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廈門•鼓浪嶼

作者: dingziyi

導讀剛剛回到辦公室,覺得有點不適應,閉上眼睛仍然是淺綠色的大海,蔥郁的綠樹和斑駁的紅磚牆,仿佛依然能嗅到草木的芬芳,仿佛依然能感受到清新的海風和稍微炙熱的陽光。是的,就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四月,我們來過鷺島—廈門。 邁出廈門機場,迎接我們的是一排排高大的椰樹,熱帶的氣息撲面而來。四月的陽光即使是在上午也已經明晃晃的照得人睜不開眼睛,但是在樹 ...

剛剛回到辦公室,覺得有點不適應,閉上眼睛仍然是淺綠色的大海,蔥郁的綠樹和斑駁的紅磚牆,仿佛依然能嗅到草木的芬芳,仿佛依然能感受到清新的海風和稍微炙熱的陽光。是的,就在這個陽光明媚的四月,我們來過鷺島—廈門。

邁出廈門機場,迎接我們的是一排排高大的椰樹,熱帶的氣息撲面而來。四月的陽光即使是在上午也已經明晃晃的照得人睜不開眼睛,但是在樹蔭下,還是能感到海濱城市特有的清涼干淨的風。天氣不是太好,薄薄的有層霧氣。出機場向左,我們來到公交車站,因為沒有直達我們住所的車,我們決定就坐網上鼎鼎有名的27路,直接坐到終點站—輪渡,然後趁周五人少直接上鼓浪嶼。27路車從機場到輪渡將縱貫整個廈門島,我們就當這是參觀市容,車費一元倒也物超所值。

輪渡幾分鐘就把我們帶到了鼓浪嶼島上,周五上島的人不算多。島上靠近輪渡的地方是最熱鬧的,有兜售快照的小販,有出租電動觀光車的,龍頭路上滿是小店,有飯店,賣紀念品的店,賣各色飾品的店,甚至有家麥當勞,其喧鬧嘈雜與別處旅游景點無異。時近晌午,我們決定先填飽肚子再謀其他。按照攻略,鼓浪嶼的四大名吃是不得不嘗的。我們依次找到了魚丸、葉氏麻糍、Babycat的陷餅和黃勝記肉脯。既然是名吃,味道自然是不錯的,值得一提的還是這島上的路。為了找到這四大名吃,我們還是頗費了些周折。事後在島上的迷路經歷和其他零零總總讓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島上的路名不是指的一條路,而是指一個區域,在某個區域內所有的路都叫一個名字,哪怕她們是平行不相交的。我們上島後,龍頭路就有好幾條,究竟Babycat和黃勝記在哪條龍頭路上呢?到現在我還是說不清。

靠一個麻糍,一碗魚丸湯和黃勝記老板給的一塊豬肉脯,我們填飽了肚子,開始島上無甚目的的拉練。島上有許多百年榕樹,拖著長長的氣生根,長胡須一般,據說經常要幫他修剪,不然這些“胡須”扎到地裡,若干年後就是一片小樹林。當然島上還有許多老洋房,有些還住著人,而有些則完全破敗了。在這些沒有人打理的花園裡,雜草瘋長,大樹遮天蔽日,藤蔓恣意爬滿了老屋斑駁的磚牆。這裡的老房不同於上海法租界裡的小洋房,而更像上海市少年宮那種大棟的豪宅,多數是平頂,屋外有廊,拱券式的廊窗,往往左右對稱,布局嚴謹,有的還把頂設計成飛檐翹角的中國式樣。

峰回路轉,我們下到了大德記海濱浴場,這裡的海灘不算開闊,但依山傍水,而且游客不多,坐在海邊樹蔭下,海風輕拂,濤聲盈耳,這是何等的愜意啊。

從大德記浴場出來我們沿著海邊繞道後山,然後從雞山路一路向上。這一帶游客不多,沒有旅游團的喧嘩,沒有小販的聒噪,路邊也多荒涼,鮮有民居,我們甚至經過了一大片天主教的墳地。雞山路,這是我們唯一叫得出名字的一條路,在經過了一個岔路口之後,我們就不知道身處何處了。漸漸地我們走進了一片居民區,路越來越逼仄,手上的地圖完全不管用,小路盤絲錯節,像蛛網般密布。我們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眼前的三條路都標著內厝沃路,這下我們徹底懵了,該走哪條呢?最終我們決定放棄地圖,根據太陽的位置一路向東。這島上的路真夠有特色的,一條石砌的台階也稱為一條路,一條彎曲的小徑眼看著盡頭是片荒草地或是一扇緊閉的生了鏽的大鐵門,偏偏在旁邊又岔出一條更小的路。於是我們就在經歷了幾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後回到了龍頭路。這島上的路啊,完全不能靠邏輯和常規的思路去找。如果有足夠的體力和時間信馬由韁,這無疑是最好的去處。

我們沒有去日光岩和菽莊花園,因為人太多。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個遺憾。但是在筆山路的春草堂附近,我們發現有一些堆起的大石塊,隱藏在小樹林中,人跡罕至卻也有人工鑿出的踏腳和一部纖細的鐵扶梯可供攀爬。登頂後,遠處海天一色,近處鳥語花香,可以清楚地看到日光岩上人頭攢動。

在鹿礁路我們看到了大名鼎鼎的娜雅和鼓浪嶼國際青年旅館。最後在青旅對面的灣景旅店我們找到一間99元的特價房,當即我們就決定改變行程,第二天晚上我們就住島上的灣景旅店!

因為我們事先就訂好了廈門國際青年旅舍,當晚我們得趕回廈門。五分鐘的輪渡後,我們來到渡口對面的中山路。晚飯照例是應該在黃則和打發的。畢竟是南方城市,吃食都是很少的一份,不過這樣可以多嘗一點。我要了沙茶面和花生湯。這個花生湯是值得稱道的,花生煮得酥爛,入口即化,可惜一份太少。林語堂在他的«京華煙雲»裡借木蘭之口說:“煮花生湯時放一點點的堿,這樣煮出來的花生酥爛”。林語堂是在廈門的鼓浪嶼上長大,莫非這黃則和花生湯就是這麼煮的?莫非廈門人都是這麼煮花生湯的?

中山路很像上海的金陵路,路兩邊都有騎樓,可我們再沒有腳力逛街了,於是坐21路到廈門大學的車打道回旅舍。這晚睡得很香,覺得這家旅舍的被子特別舒服。。。

第二天醒來,天氣陰,有點涼。我們走馬觀花地參觀了廈門大學、環島路和南普陀寺。真羨慕廈大的學生啊!能夠在鳥常鳴花常香的校園裡度過四年花一樣的年華,能在碧海和濤聲的伴隨下度過一千多個晨昏。從廈大的白城校門走出去,再越過一座造型優美的人行天橋,就是海灘。天氣不太好,因此海的顏色是灰的,天邊隱約有個島嶼,但是我們看不清。盡管如此,我還是禁不住浪花的誘惑,脫下鞋襪玩水去啰!四月的海水還是有點冷,剛剛踩進水裡感覺小腿都冰住了。但這種跟海水嬉戲的感覺真是太好了。稍微玩了一會兒之後我們沿著沙灘繼續往胡裡山炮台方向走。沙灘漸漸變成了礁石灘,這裡風高浪大,海水打在大塊大塊黑色的礁石上,飛濺起高高的浪花。“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胡裡山炮台就建在這礁石灘之上。我們沒有上去,只是沿著底下的木棧道繞過炮台來到一片更大的沙灘上,這裡的海景更加開闊了。這時太陽出來了,強烈的陽關曬得我們有點蔫,於是我們決定回廈大覓食。

廈大南門外的街邊滿是小店,賣小飾品的、賣書的、賣吃的一應俱全。我們找了一家干淨的店叫了一分兩人套餐,內容有:什錦冷盤、紅燒豬蹄、海蠣煎、麻辣豆腐、炒生菜、海帶小排湯一份,鮮榨果汁每人一大杯,米飯不限。這一餐吃得我們那個滿足啊,付賬48元大洋,這是我們此行在廈門吃得最昂貴的一餐。

填飽肚子後,我們准備上南普陀寺。其實如果不是對佛教寺廟特別感興趣,南普陀不游也罷,無非就是爬上山頂五老峰,俯瞰一下廈大,遠眺一下鼓浪嶼。我們登上了五老峰頂,但由於天氣不很理想,看到的景色不是很好。我想,等到一個晴朗的夏日,一定能看到碧海接著藍天,令人心曠神怡的景像。從山上下來,時間還早,我們打算搭乘廈大門口的29路車沿環島路到會展中心,再從會展中心搭車到輪渡,上鼓浪嶼。這樣的坐車路線,剛好完整地走一遍環島路,然後再橫貫廈門市東西,就算是坐上廈門的旅游觀光巴士了。

夜幕漸漸降臨了,我們再次來到鼓浪嶼島上。這個時候大多上島的游客都已撤回了廈門,島上安安靜靜的,街邊歐式的街燈點亮了,鼓浪嶼這才漸漸顯露出她本來的氣質,安靜而又神秘,溫馨而又浪漫。我們走在鹿礁路一帶的小街上,路邊街燈昏黃,石砌的街面也泛著柔和的光,偶爾迎面走來三三兩兩的行人,有飯後遛彎的當地居民,也有手拉手散步的情侶。小街的兩旁有人家亮著燈,隱約可以聽到從屋裡傳來鋼琴聲聲,曲調很單調卻彈得很流暢。條條小路蜿蜒曲折,高低錯落,小路的盡頭則籠罩著一層朦朧的薄霧,整個世界都變得仿佛不真實似的。

出於安全考慮,我們兩個女生沒走太遠,就這回了旅店,打算明天一早再訪。

第三天,我們起得很早,但還是早不過島上的居民。我們七點從旅店出發,仍然在鹿礁路福建路一帶轉轉。我覺得鹿礁路福建路這一帶是鼓浪嶼的精粹,比起我們第一天到的後山,這裡修整得比較好,原來的風貌也保護得比較好,但一定要趕在游人不多的晨昏來看。而早晨的鼓浪嶼已經不那麼安靜,有工人在丁丁當當的修路,有居民在蹓狗,還有小販在賣早點,一幅島上居民生活的場景。我們順著鼓浪嶼自來水療養院旁邊的小路下到大德記海灘。這裡一清早還沒什麼人,海邊風平浪靜,沙灘平整得如同剛下過雪的大地。

早上8:30,旅游團陸陸續續上島了。當小喇叭囂張的聲音又在島上響起時,我知道我們可以,也應該離開了。

這次我們在廈門總共呆了兩天兩晚,在鼓浪嶼呆了整整一天一夜,基本上走遍了島上的路,該看的老洋房也基本上都看到了。沒有去付費景點如日光岩等。遺憾的是,下次一定要在晚上走走鼓浪嶼島上的這些小路,好好感受一下那種寧靜的氣氛,因為那實在是,太美了!還要花一個下午,在海邊的樹蔭下,沏壺茶,偷得浮生半日閑。

坐上輪渡,回到廈門,仍然坐27路車到機場,兩個小時後我們回到了上海。第二天,我又坐回辦公桌前。不知為什麼,閉上眼睛,眼前依然是淺綠色的大海,蔥郁的綠樹和斑駁的紅磚牆,仿佛依然能嗅到草木的芬芳,仿佛依然能感受到清新的海風和稍微炙熱的陽光。我感覺,我的心,一定遺失在廈門,遺失在鼓浪嶼上的某個角落。。。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