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驚喜(再赴廣西散記)
二十多年以前,在祖國的南方邊陲,我們這代人的經歷中有過一次邊界自衛反擊戰爭,發生的地點就是廣西憑祥。聽一位來自當時前線部隊的軍隊轉業干部說,那時,從南寧到憑祥的國道晝夜不息運送軍需,憑祥駐扎了大量軍隊,當地的老百姓送水送糧全力支持部隊,愛國熱情比之抗日戰爭有過之而無不及,凱旋的那天,當部隊撤退經過時,憑祥人民傾城而出夾道相送。由此,這個邊陲小鎮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期望有朝一日能親眼看看這個經過炮火淬礪的小城。於是,在2007年春節到來前夕,確定自駕車長假旅游終端為廣西憑祥。2月16日按照預先確定的路書,我們第一站選擇了從上海直開贛州,順道帶上兩位老家在贛州的新上海人——一對年輕的夫婦,妻子是上海交大畢業生目前在這個大城市打拼、丈夫是上海同濟大學畢業生目前在北京打拼。清晨上路,兩個年輕人很快打破了車廂裡的陌生感,讓健談的夫人打開了話閘子。兩個年輕人說:好羨慕你們吆,這個年紀駕車旅游浪漫得很噯。夫人說:能告訴我你們的戀愛過程嗎?年輕的妻子“呵呵”地笑著說:那是一個字——巧。丈夫無聲地笑而不語。妻子接著說:他到我們學校來,正好我在跟家裡打電話,鄉音讓我們一下子認識了,那以後嘛……,反正是他經常找借口來找我唄。年輕的丈夫嘿嘿地笑出了聲:你也打電話給我的呀。夫人以一個長者的口吻問:有孩子了麼?年輕的妻子臉紅了:才結婚呢。夫人不無感慨,嗯嗯呀呀地說:看看你們真不容易。我家那丫頭到現在還死乞白賴地要這要那,哪裡能和你們比吆。我插話問那個年輕的丈夫說:情人節你送了什麼禮物給你愛人呢?年輕的丈夫文縐縐地答道:我在那天給了她最珍貴的禮物,就是把自己完整地送到她面前。此時,我正在駕車,從後視鏡裡看到,妻子把丈夫的手握在自己的手裡,另一只手在丈夫的手背上輕輕地摩挲,夫人趕緊把他們攝入鏡頭,於是,一陣開懷大笑,小小的車廂裡頓時溫暖如春。節日前的高速公路非常通暢,傍晚4:00剛過便抵達贛州,在贛州賓館門前,和這對年輕的夫婦揮手道別。2月17日贛州市區不是很大,然贛州之郁孤台、八鏡台卻是由來已久,其建造年代雖不可考,但從唐代以來便散見於各種文獻,選擇在贛州歇腳就是想趁此機會看看這名聞遐邇的古跡。清晨,大雨如注。冒雨沿贛州古城牆登上八鏡台,憑欄遠望,只見近處炮台城牆,蒿草萋萋;左章(江)右貢(江),於八鏡台前合二為一,是為贛江。江水滔滔,晝夜不息,遠山高天,一覽無遺,此地此景常引人胸臆激蕩,故台內多故人墨跡,宋代愛國名將辛棄疾即常在此休憩。離此不遠的賀蘭山(非大西北的賀蘭山)頂有郁孤台,幾經廢興,因了辛棄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的名句而名垂青史。郁孤台前矗立著今人所建的辛棄疾銅像,台內有江澤民手書辛棄疾菩薩蠻詞全文高懸正堂,登台遠眺,目力所及,新老建築交錯有序,一座千年古城正在煥發青春,身臨故台,默念當年辛棄疾的泣血詩句“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慨嘆有加,一代英雄為悲劇所累,是為時勢不濟也!未幾,雨過天晴,贛州清新異常,雖是冬季感覺卻是春風拂面。午時驅車南行,意欲取道323國道經乳源、連州、賀州至柳州,不料車至乳源發現323國道進入嶺南山區,問道於路人,告知此路路況艱險,應繞道坪石返走連州為妥。環顧四周,天色昏暗,眼看暴雨將至,抬頭遠眺323國道,彎彎的山路向大山深處延展,飄渺在茫茫大山之中,為安全計隨即掉頭返程直奔坪石。坪石有高速公路,以為可連夜趕到連州,遂加速驅車,此時天色漸黑,暮色中看到冠名宜章的商鋪,翻閱地圖顯示宜章在坪石之北,連州在坪石之南,以為誤入歧途,再返回50余公裡問道於加油站,才明白地圖上的宜章為縣城所在,而路上所見之宜章標識,乃宜章地界。此時,多次往返已耽誤100余公裡,再繼續行駛只怕夜深路險,便斷然再次返回坪石,渡過這旅途中的除夕之夜。坪石是廣東北部的一個小鎮,最大的金雞嶺賓館沒有上網設施。也好,洗漱完畢到街市上看看當地的除夕之夜,只見街上有規模不小的聯通專賣,各式商鋪一概黑燈瞎火,只有一堆堆的人群在夜色中大放鞭炮,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回到賓館,夫人打開電視看春晚,我則根據地圖調整好導航儀。2月18日大年初一清晨到賓館餐廳用早餐,服務員們個個含笑道賀:新年好!賓館的空調似乎不太好,可是服務員們的招呼卻讓人心裡熱乎乎的。八點半時分,驅車上路離開坪石,忽然發現賓館背面的山峰非常俊美,一打聽,才知道這裡是當地著名的金雞嶺景區腹地。正好遠處一列火車駛來,雄渾的金雞嶺半山腰上繚繞著裊裊雨霧,山下的小城還在節日之中沉睡,城邊清澈可人的河水嘩嘩流過,那長長的火車就在這水墨畫一般的景色中蜿蜒穿過。我停下車,懷著一種虔誠把這純淨的自然美攝入鏡頭。這時,天漸漸放晴,南方的藍天下,春風和煦,溫度適宜,令人倍感舒適。到底是白天行車視線好,順著路標很快進入107國道,到連州拐入323國道,穿過連州、賀州市區,向柳州方向進發。多次駕車旅游從未遇到過的是,這天從廣東一直到廣西的上百公裡國道收費口,一律免費放行,有的還張貼告示“歡度春節,一路平安”,有的道口洞開,不見收費人員。一路駛來,我們發現,無論是連州還是賀州,雖然在地圖上只是個不起眼的小圓點,但這兩座小城非常整潔漂亮,嶄新的建築矗立在寬敞的道路兩邊,不遠處的居民區裡,一幢幢樓房隱沒在綠蔭之中,樓房正面牆上根本看不到雜亂無章的空調外機,更沒有城市裡常見的晾衣架,絕不亞於大城市裡名目繁多的“花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參加“最適合居住的人居環境”評選抑或是文明小區評選?很長一段時間,我邊駕車邊默默地想著這個和我毫無關系的問題。車過連州,道路情況越來越好,道路兩邊寬廣的原野一片蒼翠,遠處的青山連綿不斷,樹下田頭悠閑的牛兒慢吞吞地晃動,不知名的小河流淌在綠野之間,路邊的草坪整修得如同城市裡的公園,因為不是高速公路,可以隨時停車,這誘人的美景引得我們時時停車攝影。進入荔浦,道路兩邊開始出現一家連著一家的柚子鋪,空氣中彌漫著柚子誘人的清香。我們在2006年的春節曾經初訪廣西,在陽朔掉頭奔赴湘西鳳凰,美麗的廣西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誘惑。上次在陽朔買的一麻袋柚子還沒回到上海就吃掉一大半,這次吸取教訓,要了整整25公斤一大麻袋,老板是個五十來歲的厚道村婦,看我們遠道而來,結賬後還送了一大包,就這樣回到上海還是不夠親朋好友分的,這是後話,表過不提。因為途中貪玩時常停車攝影錄像,到達柳州已是傍晚時分,跟隨導航儀很快找到中天元酒店,巧的是這家賓館正好在柳侯公園的對面,從窗戶往下看,柳侯公園的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盡在眼前,遠處的魚峰山、馬鞍山一目了然,令我們異常驚喜。入夜,華燈初上,霓虹燈把這座城市裝扮得猶如仙境,春節的夜空中不時升起五彩繽紛的焰火,震耳欲聾的鞭炮聲聲不斷。晚餐之後,便上網在“榕樹下”文學網站渡過了旅途中的新年之夜。2月19日一覺醒來,已是八點,匆匆用過廣東早茶便直奔柳侯祠而去。柳宗元是學生時代就留下深刻印像的大文豪,史稱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是其中之一,故拜謁柳侯祠是我長久以來的一個願望。不久前,柳侯祠已被辟為柳侯公園,跨進大門便可見高掛4A級旅游景區的銅牌。公園不大,古橋古亭依然,古樹古木蒼翠,但“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況味已然不再。畢竟南方,盡管是冬季,可公園裡還是花紅柳綠,在綠草叢中沿小道往公園西北方向,很快找到了柳宗元的衣冠塚和柳侯祠,游人不多,正好讓我們靜靜地留連其間。和柳宗元晚年的郁郁不得志相反,柳侯祠建造得非常有氣派,正門上有郭沫若手書“柳侯祠”三個大字,門內有屏風,背後鐫刻韓愈所著《柳子厚墓志銘》,中堂大殿共三進,門楣高懸牌匾,初進為“福四民”猜想是寫柳宗元為官一方為當地人民對他的評價,二進為“芒寒色正”猜想是寫柳宗元為官剛直不阿,三進是供奉柳宗元塑像的正堂,牌匾上書“魂歸河東”應該是寫柳州老百姓對柳宗元的懷念了;左右偏殿為歷代文人碑刻和介紹柳宗元一生的文字。出柳侯祠後門,就是柳宗元的衣冠塚,墓碑刻有“唐代柳宗元衣冠墓”,由“塚”改“墓”,顯見今人所為,墓園修復得非常好,用工整的淺灰色花崗石砌成,肅穆莊嚴。行至此,不由人不頂禮膜拜。韓愈寫的《柳子厚墓志銘》提及柳宗元為人仗義,得知好友劉禹錫貶職播州(今貴州遵義,是當時極為荒蠻辟野之地),竟然提出“以柳易播”。柳宗元散文多精彩之作,他的《三戒》中“黔之驢”便是成語黔驢技窮的出處。他的政論《封建論》中“尾大不掉”的思想更成時人學習的一大亮點。此時此刻,忽然有了那種向往數十載、一朝了心願的滿足。從柳州出發到南寧可以取道南柳高速,沒想到的是導航儀上標示南寧到友誼關的322國道實際上已經建成南友高速公路,令我們好一陣開心,這意味著我們下午就可以抵達友誼關了。從南寧到友誼關一路風景比之先前更加秀麗,一座座婀娜多姿的青山裊裊婷婷,時而成群時而三三兩兩在公路兩邊掠過,像極了美麗的廣西小女孩,如桂林飛來、陽朔再現,逼得我們時時停車攝影。臨近憑祥時路過德天大瀑布匝道口,思想鬥爭了好一陣還是決定不改初衷,堅定不移去友誼關。車在高速公路上以140公裡的時速飛馳,而導航儀上我們的車卻像離開道路在藍天上翱翔的鳥兒,下午兩點多便順利到達友誼關。友誼關距南方邊陲小城憑祥17公裡,明代時稱為“鎮南關”,解放後改為“睦南關”,1954年再次改為現名。和我國許多邊陲關樓一樣,關樓建在兩山之間,左右的山上還遺有古炮台,門樓下便是古往今來的國門通衢,所不同的是這裡的城樓城牆造型以方正為特點,樓宇沒有飛檐,與近代建築幾無差別,而城牆高度仍和其他地方的城牆大致相同,雖然城牆風化,滄桑濃烈,但城樓上的國徽和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卻讓人倍感自豪而莊嚴。關樓前遺有一座法式的黃色小樓已經改作民用,是法國人統治時期所建,樓前是一片廣場。樓外則是一片新整修過的花崗石地面、面積更大的廣場,和老關樓成直角剛剛建成一座氣勢更加宏偉的現代海關大樓,旗杆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紅旗下國徽熠熠生輝,沿著新關樓的是一條進入越南的人行通道,分界線上各自裝有可以升降、紅白相間的交通欄杆。站在廣場上可以清楚地望見,越南一側道路上杳無人影,哨亭內兩個工作人員正慵懶地趴在窗沿上打瞌睡。不知道為什麼,此時此刻,耳邊卻隱隱響起那首誕生在戰爭期間的歌曲《再見吧,媽媽》,這是一首曾經令無數人熱血沸騰的歌曲,旋律還熟悉得像昨天剛剛學會,而戰爭硝煙已然了無蹤跡。是誰說的:我們渴望和平但不懼怕戰爭!此時的氣溫很高,熙熙攘攘的游人們一會兒就滿頭大汗了,不過,往樹蔭下一站,清風拂面,立時涼快而愜意。回到車上一看,溫度表顯示竟達35c0,儼然內地的夏天!回程時從友誼關到憑祥不過十來分鐘的時間。憑祥是一座隱沒在群山之中的小城,三面環山,原本只在東面有一道出口,新辟的南友高速公路在憑祥的西面開出兩條山底隧道,由此可以直接從南友高速進入憑祥。小城安詳而熱烈,能在這裡渡過一個夏天般的春節,肯定別有一番情趣,於是我們臨時決定就地住宿。小城裡大部分商鋪都因為過節而關門了,但街頭各式小吃卻仍在招呼著客人,瞄一眼,什麼越南冰花、珍珠奶茶、熱狗等名目繁多,最為值得一提的是從越南流入的“屈鴨蛋”,是將孵化到七成的鴨蛋加以茴香八角等調料煮熟了吃,聞聞,香味四溢,看看,加上香菜、紅白蘿蔔絲和一些不知名的調料,挺誘人,於是坐下來要了兩個吃,不料一口咬下去,鴨蛋裡便咬出個將要成型的毛茸茸的小鴨子來,夫人嚇得“啊呀”一聲便燙著了手似的放下碗來,我不怕,邊吃邊仔細品了品,覺得那屈鴨蛋果真有股老鴨湯的味道,不過比起內地的“喜蛋”要老結些,而那些鴨絨毛是可以嚼碎的,和平日所見的鴨毛絕對是兩回事。我們住宿的賓館正好在小城中心,從窗子裡望出去,一條小河靜靜地從市中心穿過,街道邊建有不少高層建築,最為顯眼的是中越國際大廈和一些賓館,兩邊是各式商鋪,小河邊有一片花磚鋪就的廣場。晚上七點多,夜色漸濃,一陣強烈的舞曲忽然響起,只見三三兩兩的人群漸漸地從四面八方彙聚而來,在廣場上伴著舞曲翩翩起舞,跳舞的人越來越多,那舞曲的節奏也越來越強烈,在幽雅的街燈下,熱烈的露天舞會浪漫得像讓人來到了不夜城。2月20日離開憑祥返回南寧,然後取道在建的南梧高速至興業結束,轉入324國道直奔廣州,就在到達雲浮前,國道上散落的碎石扎壞了左前輪胎,不得不停車換上備用胎,花去45分鐘,再上路發現雲浮到廣州的高速公路已經通車,於是一路飛奔,晚上6點時分到達廣州,而找到網上預定的花都莫泰連鎖旅館,已經是晚上8點了。還在南友高速的一個服務站加油時,遇上一位來自湛江的自駕車旅游者——一個剃著明晃晃的光頭的年輕人,說起導航儀,那年輕人說:嗨,別提那東西,被它搞死!引得我們忍不住大笑。到了廣雲高速,看到花都出口指示標志,但導航儀卻指示繼續向前,擔心走錯路沒敢自行下去,結果繞了20多公裡才發現目的地就在環城高速出口處不遠,估計是導航儀地圖資料的更新沒有跟上道路建設的變化,以至白白浪費了兩個小時,想起那個湛江年輕人說的被導航儀“搞死”,禁不住苦笑。莫泰旅館名不虛傳,住宿條件果然舒適,趕了一天的路,睡得一夜香甜。2月21日清晨離開廣州上路,按我們預想廣州不作停留,此後選擇到福建永定游覽慕名已久的客家土樓,再就是去看看現代史上贛閩兩省交界處的著名小城長汀。從廣河高速到河源轉入205國道,經梅州沿332省道直奔永定。說來也在情理之中,變化不大國道、省道,導航儀的指示准確無誤,帶著我們一路向永定駛來。福建的國道建設得非常好,而且收費是我們所經之處最低的,不少地方道路兩邊的草坪,就像大城市的公園,整齊漂亮,一些居民的庭院圍牆爬滿鮮花,盡管這裡也屬於山區,但是大部分道路的路幅都是四車道,只是道路車流量比較大。下午駛出梅州不久,導航儀指示的道路有些陳舊,我們將信將疑開過去,經過一座限制貨車通行的大橋,突然發現這裡的景色極其優美,一條寬闊的河流靜靜地流淌,兩岸的民居鱗次櫛比,周圍大片的田野已經蒼翠,深淺不一的遠山在雨霧中若隱若現,引得我們貿然把車停在橋中央就下車攝影。一路貪玩,到達距永定7、8公裡處,天色已暗,在一個叫下洋鎮的地方發現有溫泉旅館,本來打算在回程時到浙南的泰順去泡溫泉,沒想到這裡順路得這麼方便,正是得來全不費功夫,於是當下決定就此留宿。趁著天色未暗,放下行李就去逛街。這裡地處閩南,客家人居多,常食牛肉。小鎮中央有條小河,正是枯水期,河床卵石裸露,河水“嘩嘩”流過,牛群懶洋洋地散在河灘上,小河邊一家連著一家的“牛系列”排檔長達好幾千米,大街上滿是過年的人們,吆喝著找排檔喝酒,一些孩子不時地放個炮仗,一會“轟”一會“啪”,熱鬧非凡。大街的另一邊,則是一家連一家的宰牛鋪,我們走過時,看到一家宰牛鋪正忙得歡,幾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左右操刀,“刷刷”地幾刀下去,那牛肉便成條地被剝下來,血淋淋的牛頭和整張的牛皮就地放著,看得夫人連聲催“走”,這時,我的條件反射是一句成語“庖丁解牛”。呵!泡溫泉是今天入睡前的享受,每個客房都有溫泉籠頭,一打開,燙手的溫泉便嘩嘩而來,於是,渾身舒坦,盡洗一路疲乏。2月22日到達永定湖坑鎮不過9點,這裡是客家人聚居區,成群的客家土樓是當地的民居特色。據說,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從公元前的秦代開始陸續往南方遷徙,最大的集散地是廣東北部的梅州,然後由此繼續遷徙往廣東、廣西、江西,以後又繼續遷徙到湖南、四川,也有就地定居的留在了現在的粵閩交界一帶。因為遷徙定居外鄉,故這些中原人自稱“客家”,於是便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成為漢民族中沒有地域範圍的一支人群;又因為是外來人口容易遭遇排外,所以客家人多以群居,屋舍建造成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可以適應大規模的戒鬥;也正是由於這樣的歷史原因,客家民俗守望相助,崇尚禮儀,遵奉學問,貶斥爭強好勝。據大學問家章太炎說,客家人的語音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讀音,證明他們來自中原。曾經有人讓四川客家人和閩南客家人對話,發現相隔遙遠素無來往的兩地客家人卻沒有語言障礙,旁證了他們源於同一個語系。由此,忽然產生一種探望客家土樓如同探望多年不見的鄉鄰一樣的感覺,很想找客家人聊天。當地對外開放的是最有代表性的振福樓,到達土樓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和大多數圓形客家土樓一樣,振福樓上下三層,每戶住房的劃分從上往下,大小一律,絕對的平均主義,土樓的外牆以粘土和糯米粥攪拌而成粘合劑,貌似土牆卻特別牢固,牆體從下往上漸高漸薄,底部厚度達1-2米,高處最薄也有0.9米,窗戶安裝得很少且都開在高處,燒火的煙囪嵌入牆體內,土樓中央建有青磚黛瓦的客堂,用來供奉祖先,也用來供各家人來客往公用,這些都和後來參觀的環極樓、衍香樓大致相同。在衍香樓遇上一戶人家正在准備家宴,我仔細把他們准備的飯菜看了個夠,又特意找話和他們聊天,一位年輕的客家青年很健談,談起客家祖先來自北方,告訴我們漢語中“吃飯”客家人讀作“食盤(音)”,是古漢語的讀音。問起現在的文化學習,他說自己技校畢業,學習汽車修理技術。還告訴我們,家裡並不富裕但老人們再苦再累也堅持供孩子上學,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的風氣。好在今天的客家人已經不用再擔心排外,自己已經走出大山在廣州找到了工作,春節期間是回家探親的。此時已到午飯時間,客家人看我們聊得投機,竟再三邀請我們一起入座,實在是時間不夠只好婉言謝過。車到環極樓道路分叉,正在猶豫,一位抱著孩子的年輕父親熱情指路,年輕的妻子聞聲而至,大聲用鄉音招呼:你們從上海開過來的?身在異鄉聞鄉音,讓我高興之至,更讓我們驚異的是這位年輕的父親開口說話,竟然也是一口鄉音,我不覺又驚又喜地問:你們都是上海人?妻子笑了:呵呵,他是客家人,我是上海人。我更加驚訝了:那麼說是你嫁給他啦?妻子含笑點頭:我們是同濟大學的同學,這次陪他回老家探親。我又意外又高興:現在都在上海工作嗎?兩人不無驕傲地說:是。93年到現在已經在上海工作十多年了。丈夫一口流利的上海話讓我驚訝連連。我豎起拇指說:你好福氣。又對著他的妻子說:你好眼力。環極樓中間有個奇異的院子,站在院子中央說話,可以明顯聽到濃重的回音,猶如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於是,我站在院子中央打開攝像機,然後大聲招呼:上海的女婿,新年好!土樓裡的客家人紛紛探頭張望,跟著呵呵直笑。末了,連門票都免了。順著環極樓前的山路登上山腰,放眼望去,客家土樓群赫然眼前,方形圓形的土樓錯落有致,想像著這圍屋裡的生活,時代在前進,到底是“圍城” 不再了!2月23日新西蘭女作家路易.艾黎說,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一座是湘西的鳳凰,一座是福建的長汀。2006年春節初見廣西返程時特意繞道造訪了鳳凰,於是今年再訪廣西返程時特意選擇了長汀。因為昨天到達長汀比較早,休息的非常充分,於是一早起來信馬由韁先去拜訪赫赫有名的福建省長汀第一中學。學校在長汀市中心,路幅不寬而學校的牌樓卻無比氣派,過年放假學校裡人很少。大概平日裡參觀的游人很多,門衛早已熟視無睹,我們毫無遮攔進入校門,寬大的廣場全部鋪以彩色地磚,廣場前面矗立著簇新的校舍,右面是規模宏大的學校圖書館,就在這些現代建築之中,點綴著一座古色古香的“秋白亭”,是用來紀念瞿秋白的。細讀廣場前的“育之韻”碑銘,方知這裡乃古龍山書院遺址,抗日戰爭時期廈門大學內遷至此,由此成就名校愛國風範,幾經更迭成今日之長汀一中。“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離長汀一中不遠。這裡曾經是毛澤東當年為農民們上課的課堂,也是舉行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的地方,後來成為蘇區政府所在地。當年關押審查瞿秋白的牢房也設在這裡。時過境遷,可是看到那些保存下來的標語,以及各個政府部門如“文化部”、“財政部”、“勞工部”、“糧食部”等標牌,仍然讓人止不住地想起曲折艱險的革命戰爭歲月,長汀一中的西面不遠處,建有瞿秋白紀念碑和楊成武銅像。所有這些,時刻提醒著今天的人們,長汀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不凡的地位!長汀為古代五商通衢要道,古名“汀洲”。汀洲城隍廟香火依然旺盛,文昌閣門前車水馬龍,尤其是縣政府門前的中心道路,行人和自行車、摩托車和公交車混雜通行,開車開得心驚肉跳。找到汀洲孔廟,大成殿裡陣陣竹笛和黑管吹奏的熱鬧,原來是一群小學生正跟著老師學習。可這並不妨礙大殿裡膜拜孔聖人的虔誠,只見幾位老者,先後為長明燈添加香油,又逢上供品,最後在香案前跪下,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地磕頭求拜。和城隍廟的香火旺盛相比,這裡實在算不得什麼,但是,按照民族習俗對至聖大師頂禮膜拜的一定和讀書考試有關,那麼這幾位已經過了考試年齡的老人心中蘊藏著怎樣的願望呢?我忍住了,沒有去打攪他們。孔廟對面就是古汀洲的南門,順著這條古街,可以一直走到北門。一踏進小街,時光仿佛倒流到了舊上海的三十年代,人來人往,許多記憶深處的情景觸手可及,木雕鋪、戲服店、老虎灶,在剃頭店裡甚至還見到了最老式的椅子和理發推子,包括小街兩邊的房屋在內,似乎一切都是值得收藏的古玩。走出北門就是環抱長汀的汀河了。此刻,陽光燦爛,河面一片金光閃爍,河水不急不徐,河沿上是一長溜的洗衣人,棒槌揮舞得劈啪作響,還夾雜著嘻嘻哈哈的說笑,河邊的城牆上貼著醒目的標語: “一定要把汀洲古城牆修復好,它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望望修築在城牆之上犬牙交錯的棚戶簡屋,心想:這個修復古城牆的任務實在是夠艱巨的。距長汀一個小時車程便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紅都瑞金。今天的瑞金已經是一座相當規模的城市,距市區十公裡左右便到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這是一處革命舊址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總動員武裝部”、“總兵站運輸部”、“總衛生部”、“總供給部”等各式機關全部是當年的農家建築,所用家具也全部按原樣恢復,甚至作戰部裡還掛著當年的戰報。從井岡山到瑞金,又從長汀起步長征,這裡記載了中國革命史上最為光輝的一頁!不過,整個舊址已經用圍牆圈起收費,房屋間的田地全部改建為草坪,原來的田間小路也已經改為如茵綠草中的小徑,寧靜而秀美,有點像大城市的別墅群。下午兩點多參觀完中央軍事委員會舊址,便沿著206國道向江西鷹潭駛去,按照路程計劃,為了保證2月25日准時上班,今天選擇鷹潭住宿。2月24日鷹潭是江西省的一座大城市,我們在一家浙江人投資的龍新酒店投宿,對面有一家民間瓦罐煨湯店,門口放置著兩口極大的瓦罐,內置炭火,再用飯碗大小的小瓦罐煨湯,有的是雞鴨,有的是鵪鶉,有的是甲魚烏雞,還有的是常見的蘿蔔排骨,名目繁多。小店的生意極好,十多個平方米的廳堂,擠滿了食客,父子三人做跑堂,忙得滿頭大汗,其中一個還是聾人,只會干活不會招呼客人。那煨湯的口味絕對鮮美,先喝兩份覺得不錯又增加兩份,一個多小時才喝完。上午九點上路。從鷹潭到上海全部高速公路,此時,大雨傾盆,我們控制住車速,穩穩向回家的路上行駛,不久,大雨漸漸小了,氣溫變得涼快,高速公路上上海牌照的車輛逐漸多起來,車速漸行漸快,逐漸增加到120公裡時速,心想,大概都是趕著回家上班的。今天除了在高速公路服務站休息就餐之外沒有時間再玩,下午三點半到達滬浙交界的大雲,付過路費,便踏入了上海地界,傍晚時分順利回家,下車時,沒有忘記看看路碼表,顯示這次全部路程5850公裡。

(贛州八鏡台)

(贛州郁孤台辛棄疾銅像)

(著名邊陲--友誼關)

(庖丁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