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棧橋——魯迅公園——小魚山——第一海水浴場——八大關——第二海水浴場—— 五四廣場
青島市內海濱一線的景點相當集中,由濱海步行道串成一線,只需步行即可。老建築、街景、海景相互穿插。
棧橋。曾經是碼頭,現在成了一個名不副實的景點。
小魚山。自山頂三層的塔上可以俯瞰老城和第一海水浴場。但公園本身乏善可陳。
第一海水浴場。沙灘的進深很大,分為干沙、灘塗、濕沙灘等幾個層次。灘上的小動物很有趣,有一種微型的螃蟹,才蜘蛛大小,藏在灘塗上密布的小洞中,時而探出頭來張望,一會兒又縮回洞裡。看著地上進進出出的蟹還真有點玩游戲“打兔子”的感覺。除了蟹,灘上還有海藻,吸引了大量游人前來采摘。
八大關。茂密的植物,低密度的住宅,路邊停車、時起時伏的道路,還有整齊的行道樹,感覺有點像澳大利亞。這裡的別墅本身質量一般,綠化缺乏設計和護理,有些凄美的味道。
第二海水浴場。緊鄰八大關。這裡的礁石灘真是拍婚紗照的好地方。花石樓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室內原先的設計就不怎樣,現在的維護工作也沒跟上。
4月7日薛家島金沙灘——黃島——中山路——天主堂——老舍公園薛家島和黃島其實是兩個半島,位於膠州灣的南面。自青島要坐輪渡到達,據說海底的隧道已在建設之中,奧運前就能完工。
金沙灘的海灘要勝過青島的幾大浴場。延綿2、3公裡的沙灘藏在一個新月型的港灣中;沙質細膩,參雜有黑色的沙粒;灘上有大量的貝殼,以紅、紫、橙三色的扇貝居多,還能看到海星。更棒的是,作為一個景點,這裡不收門票。
盡管如此,金沙灘還是有些默默無聞,在旅游指南和地圖裡鮮有提及。這跟當地的旅游開發和宣傳多少有些關系。雖然花巨資在沙灘後打造了一條帶形的木棧道和公園,但兩者的關聯不夠;還缺少飲料吧、水果吧、餐廳等來為沙灘生活增光添色;也沒有好好利用這裡的貝殼資源;反倒是在邊上搞了個毫不相干的海盜船。在這點上青島人實在要跟海南人學學,沙灘上的浪漫氛圍是要靠這些活動來營造的。
薛家島作為一個經濟開發區,新修了寬闊的馬路,新建了許多商品房(其中不乏高層住宅),還在新區中心搞了一個由許多高層辦公樓組成的 CBD。感覺這片區域所有東西的歷史都不會超過10年,似乎有點學上海浦東陸家嘴的意思。希望它不要成為炫耀政績的又一個犧牲品,看看新建住宅和辦公的空置率就知道這不是杞人憂天。
老舍公園位於一片坡地上。它其實只是一條窄長的街心花園,兩邊是路。公園順地勢在二十多米的寬度裡形成了一系列變化豐富的台階、坡道、挑台和疊水。其空間處理手法頗為當代,但材質、細部的處理又像是二十年前的。這種懷舊的感覺正好和周圍安靜的馬路與老別墅區的氛圍一致,成功地融入進城市的脈絡。(若真是二十年前的作品,就要佩服設計師超前的理念了)。街心花園與公園相比,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能與街道和城市生活緊密關聯,這樣一塊好地方自然吸引了大量的周邊住戶。很懷念十幾年前上海的街心花園,交通的繁忙和馬路的拓寬使街心花園已在上海銷聲匿跡,即使還在的,也已成為了被汽車洪流包圍的一個孤島了。
4月8日青島——威海——國際海濱浴場——新外灘威海有些讓我失望了。寬寬的馬路,成片的商品房住宅,這完全就是一個國際化的新城。除了海,它沒有更多特色了。
國際海濱浴場位於威海的開發區。背面是一個以小戶型和酒店式公寓為主的新盤,房間正對海灘,其銷售對像主要是外地的度假客,價格也是高達驚人的8000~11000(差不多2、3倍於當地的新房)。開發商還出錢改造了海灘周邊的環境,設計不算差,但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無趣。
沙灘很干淨,沒有海藻也少有碎貝殼,只有細紗;海景很純淨,一片蔚藍,盡頭湮沒在茫茫的霧色中。灘上沒有亂糟糟的游戲項目,游人也多是來此散步、溜狗和閑坐的當地市民。
在市中心的海邊,一個名為“新外灘”的項目已接近完成(是我所知道的上海外灘和寧波老外灘後的又一個“外灘”)。除了帶狀的濱海廣場綠地,它還包括以地下為主的商業和一棟面向大海,約有50多米高的大門。“門”雖有抄襲巴黎“拉-德方斯之門”的嫌疑,但以玻璃構成的主體在形式上還是挺好看的。門的兩條腿是樓、電梯間,橫梁則是一條室外觀光橋和一個觀光廳。
從“新外灘”可以遠眺劉公島和整個海灣。遠處的建築齊整地依青山向上排列,到也剎是好看。即將落山的太陽給整個海域蒙上了一層淡紫色的紗。港灣裡還停了一艘“定遠號”,它不是在半個多世紀前就葬身海底了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堤岸,多建成階梯狀向海裡延伸,常浸沒在水中的部分表面積了一層厚厚的海藻,形成了一道深綠色的風景。
由於鄰近韓國,這裡的韓國菜算是正宗。晚上選了一家名為“李朝”的韓國料理。店裡專營牛湯,包括牛尾湯、牛肉湯、牛排湯……除此之外,就沒有別他菜肴了。一份湯、一碗盛在鋼缽裡的米飯,還有四樣泡菜就是全部了。種類雖不多,但樣樣精致。與國人講究豐盛、大而全的飲食習慣相比,韓國料理似乎更崇尚少而精、專而深。
4月9日威海——成山頭——威海——青島今天主要是在車上度過的。
去成山頭的路上可以看到這一帶農村的景像。路邊是尚光禿禿的樺樹;農民剛開始犁地,田裡呈現出赤裸的褐色的土地;紅坡頂的房屋兵營式的排列,組成一個個村落;近龍須鎮一帶的空氣中彌漫著鹹魚的氣味,遠處的海面上密密麻麻地停滿了漁船,船的桅杆頂上都飄揚著小紅旗。
這一帶的民居多為三合院的形式,南北向的一條是一層主屋,與東西向的輔屋圍合起一個雜院來。由於房子是一家挨著一家建的,所以每家其實只有一間輔屋。幾戶人家排成一條,再一排排地向縱深方向陣列,是為一組;前後排之間是較窄的次要通道,組與組間是可以行車的主要通道,結構類似於上海的裡弄住宅。
民居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沿用了茅草屋頂——在屋面上整齊地疊上一層麥杆,再在上面鋪上稻草。其作用實際是替代瓦防水,也有在瓦上再加一層草屋頂以起保護和修補作用的。
成山頭門票80元/人,對這樣一個小景點而言簡直就是天價。這裡的礁石灘本身還是不錯的,但花巨資新建的城牆和有關秦皇漢武來此巡游的所謂景點實在是殺風景,更可笑的是還放置了一尊毫不相干的大佛。沿著帶形景區修建了一條寬闊的車道,旅游車可以直接開到“天無盡頭”邊上,夠快餐的。
我買的旅游地圖上寫著,小小的威海境內竟然有80多個旅游景點,其中大部分估計都是後來搞出的名堂。譬如說,成山頭邊上就有“福如東海”景區——在海邊新建的幾棟仿古建築;游樂園——類似錦江樂園;還有一個野生動物園。這是當地政府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產物,寥寥的游人證明老百姓納的稅又打了水漂。
4月10日青島海洋大學——迎賓館——信號山公園——基督教堂海洋大學位於一片緩坡上。這裡曾經是德國人的兵營,保留下來的老建築占了相當的比例,偶爾見到幾棟新樓也是仿古的樣式。校園裡的氛圍安詳、古樸。
迎賓館是青島的亮點。
它位於信號山的半山腰上,要走過一圈由老別墅和古木包圍的盤山小道才能到達。建築的前身是德國總督府,外觀具有濃烈的童話色彩。幾個形態豐富的體塊有機地聚集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兩層高的城堡。維護結構的主要建材有兩種:一是不平整的巨大毛石塊;二是刷了明黃色塗料,並有波紋肌理的牆面。斑斕的色彩和自由的形態讓人懷疑設計師是否是高迪的崇拜者,但比起西班牙人的作品來,這棟石堡更多了一份憨厚敦實的感覺。
內部是集中式的平面,房間圍繞著一個兩層通高的大廳布置。雖是一個規整的方廳,但處處閃耀著巴洛克式的奇幻。譬如兩層挑出的一個鑲嵌著彩色玻璃的異性凸窗,還有非對稱的弧形樓梯。
大廳的一端是一個冬季花園,自昏暗的大廳步入的那一刻猶如突然進入了一個光明世界。冬季花園由鐵結構塔成,牆和頂都是磨沙玻璃,整個空間被柔和的白光包圍著,太陽把它曬得暖烘烘的。靠外部的一頭有一個由花瓷磚鋪就的水池,靠大廳一面的牆上鑲著一大幅彩色玻璃畫,上方則是一個自背面樓梯休息平台挑出的一步陽台。布置簡潔卻能塑造出場景感,讓人遙想到當年站在陽台上的美麗貴婦和在水池邊品著咖啡的官吏……
室內的細部設計均相當周到,家具陳列也保留了原先的狀態(其中不少還都是那個年代的德國制造)。漫步其中,依稀可以體會到上世紀初上流社會的生活。
信號山公園頂上有一組旋轉觀光台,是俯瞰老城紅瓦綠樹碧海的好地方。但觀光廳消費的定位實在低了些,上面出售的盡是些泡面、茶包之類的食品。要是能開一個中高檔次的咖啡廳或是茶餐廳,再取消公園20元的門票,那不但是游客,本地市民應該也會樂意常來坐坐的。

(第二海水浴場)

(國際海濱浴場)

(金灘)

(老舍公園)

(威海新外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