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篤鮮=單看這三個字,不熟悉的人一定搞不清楚它是什麼原料做的,只是猜測著:這道菜應該很很鮮美很好吃吧。恩,首先腌篤鮮是一道湯,味道的確鮮美,用鹹肉鮮肉竹筍為主料,關鍵在於一個“篤”字,小時候不求甚解只管吃,也不管它到底是什麼意思,現在有了google就方便啦:這道菜的奧妙就在菜名的“篤”字上。“篤”是用極微弱的火,慢慢煨燉,因為在烹調時,鍋中會發出“咕嘟”聲而得名。有句俗語是:小火燉牛肉——慢慢熬。這個“篤”字跟燉、熬是一個意思。這道湯不是上海人的原創,在江浙一帶都很流行,追溯上去現在的上海人祖籍江浙的人很多(比如我爺爺的原籍就是浙江鎮海的,現屬寧波市),所以上海人愛吃並不奇怪。說到湯和寧波人,想起一種說法,意思是:愛喝湯的人自稱“湯罐子”,寧波人居多,餐桌上少不了一道湯,或飲或泡飯,皆為必須。常見的湯有:冬瓜鹹肉湯、鹹菜黃魚湯、黃豆豬手湯……口味偏鹹,據說與寧波人所處地理位置有關,老一代寧波人多為漁民,吃不光的魚就用鹽腌制起來,留著以後吃,比如:龍頭烤,它就是指一種被腌制的小魚。這種鹹魚久而久之吃多了,口味就重了,所以寧波菜要比其他地方來的鹹,連湯也不例外。“腌篤鮮”側面印證了上海是個的移民城市,而這個城市善於融合不同風格事物使之和諧,從食物,到語言,到城市的內涵,皆無例外。=排骨年糕=大凡對一個城市的小吃懷有熱情和希望的到頭來,會有點失望:原來就是這麼簡單的東西啊!就如同去青島吃了傳說中的萬春和,拿手的“排骨米飯”原來就是一碗肉骨頭跟一碗米飯!排骨年糕是容易讓人感到同樣失望的東西:啊?原來就是一塊大排加兩根年糕啊!如果有人帶著驚訝的語氣發出感嘆,那並不奇怪。它的所謂特色,並不是因為味道如何特別,而是因為它那麼的普遍、簡單而且便宜!不管是年糕還是排骨,下了肚都是很實誠的東西,那些走街竄巷奔波的旅人,附近商店裡工作的阿姨,中午了到了飯點了,想找個便宜的地方吃個飽,那麼排骨年糕無疑就是個適合他們的選擇。西藏路北京路口有家“鮮得來”,每到中午時分就顧客盈門,它家的招牌就是“排骨年糕”,確實很好吃:年糕用油炸過,入口先脆後糯,排骨也是炸過的,表面一層面粉裹成的脆殼要趁熱吃才好,更妙的是撒上點甜面醬,這個醬很特別,似乎買不太到,家裡也制作不出。嘖嘖,口水都快下來了——要說明一下:我也有幾年沒吃過了,所以腦子裡每每想來,都是一幅這樣的畫面,可能親身一試發覺不過如此,哈哈,YY的力量是強大的!像這樣一份排骨年糕一般5元,德興面館的排骨年糕兩塊大排,兩條年糕7元/份~~價格十分親民可愛,只是太占空間,幾口下肚,就很難有容量再吃別的。=糕點=米面制品的糕點在各地都很常見,西安的涼皮、天津的煎餅果子、蘇州的月餅、桂林的米粉、廣州的粥……上海自然也有很多這一類的糕團跟小吃:青團、雙釀團、條頭糕、蟹殼黃、燒賣、橘紅糕……聽聽這些名字,眼前就會出現花紅柳綠、形狀可人的團子們。跟團子一起被憶起的是年少的時光,少時讀書放學路上必買其中一樣當作零食,今天心情燦爛就來個6角的蟹殼黃,隔天陰雨綿綿就來個灰突突的5角的燒賣應景,一路走一路吃,走進狹小的弄堂,跟左鄰右舍張家爺叔,王家姆媽打好招呼,團子必定也吃的差不多了,然後脖子上掛鑰匙的小孩自己開門開燈,做功課,伴隨XYZ的還有各家廚房裡飄出的陣陣香味……我始終迷戀著懷念著這樣的場景,這些如水般流逝的時光,在記憶裡彌足珍貴。我的青春年少已去而不返,但團子們依舊在窗子裡風光十足,南京路上的沈大成,遍布上海小馬路的喬家柵,一到中秋節就會想起的杏花樓都是有名的老字號。老字號代表這品質的保證,但保證的也不過是60分的及格,真正好吃的能拿滿分的糕團在鄉下,比如七寶跟朱家角兩地因為屬市郊,所以可能保存了一些老的制作方法,那裡的年糕制品據說是用手工捶打,所以入口很是特別,與松垮的一般性糕團那是天壤之別。有興趣的再逛七寶老街跟朱家角的時候,別忘了嘗一嘗。只是友情提醒下:糯米制品腸胃和消化道不好的人,少碰為妙。
補記:
去年城隍廟那裡搞過一次上海小吃節,媒體稱:老虎腳已經失傳了,如今又出現了雲雲,2元一個每人限買5個。其中老虎腳一直有的賣,南京路“王家沙”也是2元一個,金黃可愛,如其名就像老虎的腳哈哈~雖然味道平平(面粉烘制,跟烘山芋一個原理),不過它得存在意義是:它是一種符號,一個像征。歲月留痕,美味流傳。

(腌篤鮮)

(排骨年糕)

(青團)
圖片全部都是GOOGLE來的!謝謝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