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裡的彎月(二)從船上下來,就走在了同裡古老的街巷裡。走在青石板的路面上,耳邊飄來獨特的當地方言,映入眼簾的是滿堂赭漆的排門屋,粉牆、黛瓦、黑漆木門,讓你感覺就如行走在幽遠古樸的歷史畫卷裡。偶爾飄來油炸臭豆腐的味道,更具有了江南水鄉的特色。在這裡,有許多所謂景點,讓我最感震撼的還是明萬歷年間南京監察御史陳王道故居。當地人將它稱作“陳家牌樓”,旅游圖上卻標注為“珍珠塔”。說實在的,來這裡之前,我並不看好這個景點,網上很少有人提及,我還以為不過是個什麼塔。看到以後,才知原委。珍珠塔其實源於一個故事。南方老人,尤其是喜歡聽戲的人都熟悉“珍珠塔”的故事,而同裡則是中國流傳久遠的《珍珠塔》故事的發源地。《珍珠塔》寫的是方卿和陳翠娥的愛情故事。落難書生方卿窮困潦倒,千裡迢迢到姑母家求貸,不料遭到姑母百般奚落和凌辱,丫頭彩屏和小姐翠娥對方卿深表同情,她們雪中送炭,真心幫助方卿。翠娥還私贈傳家之寶珍珠塔,將愛情獻給患難的表兄,後方卿高中,偽裝不第,給姑母道情勸世,劇情曲折,感人。陳翠娥不棄貧賤,忠於愛情,贈塔許願,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感人故事在江南幾乎婦孺皆知。相傳,方卿在同裡見姑,翠娥在同裡贈塔,陳王道嫁女的史實也確有其事。“珍珠塔”的劇種更是五花八門,據說最早為彈詞,後來又改編成錫劇、越劇、評彈、紹興劇等。對於我們這些北方人來說,對這個在江南一帶幾乎家喻戶曉的故事並不熟悉,卻對“清朝侍御”府第的“欽定”豪氣倍感震驚,這裡規模之大,景致之美是我不曾預料的。據介紹,隨著歷史的滄桑變遷,原有的珍珠塔歷史遺跡已瀕臨湮滅,同裡的陳御史府第已是一片破牆殘垣。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景點是在原有基礎上重修的,修復後的珍珠塔景點,占地27畝,由陳御史府、後花園、陳家牌樓、古祠堂、古戲台等古典建築群組成,給人印像十分深刻。
我們首先進入了御史府的大門廳,古稱作儀門,大門前有石雕平升三級的圖案,據介紹門框兩側在古建築上叫門當戶對,我們常說的門當戶對就源於這裡。這代表一種地位身份相當,上面擱匾的圓柱體叫閥閱,只有官宦人家才能裝飾,我們常說的門閥觀念就起源於此。門邊的抱鼓石,是元末明初的原物,上刻有夔龍和鯉魚跳龍門的浮雕圖案,刀工洗練精良,是讀書人追求好運一種吉利想法。走進了儀門,就來到茶廳前,天井對面的照壁牆,正中是磚雕的唐代牡丹圖案,融有通過絲綢之路帶來的中亞波斯風格,四角雕的的蝙蝠和門廳屋尖的蝙蝠、雙桃,又有“福壽雙全”的吉祥涵意。看了這些,使你對中國古代的封建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茶廳,又稱之為轎廳,是客人下轎之處,經過這裡,我們來到了陳府的大廳“宏略堂”,這是主人平時接待達官貴人,或婚喪重大慶典的地方,宏略堂取義於“宏圖偉略”之意,表明了主人的遠大抱負。這個磚雕門樓無論在構造和磚雕技藝上都堪稱一絕,這是當代蘇州最出色的香山名匠朱慶洪先生精心建造的作品。蘇州磚雕門樓是蘇州古宅和園林建築工藝中的代表,據說這裡毫不遜色於網師園的磚雕門樓。抬頭看時上面的磚雕鬥拱、掛落,刀法的確精湛細膩、剛健、線條流暢,虛實相間、層次分明,造型生動,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 梁上的彩繪沿襲蘇州彩繪工藝,再現明代建築的特色,極具藝術風彩。 據介紹檐口額枋上所雕福祿壽三星和琴棋書畫以及和合、福壽的吉祥圖案,都是明末清初的原創作品呢。
除了前面看到的磚雕,木雕也是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主人立意和情趣在建築藝術上的表現。在整個陳御史府及後花園內,長窗、短窗、梁柱、掛落、飛罩都采用了不同的浮雕和鏤雕、工藝圖案,單是古典人物、傳說故事、山川風光、花鳥蟲物以及各種吉祥圖案,就近千幅之多,都是出自吳中能工巧匠之手,無不透著一種吳文化的精致與靈巧,其數量與精美,據說不亞於以雕刻著稱的蘇州東山雕花大樓(那個大樓我們後來去看了,也許是年代不同,顯得粗糙,有點暴發戶的感覺)。我雖不懂建築藝術,也覺工藝實在精巧 ,堪稱是一流的藝術作品。再往裡走就是蘭雲堂,這是陳府的內宅區,是主人家眷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不是家中親屬是進不了此門的。這裡有一真人大小的雕塑群,就是貧困潦倒的書生,前來投奔姑母家,姑母覺得有失方家體面,將其羞辱的情景,據說珍珠塔故事中“見姑”一幕,就發生在這蘭雲堂內。蘭雲堂內保持的都是明代官宦人家內堂的陳設、家俱都是典型的明式家俱,是以選材精良,線條簡潔明快優美為特色的。跨過屏門,再通過一道石庫門,我們就進入了堂樓,現在我們到底走過幾進房、幾道門,已經數不出來了。正是“侯門深似海”啊。
堂樓是主人家屬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一般親戚也不能擅入,堂樓下,中間是主人夫婦的起居之室,也是日常活動之地,上面所掛“祉猷駢茂”的匾額解釋為福氣和事業雙興盛,寓意主人事業興旺,福運日盛。長窗木雕圖案為園林、山水,又與大廳、房廳有所不同。
我們登上十八級樓梯進入小姐的繡閣,在評彈中,小姐就是從這裡下樓去見方卿,評彈在描述這一過程的時候,說了十八天(回),才讓陳彩娥小姐走完這十八級樓梯,可惜我們從未聽過,估計評彈老聽客一定是對此十分熟悉的。
“聞香讀書樓”是主人的讀書之處,據說“聞香”二字有著佛教禪理在裡面。佛理說,生命的根本就如花香四處飄溢,它無處不在,自然而永恆,人應脫卻知見與人為觀念的束縛,去體會自然的本真,領悟生命之真締。所以讀書猶如聞香,養生修性,領悟人生,這就是聞香的寓意所在了。這裡處處透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細品才能覺悟。注意看時,書樓的長窗、短窗,都是冰紋加梅花圖案,寓意著十年寒窗。看到這裡,真讓人由衷的發出贊嘆,連小小的窗戶也設計的如此有內涵,真羨慕古人對生活的領悟和享受。可惜現代人生活節奏太快,什麼都來不及體味,就像一匹拉著重車的馬,沒有精力看風景,等拉到終點,卻無法把生活再倒回去細細品味了。
與樓一牆之隔的院落,便是玉蘭堂,俗稱花廳,全部用柏木造成梁柱,十分珍貴,又稱柏木廳。兩院之間隔牆卻是內外之別,院門輕易不開,因為花廳是主人接待親朋好友的場所,猶如現在的會客室。玉蘭堂前後栽有白玉蘭、二喬玉蘭等樹木花草,客來可以在此談笑賞花,也可以從這裡通過“挹秀”月洞門進入後花園游覽賞景。
陳府的後花園更是一個別具匠心的精美的園林,我們在這裡看到了許多造園者的巧妙構思。 你如果仔細品味,這園中一草一木都蘊含著詩情,一磚一瓦都閃爍著畫意。這裡的小樓叫茹古齋,建築相當別致,上下四周均有回廊,可以憑欄遠眺。據介紹清雍正初年間,前朝舊臣多遭牽連,陳王道五世孫陳沂震雖告老還鄉,但還是遭到抄家之災,陳沂震就自殺於園內的茹古齋。所以說伴君如伴虎,官做大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呢。從茹古齋向南經過洞門進入碧筠山房,因院中有小山坡,遍植翠竹。修竹與太湖石相互掩映,綠影搖曳,涵藏翠色一片,置身其內,倍覺清幽,故額題名為“藏翠塢”。 茹古齋前有碧水一灣,從鎖瀾橋下流進,可以想見,月夜之時,水中倒映一輪明月,如水一般的月色瀉滿庭院,如詩如畫,令人細細品讀,故該洞門反面則題名為“讀月”。可惜這裡晚上不開門,否則月夜一游,身心一定能溶入這寧靜的意境。
花園中的長廊曲折有致,如彩帶連結園中的各景點,夏季可遮陽,雨季可避雨,在園中游無論天氣如何,都可以不濕衣襪不曬烈日,這是江南園林的共同特點,真是美且實用。長廊上嵌有江南鏤空花窗、洞窗、漏窗。圖案各不相同,你如有時間,可以通過不同的窗向外看。就像一個個取景框,對廊外自然景觀進行“剪裁”,可以說每一扇窗都是一幅畫,造園者的構思可謂巧妙之極。我想,我們的生活不也是這樣嗎,不同的取景框對同一風景有不同的構圖,而我們自己對待同樣的生活也會有不同的詮釋,其實一切都在自己的感覺中。
從這裡向北,可見清波池中流動,白雲在水中悠閑,依欄俯觀,一派詩情畫意盡在眼前。這裡的魚實在太多太大,我們買了魚食來喂,半尺多長的金魚,蜂擁而至,紅的、白的、花的,說有上百條絕不誇張,這些魚為了爭搶食物,有些魚被擠到其它魚的身上而被抬出水面,其情景我還是第一次見到,讓人欣喜不已。 向西就進入“清遠堂”,這是園中的中心建築,臨水對山,背靠竹塢,四面皆窗,有回廊可通,故又稱四面廳。是主人園中宴請賓客之處。前面有月台臨水,是夏秋之季賞月的好地方,到這裡,你一定會感嘆:真是會享受呀。正值春天,園內春意盎然,花紅柳綠,碧水藍天。幾只喜鵲跳到花前,更給園中美景增添了生氣。憑欄觀賞,假山、湖水、畫舫、水榭、亭閣,可以說園中美景盡入眼底。最有意境的應該是那個仿照真船建造的一條裝飾華麗、構造舒適的畫舫,它停在碧波之間,猶如浮在翡翠之上,故取名為“浮翠”。當你坐在畫舫內把酒品茶,與友人談詩論畫,猶如敫游在山水之間,豈不悠哉游哉。畫舫在許多蘇州園林都看到過,可見江南人愛水、愛船,是水和船造就了江南美景。這裡還有一座古戲台,供逢年過節時或祭祖酬神時唱戲聽曲,自娛自樂。 古戲台造型古樸,完全是按照古典格式建造。出了園門,還可見一個小船塢,江南水多,客人親戚多乘船來,船泊在船塢內,客人上岸從邊門進府,船夫在此休息,船塢就相當於現在的停車場。只有達官富貴人家有實力建造船塢,船塢(不知為什麼看到的介紹都是叫船舫)是江南水鄉的特色,如今已是很難見到,在這裡我們倒是看到了農耕時代的水上文化。陳家祠堂是宗族祭祀祖宗的地方。據說這是清末保留下的建築,後修復的。
最後我們看到的是牌樓,同裡人都稱陳家牌樓,是同裡一處標志性的建築,牌樓原建立於1580年,也就是明代萬歷年捌年,陳王道死後,萬歷皇帝為了表彰陳王道任南京監察御史期間為官清正,政績卓著,特下旨立了這一座牌樓,以示旌表。到清康熙五十八年,陳王道五世孫陳沂震又對牌樓進行了一次重修。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牌樓被拆毀,蕩然無存。現在看到的根據遺留的資料文獻和照片按原貌重建的。後照壁牆上有“聖旨”二字,那就是說明那牌樓是萬歷帝頒詔所立。
也許是因為這個景點是後建的,所以名氣不大,並不包在一園兩堂三橋的景點中,但後來看了一園兩堂,感覺實屬一般。其實那些景點也有許多是後世之作,不足為奇。但這裡的廳堂樓閣、自然山林、水池船塢和田園風光有機的融為一體,景致秀麗,氣勢宏大,一反江南園林小巧拘謹的特點,既體現了江南水鄉園林式建築群落高雅的審美情趣,又有皇家園林恢宏氣勢,再現了陳御史府第昔日的繁華精美。實在是難得的好去處。加之人少,更讓人從容安詳,有了那份慢慢品味的情趣。才有了對他的欣賞和贊譽吧。
從這個景點出來,我們就回到呂家客棧,吃“太湖三白”,清蒸白魚、鹽水白蝦、銀魚水蛋,還要了一個青菜,也要了同裡自作的小點心,什麼襪底穌、麻餅都要來品嘗品嘗。共計100元,活魚活蝦味道自然鮮美,街口有一個賣油炸臭豆腐的阿婆,我本來吃不慣那個味道,不知為什麼,買了嘗嘗居然感到挺香。此時真是莫大的享受,尤其是坐在水邊,面對三橋,橋下小船上,站立著7、8只魚鷹。那是用來表演的,你如果給錢,它就會下水啄魚,現在他們沒有任務,站在船邦上,等待豐盛的午餐了。有船從橋下駛過,此時我又想起了那只歌“遙遠的夜空,有一個彎彎的月亮,彎彎的月亮下面,是那彎彎的小橋,小橋的旁邊有一條彎彎的小船,彎彎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嬌。”美,美,美。我只能用這個字來形容我現在的感覺了。

(珍珠塔景點)

(船舫)

(停船的船塢)

(魚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