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裡的彎月(三)
上午轉的慢了些,下午就只能挑重點了。我們先到了離我們最近的松石悟園。它其實是“同裡鎮松屏石展館”所在地,與珍珠塔景區一牆之隔,由富觀橋南行百步即抵。園子不大,園內草木茂盛,竹影搖曳,水彬林陰交織,百年銀杏挺拔巍峨,錯落有致的粉牆黛瓦,更襯托出女兒牆的端莊靈秀,園景典雅清靜,是一處極佳的藏石、賞石的洞天別院。
在悟園裡陳列著一千二百余塊松屏石板畫精品,它是由原鐵道部工程總公司設計部部長張家忻先生及其夫人王月軍女士三十多年苦心收集之珍藏(現已贈同裡政府),松石悟園就是同裡鎮政府為了永久保存這批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而修建的展館。這些石頭多為平面層狀,大小不一,上面的紋路極具美感。松屏石又叫松石、醒酒石,對它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先秦,唐朝也很盛行。它的形成距今2億多年,由於石面多有樹的枝葉狀紋理出現,我一直都以為這是植物的化石,或是人工畫上去的。看了介紹才知道,真正的成因是鐵、錳的氧化物滲入岩層,形成了各種圖案,這些圖案與石質顏色匹配後成為古樸、典雅的天然畫面。他們有的像風景、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大千世界、有的像天地宇宙,------ 大部分是岩石的剖面。 展品共分五個部分,名為“天地篇”、“人文篇”、“禪意篇”、“警世篇”和“小品”,分別陳列於七個展廳之中。最使我佩服的是收藏者的執著和收藏的艱辛。據介紹,這些珍貴的收藏都是張家忻先生及其夫人王月軍女士是在修建鐵路打通隧道和鋪設橋梁的深山大川的各個工作面上采集的,涉及的鐵路線有成昆、襄渝、川黔、寶成、京張、京滬等十幾條。艱苦的工作環境沒有破壞他們的藝術審美情趣和收藏家的執著與堅韌,你看了那些松石,一定會驚嘆他們是如何保存和運輸的,這些收藏在石皮弄中的珍貴收藏體現了收藏者對人生的感悟。也許正像他們自己所書對聯“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書,吾心靜處吾悟吾心得菩提。”收藏者以破譯天書,感悟人生為己任,才有了如此的收藏。這就是展館之旨要,所謂“悟園”吧。到了同裡不能不去退思園,這座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私家園林幾乎已成了同裡的名片。退思園是清兵備道任蘭生的私家園林,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內閣學士周德潤勛任蘭生盤踞利津、營私肥已。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處分,旋因查所勛都不實,部議革職位。任蘭生落職回鄉,花十萬兩銀子建造宅園,取名“退思”。取自《左傳》中“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退思園2001年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最近又在我國首批20個國家重點公園中榜上有名。 退思園的設計者袁龍,字東籬,詩文書畫皆通。他根據江南水鄉特點,因地制宜,精巧構思,歷時兩年建成此園。園占地僅九畝八分,既簡樸無華,又素靜淡雅,具晚清江南園林建築風格。退思園布局獨特,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並以池為中心,諸建築如浮水上。格局緊湊自然,結合植物配置,點綴四時景色,當你進到園中,頓覺眼前一亮。讓人感到清澈、幽靜、明朗。退思園因地形所限,更因園主不願露富,建築格局突破常規,改縱向為橫向,自西向東,西為宅,中為庭,東為園。宅分外宅、內宅,外宅有轎廳、花廳、正廳三進。轎廳、花廳為一般作接客停轎所用,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貴賓來臨之時,則開正廳,以示隆重。 我們來到這裡的時候,已是下午,人很少,可以邊走邊照相。入園門進內院,南北建有兩幢樓,以園主字號名為畹薌樓,是園主與家眷起居之處。樓與樓之間由“走馬樓”回廊貫通,南北一式落地長窗,五樓屋底掛落欄檻,檐廊相接,典雅明敞。復廊東西兩側各設樓梯,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陽。下面磚木結構的封火門,據說在同裡的明清建築中,僅此兩扇尚屬原物,其余都為近世復制。
中庭是西宅到東園的過渡,放眼庭中,樟葉如蓋,古蘭飄香,清雅幽邃,有引人入勝之妙。最引人矚目的是庭中旱船,它浮在水上,很像頤和園的擺渡游船。前艙八扇長窗如錦屏障目,隔而不斷,船頭面對“雲煙鎖鑰”月洞門,船身相接漏窗暗廊,隱去船尾,儼然一艘待航的客船,旱船又與南北兩側的坐春望月樓、攬勝閣、迎賓居、歲寒居等廳樓建築相形錯落,平添美感。江南古典園林中,石船、石坊極其多見,從中略可窺見水鄉人家對水,對船,有著特殊的依戀情結。登上坐春望月樓可四季望月,吟詩酬唱,也可樓前踏月,靜賞花木。江南水鄉,最美的是水,水邊建亭台樓閣,依水望月,不能不吟詩,難怪古人的詩中月是常常與水相伴的。
樓之東側一隅為攬勝閣。攬勝閣是一座不規則五角行樓閣,居高臨下,可一攬東園佳境,這在江南宅第園林中獨樹一幟。攬勝閣使賓客中的女眷,足不出戶,就可飽覽園中景色。
與坐春望月樓相對的有迎賓居、歲寒居,園主當年曾於此以文會友,陶冶性情。歲寒居正背退閑小築與雲煙鎖鑰月洞門,引游人從中入東園賞景,曲廊往南是鬧紅一舸。退思園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最富動感的“鬧紅一舸”,這一石舸突兀池中,由湖石所托,有頭無尾,半浸碧波之中,風吹不動,浪打不搖,可人站在船頭,卻有小舟蕩湖之感,潺潺水聲不絕於耳。舷側水面,行雲倒影浮動,恍若舟已啟航,別有情趣。石舸之四周,原植有荷花及菰蒲,夏秋季節,清風徐徐,綠雲搖搖。只可惜現為春季,荷是無法賞了。荷池中游魚卻多,它們似通人性,稍稍擊掌。便成群結隊而去,妙趣無比。
退思草堂古樸素雅,穩重氣派,點明了園之主題。堂之北點綴建築小品,堂之南的露台面臨荷池,站立露台可環顧全園。沿曲徑南行,至菰雨生涼軒。據說此軒還有一絕,軒底原有三條水道,荷池碧水循環其間,故軒內陰濕涼爽,每逢盛夏酷暑,於此剖瓜賞荷,熱渴盡消。自菰雨生涼軒穿過假山洞,沿石級盤旋而上,便來到堪稱江南園林一絕的天橋,視眼豁然開朗。天橋,上為橋,下為廊,模似阿房宮復道。橫空出世,飛越山巔,連接菰雨生涼軒,與辛台為一體。天橋前後貫通,八面來風,炎熱酷暑時,到這裡消暑納涼,神清氣爽。但令人遺憾的是,不知什麼原因,這裡的水呈紅色,問及服務員都稱不知原委。可我知道,這一定是有污染源的,我又一次為同裡的水擔憂了。水不能保護,同裡的美景還能維持多久呢?
我們就這樣走著看著,不能想像,在這樣一個不大的小地方居然有這樣富有的莊戶,如此奢華的園林。我們後來還看了崇本堂,據說紅樓夢、西廂記等許多影視劇都是在這裡拍攝的。此地雕刻藝術精湛,在江南也屬罕見。這裡一園、二堂,房舍無論大小,都給人安適的感覺,而且有著較高的藝術鑒賞價值。我實在是愛江南的水鄉。無論是珍珠塔還是退思園,園內必有清池泛波,水光蕩漾。這磚木石構的建築就因了水而靈動,因了水而流暢。同裡古鎮園林密布,外有河道,內蘊碧池,裡裡外外皆是水,沉澱千年,難怪那樣充滿靈氣,成為文化底蘊厚實,名人志士輩出的江南名鎮了。小小的同裡古鎮,承載了太多的人文內容。
我們游到最後,忽然發現時間過的太快,將近4點了,要想到羅星州就得快點了,我們於是坐了一個三輪車,他以最快的速度把我們拉到碼頭,趕上了4點15分最後一斑船。因為是通票,所以乘船是免費的。同裡湖很大,電動船開得很快,劃開碧波,向湖中的小島-----羅星洲駛去。這班船上除了我們還有一對年輕的夫妻,大約10分鐘遠遠的看到了那個被湖水包圍著的小島。遠遠看到寺廟的黃色圍牆和飛檐蹺角的屋頂。上岸以後才發現島很小,只有一個觀音寺。寺裡香火不旺,大概是因為要坐船才能上島。見到不多的幾個僧人。島上風很大,風吹過的時候,聽到飛檐下寂寞的風鈴聲。讓人覺得島的與世隔絕的荒涼。廟宇之外就是一個偌大的花園。春天的小島其實很美,不大的島上還有一個內湖,湖邊有一個不小的樓閣,不知是做什麼的,遠遠還看到一個依水而建的小亭子。這裡只有我們,讓人有種冷清的感覺。花開得很艷,花海中翩飛的蝴蝶也顯得孤獨,柳絲卻柔嫩的像煙一樣飄起,讓人感到恍惚飄渺。我們在島上轉著,一邊還留心著最後的班船,這裡的工作人員人幾乎都不住島,也和我們乘同一班船回去,5點10分,船來了。回到了同裡,還是那個三輪,等在碼頭,把我們帶回鎮子。買了“萬三蹄”,准備帶回家去。雖然沉卻還是決定背著。一日游同裡的人都走了,天漸漸黑下來。我們在小鎮上漫無目的的走著,鎮上的商店都打樣了,該是月上柳梢頭的時候了。我們決定換家吃飯的地方,上午乘船的時候,搖船的大嫂給我們介紹了李家小店,說是不錯。我們於是走過吉利橋,找到了這家。大概以為不會有人來了,他們也收拾了街面的桌子,看我們來了,連忙又擺上。這裡在呂家客棧的西邊的一條小河邊,似乎不是同裡的主道,但游船是經過這裡的。我們於是坐在水邊,李家父子,老的待客,小的打點飯食。老李端上香噴噴的新茶,還給我們拿來了介紹小李的報紙。沒想到小李還是這裡的名人,有許多仿古的詩詞見報,我們看了幾首,還像模像樣的,只是沒有背下幾句。他曾經在四川等地當導游,向許多人介紹自己的家鄉同裡,應該說對同裡旅游業的發展還是有一定貢獻的。端上了小李拿手的粉蒸肉,還有新藕和螺螄,我們就慢慢吃起來。小李沒了事,和我們瞎聊,多年的打拼,看出小李有些厭倦了,對旅游業的前景也不大看好,每天晚上沒有客人以後就會上網吧打游戲,可惜了他這點文采。和小李聊著,不知什麼時候,月亮真的升起來了。同裡的晚上燈光稀少,只有幾盞街燈照明,月亮就顯得很大很亮,月光灑在水面,被水波擊碎,閃閃爍爍,就像躲閃著你的目光。“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星星還是那個星星”,彎彎的小船和彎彎的小橋也沒有變,可人變了,追求生活的美好無可非議,但是絕不能犧牲環境為代價。周莊已經成了商業化小鎮,水中的船像熬粥一樣擠在一起,到處是熙熙攘攘的游客,水鄉美在意境,沒有了意境小鎮的美也就蕩然無存了。同裡的美正是因為它的靜。尤其是清晨,在淡淡的晨霧中,一切顯得樸實無華。上學的孩子和賣菜的車預示著同裡人一天的生活開始了。去同裡吧,千萬別在人多的時候去,希望同裡的還能世代傳唱那古老的歌謠,當然是美麗的歌謠。

(退思園的船舫)

(船到羅星洲)

(退思園中的水是紅的)

(同裡安靜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