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縐紗小餛飩=不知道是誰給小餛飩加了縐紗這個前綴,不僅貼切還傳神。建議初來上海的朋友可以在隨意一家小店裡叫上一碗餛飩,外來二兩生煎或一客小籠——懷舊一把,體驗一回典型而簡樸的海派午飯。大餛飩因為太實誠而總顯得笨拙,小餛飩可輕巧了許多,又特別符合大多數女孩子腦子裡隱約對於飲食的約束。
一碗小餛飩的規格是10-12個,這個是標准配置,呵呵,就著帶點鹹腥味道的紫菜和蝦皮,連湯帶餛飩下肚,真是滿足啊!皮薄近透明的小餛飩其實更像一道點心而非主食,想來那皮子裡是沒有多少肉的,想來吃到肚子裡的不過是一些面皮吧,可它就是好吃呢!
因為做法簡單,自家裡也可以做,超市、菜場裡就有賣餛飩皮,肉餡弄起來也不麻煩,可還是又嘴讒又圖方便的人願意去買一塊錢十個的生餛飩,回來自己煮。這樣的情形也算弄堂邊的一道風景,基本上一個中年阿姨,擺出一個凳子就算是小攤了,然後邊包邊賣。什麼?你擔心衛生問題,恩,因為顧客基本多是相隔不遠的鄰居,要是吃壞肚子,那回來抱怨可真是太方便了,不過可能是我寡聞,似乎記憶裡沒有因為這個事情而產生的紛爭。
說到包餛飩,那也是件令人驚訝的事情:熟練的主婦包餛飩的速度,那簡直是:相當的~~~迅速!只見左右手並用,上下翻飛,一手拿筷(就一根哦),一手拿皮,就這麼挑一筷子肉放進皮子揉一揉,眨眼間就做好了,最登峰造極的應該是小吃店裡的阿姨,我曾無聊的掐了一分鐘表,堆了小山那麼高,估計可以至少賣兩碗!多麼高的生產力啊!雖然一招一式很機械,但是依然令人驚嘆!
煮熟的小餛飩因為收干又或者是熱帳冷縮,肉和皮貼的緊了,勒出坑坑窪窪的紋路,還真似一塊被抹皺了的輕紗——此“皺”紗是以我的理解杜撰的,其實應做“縐紗”,而它本來就是一種紗,詞典裡說:縐紗,古代紗織物。這種紗表面自然縐縮而顯得凹凸不平,雖然細薄,卻給人一種厚實感——果然比我形容的更准確,小餛飩也就是這個樣子的哦!
=寧波湯團=我吃過北方的元宵跟南方的湯團,湯團比元宵個頭大些,如果口感上做對比的話,我還是更愛那種用黑洋酥、豆沙、鮮肉為餡的湯團,那皮是糯米做的,甜香軟糯,餡料也是又豐富又新鮮。而北方的元宵一般都是紅絲綠絲混了芝麻糖,品種單一不說,入口也遠不如湯團那樣豐饒而令人滿足。
寧波湯團一直是出名的,近來七寶的湯團也開始名聲在外,四五個白白糯糯的就能撐滿一大碗,著實扎眼。
湯團的做法也是超簡單,簡單也意味著這更加考驗一個主婦的水准。首先是准備好材料:超市裡有賣那種水磨糯米粉,做湯團的皮最適合,同時有賣黑洋酥和豆沙餡,黑洋酥市芝麻混了豬油,所以很香很甜也很不健康,嘿嘿。豆沙呢,不過分甜,粘性也很好,所以這些材料都可以買好現成的備用。然後就是和面,這個也沒什麼學問,
就是水要一點點加,邊加邊和,不能一下子放進去那就不好掌握了。然後和好的面就可以用來包湯團啦~把皮子攤平-放餡-揉圓,一氣呵成,好的DIY湯團煮好以後外面是白淨的,賣相稍差點的就是滾滿了黑色的芝麻、豆沙等附著物,樣子也就難看啦。
有人會好奇湯團廣告裡那種“噴薄欲出”的效果,據說那都是用管子在後面做文章,純粹為了效果而弄的。一般來說,湯團咬上一口也是餡料伴隨著香味溢出,只是並不會如廣告裡那麼誇張。
因為材料不受季節限制,所以理論上四季都可以吃,甚至早上可以煮上幾個湯團當早飯,好吃又簡單。而且現在物料豐富,皮子中還有了南瓜味的、綠茶味的,選擇越來越多呢。
=一碗陽春面=陽春面不是上海特有的,應該是來自蘇州的,只不過在我家菜譜當中,陽春面也曾占有一席之地:那便是當我媽出門時,爸爸招待我的基本主食。倒不是說老爸懶,下班到家也晚了,那個時候我小,雖然放學早,可也做不來飯呀,於是爺倆就兩碗陽春面,就一點菜將就了一頓晚飯。老爸邊吃還邊說:以前奶奶出門,爺爺在家照顧他們兄弟幾個的時候,也是用陽春面來打發的 !看來這還是有淵源的!
陽春面就是光面,正宗的下裡巴人的吃食,一點都不“陽春”。但飢餓或者潦倒的時候,這一碗面想來也就珍貴且美味了吧~人嘛就是這樣,飽了香,餓了臭。
除了陽春面,爸爸還有些海派特色的“拿手飯”:比如蔥拌面,比如菜飯。雖然簡陋點,不過菜飯還是滿好吃的!做起來也很簡單,就是把菜、鹹肉、飯放在一起煮!哈哈,正宗的懶人飯。在文廟那裡有家店,還靠菜飯出了名!它家只做菜飯和腐乳肉,這個五一我准備慕名去吃,鑒定一下。^^
說了這些,好像有辱爸爸上海好男人的名聲,其實除了這些偷懶省時間的飯菜,老爸拿手的還有面拖蟹、還有番茄炒蛋等等。雖然他不常做,但是會做,也就是說能照顧自己,餓不著。而且家裡媽媽負責買菜做飯,老爸就自覺攬了收拾桌子和洗碗筷的活,每每見他仔細的用保鮮膜把下頓還能吃的包好,放進冰箱,而不能隔夜的,則收拾好扔進垃圾桶,就讓我對上海男人的定義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認同。

(小餛飩)

(湯團)

(陽春面)
圖片依然是搜的,表有版權問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