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敬茶,敬香茶

作者: 商益棠

導讀《茶,敬茶,敬香茶》 寫完《心動了我的奶酪》,一發不可收拾地產生寫茶的衝動。同樣是嗜好品,二者雖迥然不同卻殊途同歸,歸結於佛法的“一期一會”。 我有兩腋之下習習生風之切身體驗的,一是在楊家溪蝶泳(詳見拙作《月亮是不會沒有的》),二是飲茶。 對於茶,高山仰止四個字才能形容我的崇尚之情。雖然我早就每日不可無此君,而且將遍訪各地名茶作為 ...

《茶,敬茶,敬香茶》



寫完《心動了我的奶酪》,一發不可收拾地產生寫茶的衝動。同樣是嗜好品,二者雖迥然不同卻殊途同歸,歸結於佛法的“一期一會”。

我有兩腋之下習習生風之切身體驗的,一是在楊家溪蝶泳(詳見拙作《月亮是不會沒有的》),二是飲茶。

對於茶,高山仰止四個字才能形容我的崇尚之情。雖然我早就每日不可無此君,而且將遍訪各地名茶作為旅游時不可或缺的命題,但是,我絕不敢稱自己已經登堂入室,我永遠只是門外漢。甚至連門在哪兒都摸不到。

所以,我從來拒絕帶熱衷紅塵的團組參觀日本茶道,不管他們興趣多麼濃厚。首先在茶道後面加上表演二字就很荒唐,何況苦寂與枯寂的禪境界非炙手可熱的顯貴們所能欣賞。

茶道另論,茶是我們中國人的飲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作為茶的鼻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凡是有茶的地方就有中國人。人無貴賤,誰都有份,上焉者細啜名品,下裡巴人牛飲茶湯,再次的破店,也能端上一壺滿天星隨壺淨的高末兒來。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至今招待客人時仍然常說“粗茶淡飯,不成敬意”,茶是放在飯的前面的。

家鄉福建以產茶聞名遐邇,茶葉品種繁多,各有擅場。

孩提時每年夏天都幫著摘茉莉花窨茶,弄子裡茶香花香,郁郁菲菲。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時再抓一把鮮茉莉花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雙窨。不過,花茶大多烘干打包捆栽運到北方求售,剩下來的茶梗與碎末才是家人飲用之物。

外婆家一直有一把藤提手的樸實厚重的素燒陶大茶壺,作綠豆色,粗糙耐用,每天要解渴就從裡面自己斟,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印像中總也斟不完,好像大茶壺底生了泉眼。現在這種陶茶壺早已絕跡,我很懷念。

至今不管喝武夷岩茶、安溪鐵觀音還是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雲南的普洱、洞庭的君山,我還保持著非土陶壺不可的習慣,看到別人用瓷器、玻璃杯、保溫杯或磁化杯泡茶,便忍不住暗暗搖頭,替茶葉叫屈喊冤。

雖打小喝茶長大,但茶葉成為我的嗜好品,卻該歸功於台灣凍頂烏龍茶。

現在凍頂烏龍名震中外,處處標榜凍頂,事實上哪有那麼多的凍頂?當年尚無名氣,我僅僅對“凍頂”這兩字甚喜,便不多笑話台灣原本只是福建茶胚的代加工點,只能替福建打打下手。

沒想到這罐凍頂烏龍味品清新不俗,徹底摧毀了我對茶葉的飲食觀。從此,我向不擅此道的朋友推薦飲茶時,入門一定選擇台灣茶。台灣茶致力於工藝改進,氣味芳洌清絕,很適宜迅速吸引對茶葉沒什麼興趣的懵懂者。打個比方您可能更好想像,台灣茶在福建茶基礎上的改良,就好比女子十二樂坊或陳美的小提琴。

茶也能喝出美味來。比如日本的蒸青茶,我初品時喝出味精的淡淡味道,很是驚愕。後來找出玉露茶的成分分析表,發現谷氨酸的含量挺高的,味精主成分就是谷氨酸鈉,難怪!

茶之以濃釅勝者莫過於安溪茶與武夷岩茶。歷史典故與品種特色無需我人雲亦雲鸚鵡學舌。此類茶如嚼福建特產的檀香小橄欖,舌根苦澀卻厚味變幻無窮無盡,後味甘洌清爽。數巡過後,好像是越喝越渴,越渴越喝,欲罷不能。

不過,此類茶對水與溫度、對衝泡方法、對茶壺茶盅均極考究,也正因為如此,每次都不會是完全一樣的味道。這,就是篇首殊途同歸的“一期一會”。

蘇東坡揶揄的聯子“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倒不能怪出家人勢利。夙好牛飲之茶客,自不便奉以大紅袍、觀音王;而精研茶經之雅人,又斷不肯嘗試那高末茶磚。酒樓油膩不淨的茶水,溫吞混沌,上面泛著白沫如啤酒,或漂著油彩如汽油,這固然讓人惡心,但是主人奉獻名茶一盞,而客人並不懂欣賞,輕咂一口,盅緣並不留下芬芳,留之無用,棄之可惜,這也是一大憾事。

古時送禮有“新茶陳火腿”之說。火腿要陳年的好,茶卻越新越好。因為茶極易吸異味吸水份,還容易被氧化,劣化進程極快。現雖有真空小包裝可以防止被氧化,但內部劣化依然。

因為對新鮮的苛求,我收到那些包裝精美、高貴隆重的茶葉禮品時,無一例外地原封不動轉送別人。而自己正享用著的茶葉,如果有客人品茗時誇聲好,我立即舉以相贈,請他帶回去,好讓我心安理得再去買更新鮮的茶葉。

不過,清明春茶才是頭一番茶,秋茶再新,味道也次多了。至於有的茶采到四番為止,那等茶湯,大概只有患消渴病的人才會為它唱贊美詩了。

學茶經不容易,賣茶也不容易。在麗江古城,茶葉鋪琳琅滿目,都沾了茶馬古道的光環。不過,經營那些茶葉鋪的幾乎清一色是我的老鄉,已經沒有正本清源的麗江茶了。更過分的是西湖龍井村,村民們大都把自己的農家租給外來戶經營假冒龍井茶,西湖產區的茶葉竟不到一成。

多次在武夷山購茶,大量生產,佳者不易得。找業中之翹楚或門庭若市又無導游舉旗恬噪的茶店,不問價錢,但論自己喜歡的品味,特別是不必多買才是鐵則。

對於喝奶茶、衝泡茶馬古道千裡迢迢運來的茶磚的部族來說,茶葉是他們生存的必需品。人體每日所需的維生素就靠茶來穩定供應。基於此認識,我從不試圖去欣賞奶茶或茶磚。因為能吃得上山珍海味的人,為什麼要去啃壓縮餅干呢?

我至今沒學會欣賞的是普洱茶。我相信它的功效,它本來該歸入我的《聞香識旅人》發酵食品一類,因為它嚴格說來已經不是茶,至少說不完全是茶。具體原因詳見拙作《吃茶》篇。

至於方興未艾的陳年普洱茶的炒作,完全是台灣人商業運作的老套手法,自欺欺人耳。


精選遊記: 武夷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