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在翻閱一本小學鄉土教材的時候,偶然發現一幀圖片。那上面印著一幅石刻佛像。雖然圖片印刷得有些模糊,但我還是能分辨出這尊佛像的氣勢。連忙讀一旁的注解,不禁愕然。原來這尊佛像就在杭州近郊的瓶窯南山上。作為地道的杭州人,竟然全然不知,真為自己的孤陋寡聞感到慚愧。於是我暗自決定:有遭一日定要去探訪一下這“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石刻佛像。說來也巧,我家有一親戚住在瓶窯鄉下。那是一個叫做北湖的村莊,盛產竹、桃。今年初春,應鄉下親戚的邀請我們合家下鄉踏春。在鄉間我們吃著鮮嫩的蔬菜,喝著醇香的土酒,好不快哉。席間,我問起主人有關石刻佛像的事。誰知主人指了指窗外的一座山脈,笑道:“我只曉得這山便是南山,菩薩倒聽說過的,卻沒去看過。”我們頓時都來了勁,興趣不在這酒菜上了,匆匆吃完,便朝南山方向出發了。南山腳下是一個村落,繞過村落才是真正的山腳。南山其實並不算高,但要上去卻不容易,哪兒都能上,可哪兒都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我們一行終於氣喘吁吁地到達了山頂。上面豎著一塊“余杭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還配有文字說明。原來這石像出自元代,藝術手法與靈隱飛來峰的石像有許多相通之處,原有30余尊,現僅存24尊。想像中的石刻像一下子出現在眼前,竟使我心中湧出一股不可名狀的虔誠。首先看到的三尊大佛都有三四米高,刻在數丈高的石壁上。只見那巨大的石壁鑿得如同刀削一般光滑細膩,頗有紹興東湖景區的味道。石壁上滲出的 山泉不斷地滴落到水潭裡,發出悅耳的“叮咚”聲。我們就這樣迎著山風,默默佇立著,感受著大自然與古老文物的雙重魅力。其中並排的兩尊佛像,由於風雨的剝蝕和人為的破壞,頭部以下已辨別不出原來的痕跡。不過兩佛的臉部神采依舊,它們以一種憨厚而豁達的微笑,注視著我們這群芸芸眾生。我們又分頭去找其余的幾尊。我在一處地勢低凹的野草堆裡發現了一尊。山泉流滿了整座石像,以致石像變得通體濕漉漉的,上面布滿了綠瑩瑩的苔蘚。四周殘留著一些燒剩的香燭,說明平時常有善男信女來此朝拜。接著我們又陸續找到了幾尊,遺憾的是,它們不是頭部被砸,就是四肢遭毀,好端端的文物竟成了這般模樣,怎不令人痛惜?這次饒有趣味的訪古探幽經歷,在贈予每一個參與者無窮樂趣的同時,又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美好的東西不僅需要人們去發現,更需要人們去倍加珍愛。

(摩崖石刻1)

(摩崖石刻2)

(田園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