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由青島之行本不在意料之中,雖然決定得很倉促,但這一次被我們稱為“度假”的旅行卻帶給我們十分愜意的Mayday長假。記得去年的五一去了西安,雖然整個過程並沒有什麼不快樂,但跟團旅游總是有太多的約束,無法去一些自己想去的地方,走一些自己想留下足跡的地方。所以,這次五一的旅游,我們選擇了自助游。提前2周訂好了來回的機票,我們的青島之行越來越近……
八大關留影
青島的八大關是一個很有名的風景區,選擇這裡作為我們此行的第一站,一方面是因為住得近,從如家走出來,幾分鐘就可以看到這裡看到海,另一方面,當然是裡面的建築,我們此行最大的目的就是去尋訪歷史留下的痕跡。這一片在青島南邊的綠蔭如同上海的使館區,彎延的山路時而上坡時而下行,在層層綠蔭中隱藏著德國殖民時留下的座座別墅。
其實這一片區域是最讓我感覺得到青島氣息的地方,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形容。甚至在最後一天,菜菜一個人在清早又走了一遍八大關的每一條馬路,足見這個地方的魅力。

紀念我死去的海星
第二天,去了傳說中的棧橋,其實只是用一種路過的方式去的,因為那裡游人如織,我們寧願選擇寧靜。只是意外的收獲不期而遇,在棧橋一側的階梯邊,一個穿著潛水服的中年男人剛從海中上岸,那天的青島仍有一絲寒意,他站在風中瑟瑟發抖,把從海水深處撈上來的海星鋪滿一地。童心萌動,自然也有善心大發,買下了其中的一只,想帶它回家。為它准備了一個水桶,舀來了海水,把它養在裡面,帶著它繼續走我們第二天的行程。
原來海星也是很可愛的生物,它用它的吸盤行走,在一個小小的水桶裡翻身,但因為海水太少,所以它無法爬上更高的地方,順勢的,它就把自己翻過來,很有趣。經常可以看到它五腳朝天的樣子,卻又無法恢復原來的狀態,很是可愛。
只是,它終究是海底的生物,無法適應離開海底的生活。在當天晚上回到如家的時候,我們發現它似乎死了。菜菜發了很多短信尋問海星的生活習慣,只是一切現像都證明它已經死去,我們原本還為它准備了一個密封的盒子准備帶回上海。
或許它本不應該離開青島,第三天下了一整天的雨,我們想把它做成標本的想法也徹底破滅了,那麼,從哪裡來就回到哪裡去吧。第四天,我們帶著它回到了把它帶回來的海邊,海葬,一個適合它的名詞。

黃島路的收獲
在去青島之前,菜菜收集了很多有關青島的介紹,其中有一張照片吸引了我們:一個類似於影片《功夫》中那樣的環型筒樓在黃島路上,曾經是青島最大的青樓。人都有獵奇的心理,我們跟隨著這張照片,找到了這條馬路。然而,所有的資料只是告訴我們在這條路上卻沒有門牌號碼。黃島路,一條坡度由高到低的菜市場,馬牙石的路面,很有地方的特色。我們好像是生活在這裡的當地人,走在這條路上,只是無法肯定是否錯過了我們想尋找到的地方。幾乎走完了整條路,卻依然無法找到這個地方,有點失望,原路返回途中,卻是柳暗花明。
菜菜問了路邊的一位老人,是否看到過這樣的屋子,卻得到了否定回答,正准備離去時,有一位熱心的阿姨給我們指點了方向。於是,走進那毫不起眼的巷內,展現在眼前的,就是那個古時的青樓。
這個地方,應該屬於青島的貧民窟,一幢四層的房子,繞成了一個環型,裡面一圈是走廊和門,每一層有十幾間屋子,住著的人可能遠遠比七十二家房客來得多,他們保持了最簡單的生活狀態,或許更多的是已經租給外來人員,但是,當我們看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有一種久尋而得的幸福感。
或許這只是青島這一個很普通的地方,但尋找後有收獲的過程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宗教回想
在青島老城區的中心地帶,有一座教堂,一座建於上世紀初的天主教堂。聖彌厄爾教堂(St. Michaels Cathedral),一座很有氣勢的古堡,窗戶是傳統的彩色,屋頂有漂亮的吊燈,兩排長長的椅子用來禱告,兩邊的牆上描繪著聖母瑪麗亞與耶穌的故事。坐在其中的一條長椅上,想像著正中的路上是否如《達·芬奇密碼》中寫著的那樣,有一條玫瑰花線下埋藏著什麼?

沙灘停頓
青島的城區有3個海水浴場,現在的季節並不適合游泳,那麼,就在沙灘邊坐坐,聽聽海水拍打礁石的聲音,忘記煩惱,讓時間停頓。在青島的最後一天,我們一整個下午都停留在沙灘,坐在沙灘最邊上那塊礁石上,那天的風特別大,海水在離我們很近的地方上揚,又下沉。看到海灘上有很多人在拍婚紗照,有種莫名的快樂,或許是因為在到青島的前一天,我還是別人眼中拍照的新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