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婺源:思溪,詩情畫意

作者: jerryce_sky

導讀思溪, 名字就已是清雅脫俗, 誘人無限幻想. 再一看, 確是名副其實. 所以, 在旅程的最後, 我重游思溪, 慢慢地再打量一番. 未進村, 先被這樣的一道風景吸引: 腳下恬靜的小河, 對岸亮麗的油菜花, 再配上背景深沉的馬頭牆. 對比鮮明, 確是印像中古村莊的標准模樣. 河上是有一廊橋, 名為”通濟橋”, 是進村主要通道. 此橋有五百多年歷史, 當年建橋時還有一段小故事. 橋身平直, 河中 ...

思溪, 名字就已是清雅脫俗, 誘人無限幻想. 再一看, 確是名副其實. 所以, 在旅程的最後, 我重游思溪, 慢慢地再打量一番. 未進村, 先被這樣的一道風景吸引: 腳下恬靜的小河, 對岸亮麗的油菜花, 再配上背景深沉的馬頭牆. 對比鮮明, 確是印像中古村莊的標准模樣. 河上是有一廊橋, 名為”通濟橋”, 是進村主要通道. 此橋有五百多年歷史, 當年建橋時還有一段小故事. 橋身平直, 河中央有一橋墩, 支撐橋身. 橋墩狀似船只, 船頭有”如來佛柱”鎮壓. 橋上有靠椅, 除了當地的老人, 不少畫師, 學生停留寫生. 也因此, 村民特地辦了民宿, 專門招待到此寫生作畫的團體. 如果不是畫功淺薄, 我都想停下來吟詩作畫, 假充浪漫. 沿河流向上游走, 不遠處有座人字獨木橋, 方便村民. 到村東, 還有一座可通車的小橋. 小河, 小橋, 田野, 村莊, 燦爛的鮮黃倒影在小河裡, 塗在灰牆上, 如走在詩畫裡一般. 數天前來時, 梨花, 油菜花正值盛放, 配合雨後的濕潤, 更令古村精神煥發, 鶴發童顏. 村中房屋散亂, 大街小巷橫豎不一. 不過村子不算大, 多走幾趟, 也能通曉. 獨木橋不遠的“敬序堂”, 是婺源現存中, 少有保養好, 又有住戶的大宅. 大屋建於清雍正年間, 主體分布為庭院, 正廳和後堂. 庭院裡有花廳, 正廳裡藻堂. 曾有電視劇《聊齋》在這裡取景, 也直接令到敬序堂的人氣更旺, 是思溪游覽的必到之處. 有”百福”木雕的俞氏客棧在村內的深處. 我到達時已經沒有其它游人. 那”百福” 雕在大廳前的一排木格扇門的中腰位. 如今用玻璃蓋在表面, 以免受損. 據書上說, 門上其實只有96個福字, 還有3個在房梁上, 最後一個藏在地基上. 那麼, 就是誰也不能偷走了. 除了多福, 書上還說, 這裡還多壽. 在清代, 思溪幾村屬長壽裡. 而長壽裡這名字確是名副其實, 因為這裡曾出過43個百歲壽星. 清嘉慶年間, 官府立例, 什麼70歲拜九品官, 80歲拜八品, 90歲拜七品. 如此敬老, 就變成越糊塗, 官做得越大. 我在花頤軒旁留宿. 花頤軒只是一座舊平房, 不過裡面的家具就是古物. 拍電視劇《聊齋》時, 這些家具被借作道具. 所以, 屋主將花頤軒稱為”聊齋影視劇陳列廳”. 而這些家具上的木雕是頗精致和富有意義. 其一, 是八張紅木椅子的靠背上雕刻著八仙的圖案. 而其二, 桌案上的”望子成龍” 圖案就表達了古時人民的人生取向, 前幅是 ”村頭送別”, 後幅是”衣錦還鄉”. 夜晚, 我和屋主夫婦在小院裡乘涼. 天很黑, 但清朗, 容易找到閃亮的星星; 沒有電話響, 電視聲, 但有蟲鳴, 只是不舍明天離開! 照片: 婺源 (北線,東線)http://hk.pg.photos.yahoo.com/ph/jerryce_sky2005a/my_photos實用旅行資訊:請參考2005年發表的--信息篇: 江西婺源東北線



(si xi)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