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致揚州有著近2500年歷史的揚州,吸引著太多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隋煬帝征召360多萬民夫開鑿運河,實現了“陸地去行舟”到揚州的願望,但到頭來卻“萬裡江山一旦丟”。康熙、乾隆曾六下江南,每次都御駕親臨揚州。李白、杜牧、姜夔、徐凝、蘇東坡、鄭板橋,在這裡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尤其是李白的“煙花三月下揚州”,吸引著一撥又一撥的游客在春暖花開的季節來到揚州。初到揚州,便覺得揚州人很謙虛,他們不以“康乾盛世”時的繁華而驕傲,不以深厚積澱的文化底蘊而自豪,卻處處體現出了自謙和謹慎:湖叫“瘦西湖”、山稱“小金山”、河為“小秦淮”,就連聽有名的清曲,也輕聲說“聽小曲”。揚州的城市和景觀的規模不很大,但卻是精華的集中,因此我說揚州是雅致的。到揚州,瘦西湖是必游的景點。一進公園,湖面像一條玉帶展現在眼前,因其狹長,故稱作“瘦西湖”。湖邊,桃花盛開,楊柳低垂。那桃花,紅的熱烈,白的素雅,粉的嬌媚;那柳枝,婆娑搖曳,綠得似要流淌出來;那湖水,被和煦的春風吹出一波波漣漪,再加上湖面上緩慢行進的畫舫,構成了一幅讓人心曠神怡的風景畫。只可惜,還未到柳絮飄飄的季節,不能體驗“煙花”飛舞的妙處。再往前走,來到五亭橋。湖面的石拱橋上,五座亭子錯落有致,既自成一體又互相融合,兼有北方園林的方正大氣和南方園林的秀麗精巧,恰似五朵盛開的蓮花,因此也叫蓮花橋。從不同角度看,都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志,我想如果建築規模再大一些,就絲毫不遜色於悉尼歌劇院。五亭橋南,有一座白塔,外形很像北京北海的白塔。白塔的由來有個傳說。乾隆初次到揚州,游覽瘦西湖,認為景色很像北海,但感覺美中不足的是缺一座喇嘛塔。陪同的揚州鹽商立即連夜用鹽砌了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又坐船在湖上游覽,忽然看見一座白塔巍然聳立,大為驚異,恰巧那天有霧,看不真切。但揚州鹽商可不敢怠慢,怕犯了欺君之罪,乾隆走後又造了一座真的白塔。這個傳說也反映了當時鹽商的財力和能力。
繼續前行,就到了二十四橋。這座拱橋長24米,寬2.4米,上下各24步台階,兩側有24根欄柱。橋的名字會讓人想起那首唐詩,在熙春台旁的漢白玉石碑上有毛澤東書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姜夔的《揚州慢》也把二十四橋賦予了深情繾綣的傷感: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稍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詩人的思緒是相通的。這麼美好的風景,再加上燈紅酒綠、輕歌曼舞的奢華,難怪杜牧能在這裡留下千古流傳的詩句和無盡感傷的情思,最有名的兩首是《遣懷》和《贈別》。落拓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婷婷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來到揚州,只觀景是不夠的,揚州的美食也必須嘗一嘗。福滿樓、竹家莊、食為天都是不錯的去處,揚州炒飯、三丁包、蟹粉獅子頭、大煮干絲是必點的。復雜一點的可以點“三頭”:蟹粉獅子頭、剁椒鰱魚頭、抽骨乳豬頭。早餐就不必在賓館吃了,富春茶社一定要去坐一坐。我們是周日(4月8日)早晨去的,老店在一個小胡同裡,一進茶社,就發現人多得像趕廟會似的,所有的大廳、包間全滿,並且每一桌旁邊都有幾個人站著等下一桌。既來之則安之,那就等吧。結果等了半個多小時,肚子餓得咕咕叫,茶飯上來後,三下五除二,十分鐘結束戰鬥。這不,吃的時候旁邊還有幾位在眼巴巴等著呢。茶足飯飽,可以在茶社外的小商鋪買幾把揚州的“三刀”(修腳刀、剪刀、菜刀)。早晨吃了早茶,就是“早上皮包水”,晚上再去泡泡澡,就是“晚上水包皮”,真是神仙的享受啊。揚州,的確是一個適合普通人生活的好地方,是一個適宜休閑、修身養性的好去處。2007.04.08

(瘦西湖)

(杜牧詩)

(郁金香)

(桃花)

(揚州市花--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