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婺源:李坑,小橋流水

作者: jerryce_sky

導讀在當地眾古村中, 李坑算是走在旅游發展的先端. 修了一夫當關的巨型收費站, 購了電瓶車載游客進村, 建了干淨的公廁, 村前種上一大片油菜花, 重修舊宅, 重鋪村路, 加放指示牌… 再在村口樹起一道鮮明的品牌: “小橋流水人家”, 目標是將到婺源來的團隊一網打盡, 獲取最豐厚的經濟效益. 綜觀各地古村莊的求生求變中, 往往缺乏的規劃. 參觀的人往往嘆氣地說: “少了那種味道! ...

在當地眾古村中, 李坑算是走在旅游發展的先端. 修了一夫當關的巨型收費站, 購了電瓶車載游客進村, 建了干淨的公廁, 村前種上一大片油菜花, 重修舊宅, 重鋪村路, 加放指示牌… 再在村口樹起一道鮮明的品牌: “小橋流水人家”, 目標是將到婺源來的團隊一網打盡, 獲取最豐厚的經濟效益. 綜觀各地古村莊的求生求變中, 往往缺乏的規劃. 參觀的人往往嘆氣地說: “少了那種味道!” 在蛻變的過程中, 李坑可算是找到了一個相對的平衡點. 不至於如某些村莊, 村干部盅飽私囊, 收了門票錢, 就只顧自己吃喝玩樂. 村莊的保養, 村民生活的改善, 都一於懶理. 相比江南那些具規模的古鎮古村莊, 李坑是較為小巧的小橋流水. 小橋的特色是多, 且偏向實際用途方面. 例如, 臨河的人家在河上鋪一塊混凝土板, 以便出入方便. 小河的流水還是很清, 洗菜洗米就是一個證明. 在村中游覽很容易. 沿著河流進入, 攀上小山丘, 下來再彙入小河, 便順利繞村一周, 把所有的景點都看到. 村中具代表性的舊宅有大夫第, 武狀元府第和銅綠第. 大夫第是村中雕刻最精致的大屋, 但在書上少有著墨, 甚至沒有任何文字提及. 為什麼沒有提及這個大戶人家的歷史呢? 我想, 或與清末的買官賣官有關. 那時官場腐敗, 很多官職都是用錢買的, 這也是為何在大大小小的村莊裡, 多數都有大夫第. 不過, 這高大的府第, 掛上兩串紅燈籠, 在西斜的日照下, 倒影在小河裡, 剛剛符合人們印像裡的古村模樣. 南宋武狀元李知誠的寒舍在村尾. 雖然是狀元, 但府第沒有飛檐高牆, 反而更接近如普通百姓人家的格式. 看來狀元該是出身布衣, 從官後也沒有同流合污. 又或是李並沒有受函, 因為書上說: 在<徽州府志>中, 並沒有武狀元李知誠記載. 李宅的房間不大, 但就令到院子看起來很寬松, 正適合鍛煉武功. 院子內有一方塘, 塘邊有一樹紫薇, 端坐書房, 便能享受窗前這一清雅. 看來房間的設計也有用心. 由院子的側門出去, 就是小河. 小河的對岸是叢林茂盛的山丘. 過小橋, 左面有土地, 有村民在盛取岩石滲出的山水. 由右邊的小路走不遠, 便到山丘的平台. 平台上有幾位影友, 正等待著雲裡陽光投射到堅實的灰牆上. 在這裡可以眺望整個嵌在小山谷裡的村莊. 四面的山脊正好是一道屏障, 為李坑遮風擋雨. 由平台的另一端下山, 經過婚宴展覽室, 和村內的平地, 想是看社戲的地方. 然後, 就是銅綠第, 另一個大戶人家的府第. 起名銅綠第, 原因是跟其主人所做的生意有關. 樓主的化工生意是販賣用作藥材和顏料的銅鏽. 李坑人是唐太祖李世民的後代. 相傳唐代末年, 唐太子避難定居婺源, 李坑就是李氏的一個分枝. 李坑曾出過千多名商家仕官, 但在書上只是幾行字, 還不及坊間人物 “李氏三師”. 爺爺是游手好閑之輩, 偶拜得過路”名師”, 學會求雨驅邪之法. 然後傳給兒子, 再傳給孫子. 說白辣了就是巫師, 有如今日的”祈福黨”, 騙財罷了. 李坑不大, 不及江南古鎮的繁華. 但仿佛, 它更接近我小時的家鄉小村, 留宿一晚也好. 照片: 婺源 (北線,東線)http://hk.pg.photos.yahoo.com/ph/jerryce_sky2005a/my_photos實用旅行資訊:請參考2005年發表的--信息篇: 江西婺源東北線



(li keng)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