,走過16個城市(倫敦、溫莎、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巴黎、日內瓦、蘇黎世、盧賽恩、列支敦士登、科隆、法蘭克福、因斯布魯克、威尼斯、比薩、羅馬、梵蒂岡)從英國倫敦開始,橫渡英吉利海峽,從歐洲大陸最北端的荷蘭,走到最南端的意大利,包括最小的國家列支敦士登、梵蒂岡。僅高速公路就走了6000多公裡,全部行車路程接近1萬公裡,真正是“行萬裡路”。
我是去那塊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土地,拜訪那一個個最熟悉的地名。這裡擁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藝術館、教堂、名人故居,城市古老得像一百年來一切都沒有變過。從古羅馬文明到文藝復興再到工業革命,歷史的遺跡竟然被保存得如此完好。每一天,我像是在將歷史從新讀過,只是,書裡的插圖真的在我眼前。
古希腊文明是人類最輝煌的文明之一,當它沒落的時候,被古羅馬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這便是歐洲的起源。而歐洲文明是整個西方的代表,影響了整個世界。這一點,我們無法否認黃河文明是不具備的。可以說歐洲史占據了世界史很大一部分,一塊歐洲大陸你爭我奪了幾千年,有太多的歷史值得我們去思考,有太多人類文化的瑰寶等著我們去欣賞。
我已經把歐洲史讀得很熟,但是在我眼前的依舊是一團迷霧,因為它過於復雜、紛擾。而那些偉大的名字,離我太過遙遠;那些偉大的作品,史書上的圖片過於粗糙;那些偉大的建築,電視裡看不出有何雄奇。於是,我一個個國家走過去,用車輪去丈量,用雙手去觸摸,用心靈去感受。
行程過於緊張,參觀時間實在太少。因此雖然面面俱到,實際跑馬觀花。很多收藏了世界名作的博物館、名人故居、古代遺址我都來不及去看,留下巨大遺憾。更何況我們不是歷史考察團,同行的人絕大部分沒有文化,只對逛街有興趣,因此我只能一次次離開隊伍,冒著走失的危險,憑著一知半解的英語和一張簡略的地圖,尋訪著心中的勝地。更何況我們經過的國家大多不是英語國家,當地人也不懂英語。
一路走來,有幾個整體感受尤為深刻,
一、 聯合的趨勢。
歐共體、歐盟、申根、歐元這些名詞在國內早已經熟悉,並不感到有什麼特別。但是走了一遍,卻為此震撼了。歐洲已經有十五個國家加入了申根協定,而且還有很多國家積極爭取。這十五個國家可以互免簽證,並且全部撤銷邊防。所以一張簽證可以在歐洲大陸很多地方暢通無阻。我們的旅游車從一個國家開到另一個國家,我根本找不到標志國界的任何信號,哪怕一個警察,一面國旗。歐盟總部在滑鐵盧附近,在人類血腥、分裂、殺戮的滑鐵盧,所有歐盟國家的旗幟插在這裡,歐洲在這裡聯合。
歐洲歷史上千百年來的血海深仇,那些令全人類都銘記的英雄和狂徒,那種構成我們對歐洲基本了解的分裂和戰爭,居然要了解在聯合在一起的大潮中!
我們往往只把歐盟當作一般性的國際組織,或者是與美國抗衡的權宜性集結,其實都小看了。康德和雨果都暢想過歐洲的聯合,雨果甚至想像美國那樣建立“歐羅巴合眾國”。但是後來被戰爭打斷,但戰後呼聲更高。歐洲現在的所作所為,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例如歐元的出現,我們走了11個國家,使用了9種貨幣,每天都要換算彙率,每到一個國家第一件事就是換錢,而且換一次就被扣去不少手續費。我注意到大部分商店都有兩種標價,一種是當地貨幣,一種是歐元。歐元明年就會流通現鈔,後年就取消當地貨幣。這是衝擊國家主權的大事,居然被平靜接受了。試想以後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荷蘭盾、意大利裡拉……這些我們熟悉的貨幣名稱都將不復存在,這種聯合確實不易。
二、 歷史的留存。
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點。中國與歐洲的差距其實並不在物質上,而是在精神上。中國人對現代化社會的理解似乎有誤區。歐洲的消費水平與深圳差不多,無論是吃穿,住房,都不比我們講究。他們沒有名牌概念,因為本國產的物品中國人眼中的名牌,很大一部分出自一些小的作坊工廠。時裝之都巴黎,除了T型台上展示的服裝聞名於世,百貨商場裡賣的成衣,大都“made in Cina”。
在歐洲看不到高樓大廈,一律是本國各具特色的建築,有石頭的,也有木頭的,一般不超過5層。英國是彩色的尖頂和壁上的浮雕,荷蘭有曲線優美的山形牆,法國是清一色的灰頂黃牆黑欄杆,意大利山區小屋在中國叫別墅。在著名的城市阿姆斯特丹,30%的樓已經嚴重傾斜,在中國肯定屬於危房,會立即拆除。但是他們自豪地在顯眼的位置釘上木牌,寫上此樓建造的年代,不少是16、17世紀的。政府規定屋主可以對室內進行裝飾維修,但是沒有權利更改外觀。一切都要保持著古色古香。歐洲人把老房子的一層改為商店、咖啡館、酒館,越古老的店鋪東西就越貴。他們把每個窗台都擺放上鮮花,打掃干淨庭院,整舊如新。
可試想中國,哪裡看得到大城市依舊保存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幾乎都是混凝土的森林,差不多立方體的建築。即使像周莊、平遙這樣的古城還留下一些,但很多古跡已經遭到破壞,而且是人為地拆除。比如說不久前沈陽就把偽滿洲的故宮改成了市民廣場,為了“美觀”。很多人認為舊的建築是“落後”的,只有高樓大廈、玻璃幕牆是“現代”的。
讓我們對比一下法國人:20世紀他們給德國人打得灰頭土臉的,軍事上敗得一塌糊塗,但法國人對自己的文化那麼有信心,他們一點都不舍得拋掉自己的文化,巴黎城裡的歷史建築,是受保護的,碰都不可以碰,絕對不能拆掉,新的建築都被趕到城外面去;法國的科技科學也非常進步,他們把現代跟傳統結合起來,不需要像我們把北京城門拆掉了,就好像進步了。導游解釋給我們聽:法國大革命(1789)的時候,貴族都上了斷頭台,被砍掉頭,暴民把那些宮殿裡的家具、油畫通通砸掉,法國人又一個桌子,一個椅子地撿回來。一個18世紀的椅子有什麼稀奇?但是他們保護自己傳統的文化,費盡心血,這麼珍惜,這麼驕傲,並且又能夠創新,我的確很佩服他們這種精神。到了巴黎,你感到古老的文化還在感應你,它充滿生機,不是死的、僵化的文化傳統,它一脈相傳下來,並沒有切斷。
這是一種在北京找不到的感覺。在北京,新老城區沒有什麼區別,大片有特色的四合院和胡同都消失了,僅剩下的幾個城樓已找不到連接它們的城牆,甚至連皇城根下也少了那份神秘。13世紀便開始建都的古城風貌、700多年的歷史遺跡很多已經蕩然無存,令人看了之後就會產生一種無法彌補的永久的遺憾。
有人說,中國曾經有過輝煌的建築,只不過都毀於戰亂罷了。是的,中國確實經歷過無數次戰爭,可是歐洲大陸的戰亂絕不比中國少。在德國的科隆,二戰曾經把這裡移為平地,但是科隆教堂一千年前就聳立的尖頂依舊,這不是奇跡,而是人的力量!還有人說,美國不是高樓林立嗎?人家多現代啊!是的,美國的現代化程度沒有國家可以比擬,但是它只有短短200年的歷史,所以它可以自由發展,沒有任何傳統的束縛。這是它的優勢,也是它最缺少的歷史的沉澱。中國擁有幾千年文明,但是現在找到幾十年前的東西都很難。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差不多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破壞那麼徹底,世界上好像沒有哪個民族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那麼痛恨,好像必要去之而後快!古代的遺存只能在寥寥無幾的博物館裡隔著厚厚的玻璃找到,那麼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能看到多少證明中國是文明古國的物證?
三、 人性的尊重
歐洲的法律似乎很寬松,但是超越雷池一步,就會受到嚴懲。例如公共汽車票分為小時票、全天票、周票等等,需要哪種根據需要,車上根本沒有人查票。在超級市場,不設寄存箱,也沒有保安盯著你,對顧客100%放心。酒店的免費早餐,沒有人查證你是否是住客。博物館大多是免費的,即使收費也是像征性的,只要說自己未滿18歲,就可以免門票。
正是這種氛圍,使得歐洲人有禮、親切。早上碰到每個人都會微笑著向你道早安。問路的時候沒有人會拒絕你,雖然操著濃重口音的英文聽起來不知所雲,但是那樣的熱情倍感溫暖。
小的問題如此,大的地方更是處處以人為本。歐洲國家的經濟增長已經放緩,小國家甚至停止。他們不是沒有能力,而是不願意。他們認為經濟發展的背後是人性的目標,他們追求的是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的經濟模式。這樣提高了成本,外國資本當然不會進來,而本國國庫裡的錢大部分作為國民的福利,當然也沒有能力投資。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人的公平,不是讓人面紅耳熱的數字。因此是自己的選擇。
最後,我要補充很重要的一點。
我們團隊有33個人,其中有12名學生,他們的所作所為,令人十分痛心。在火車上,幾個初中生和小學生在打牌、做游戲,高聲喧嘩。坐在旁邊的外國人忍無可忍,到走道裡站了一路。第二天乘船的時候,他們還是這樣吵,船上的乘客投訴,他們依舊我行我素,旁若無人。他們的父母居然冷冷的說:“小孩子哪有不吵的。”在酒店大堂,他們追逐打鬧;上了車拼命搶座。他們的父母稱之為“能干”。
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還有的事情我都不好意思寫出來。看到周圍的人投來異樣的目光,我覺得無地自容。這是一個民族最有希望的新一代。實在是丟人!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這些學生在學校都學了些什麼?即使是小學生,也應該懂得禮貌和謙讓;中學生更應該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形像。他們對歷史沒有興趣,對藝術沒有興趣,對一個國家的風土人情更加沒有興趣。他們每天專注的是打牌、聊天、打鬧和今天的飯菜是否可口。他們的父母不但沒有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反而縱容、遷就;他們自己也只知道逛街、睡覺。我實在不知道他們是來干什麼的!
當在人類最偉大的藝術成就面前都可以漠視,他們還會珍惜什麼?當別人的白眼和勸告都可以置之不理,並依舊興高采烈,他們還會知道廉恥嗎?
我有些擔憂,雖然中國教育在不斷改革,但是離真正提高學生素質還相差甚遠。教育不是會作幾道計算題,會寫幾篇文章,會背幾個單詞的工作。一個人連起碼的公共道德、公共秩序都不懂得遵守,更別談人文素質,就算他掌握多麼高深的專業知識,也不是一個完整的、受人尊敬的人。這是中國教育最大的悲哀。
或許在國內我們沒有這種感覺,那是因為很多人都在這樣做,一旦走出去有了比較,差異真的很明顯。
中國的國際地位確實提高了,但中國人的素質並沒有與之相稱。孩子的家長們錢包鼓了,照理說孩子會得到最好的教育,不過恰恰相反,培養了一批闊少。
中國的未來掌握在我們這一代手裡,但是我們這一代真的可以肩負起這個重任麼?歐洲很多地方比美國有更大的學習價值,他們把傳統與創新結合的那麼好,而美國快餐文化確實風靡全球,但是,經不起歷史的洗禮。但願我的這篇思考,能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