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去過日本之前,我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因為國仇家恨的原因,對日本有種既定俗成的印像。但是,當我從日本歸來,真切地感受過之後,我卻喜歡上了這個曾經被我鄙視和厭惡的國家。撇開歷史和政治不談,這個國家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理由,這個民族有很多值得欽佩的地方。 細節之處見功力日本是一個極其注重細節完美的民族,這種細致,已經被他們發揮到了極至。 來到日本的第一天,和朋友一起逛百貨商店,在那裡逗留的數小時,已經深切地體會到這種民族個性已滲透在了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日式服務,向來以細膩周到著稱,這種賓至如歸的服務體系,正是這個民族一切注重細節的絕好體現,你想得到的,他們早已做的精益求精,你沒有想到的,他們也已經為你考慮周全。洗手間的坐便器設有男女不同的按扭,水溫高低、水流大小、時間長短通通用圖案表示,讓人看到之後不禁莞爾,裡面還設有寶寶專用椅,帶孩子的父母絕對不用擔心手忙腳亂;女朋友在超市買女生用品,結帳時店員特意用紙袋另外包起來不讓你覺得尷尬、別人看後不雅;買玻璃瓶裝的食品會用塑料膜包起來防震;糕點蛋糕包裝精美地像藝術品,讓人舍不得對之下手……這些細枝末節處的精致、人性化的關照,如沐春風。 日本寸土寸金,考慮到住宿成本,很多大城市的經濟型賓館的房間都相當小,日本人卻在這極其有限的空間裡把一切打點的妥妥帖帖,照顧到客人的一切必須。對於土地資源同樣捉襟見肘的上海,是不是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聯想到汪中求的《細節決定成敗》一書,書中言:“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在中國,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決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制度,缺少的是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 去過日本之後,發現這個國家正是此書最好的注解。 就是愛生活一直很喜歡看《瑞麗家居》,喜歡裡面那些雖然狹小、卻異常整潔雅致的居室,那些經過巧手改造後麻雀變鳳凰的漂亮擺設,對日本人“螺絲殼裡做道場”的精神,以及將DIY進行到底的生活信條肅然起敬。 來到日本,發現這原來就是一個努力讓生活拗造型的國家,生活中的一切,事無巨細都要努力追求美。街頭隨處可見造型別致的路燈,時尚潮流的櫥窗,布置得簡約精致又充滿奇思妙想的風情小店,平常人家用幾個小缽、幾支試管、幾朵不知名的野花布置的清爽悠然的窗台,日本人總是身體力行地把慵常的生活努力變得美好。 這裡的家居用品店之多,品種之豐富,生意之好更是出乎我的意料。很多諸如Muji、Studio Clip一般響亮的名字,皆是囊獲服裝、家具、生活雜貨的多元品牌。店堂設計的溫馨異常,漂亮的餐具、園藝工具,以及很多不知道是用來干什麼的廚房用品,讓人愛不釋手。都說現在的女孩子討厭下廚,可這裡的一切,卻會讓人自然而然地對廚房心生好感,對家居生活充滿向往。 日本人的生活壓力之大舉世聞名,事實上,他們也比其他人更懂得Enjoy the life,我由衷地贊賞他們那種竭盡所能享受生活的勁頭,那種對生活發自心底的熱忱。 四月,正是櫻花開得最絢爛的時節,滿城飛起的粉色煙霞,彌漫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但凡櫻花繁茂的地方,就會看到很多日本人或拖家帶口、或呼朋引伴地圍坐在櫻花樹下,賞櫻、聊天、喝酒、BBQ、卡拉OK……遇到熱情的、喜歡交朋友的年輕人,還會邀請你加入他們的團體共飲美酒,若是興致所致,甚至會拉上你一起載歌載舞。此情此景,低酒精的清酒都能喝得人微熏。 四月的和風徐徐地吹送,飛舞的花瓣簇擁著賞櫻的人群,所有人的臉上都帶著像夢一樣的神情,這種盡情享受生活時愜意放松的笑容,甚至比滿城飛舞的繁櫻更令人心動。 在日本遇見了我的好朋友Cindy姐姐,她即將結束日本的生活和先生回德國,她家Jurgen的下一個項目需要在德國工作10個月,然後再移師北京。問起她未來的打算,會否在國內繼續工作,這個曾經AMD的高級行政專員,現在居然非常非常享受家居生活,准備一輩子做House woman了:“我覺得現在這樣很悠閑很好啊,以後都不准備工作啦!” 哈,從女強人變成小主婦,日本式的生活還真是功不可沒! 出眾的工業設計小時候,小姑姑去日本交流訪問,給我帶來那些好玩又好用的小玩意:可以掛在脖子上做項鏈的小口琴,做成水果形狀能發出香味的橡皮,可以扭動彎折的鉛筆……這些在今天的孩子看來早已是稀松平常的東西,在20多年前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絕對是稀罕到家的寶貝,招來小朋友們不少羨慕又嫉妒的眼光。這些記憶,便是我童年時代對日本的想像——一個所有的東西做得非常漂亮的國家。 幾年前,朋友送我一把Tajima美工刀,說這個小家伙來頭不小,得過日本工業設計比賽的大獎,讓我好好珍藏。我見此刀長得粗獷霸氣巨酷無比,以為也就是個玩玩概念、花裡胡哨的勞什子,不過是空有其表罷了。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才發覺人家不但秀外而且惠中,絕對是內外兼修的偶像實力派。優質工程塑料和不鏽鋼的材質堅固耐用,流線的造型符合人體工程學,手柄上的花紋除了有裝飾的效果外,還減少了阻力讓手感更舒適,所以盡管體重超標,但絲毫感覺不到重量,使用起來無比順手,讓我不得不嘆服日本工業設計的確有過人之處。 我相當喜歡日本的現代高樓,出眾的的設計感,豐富的層次感,緊湊的結構感,線條簡潔流暢,造型干脆利落,空間利用非常合理,帶著後工業的科技美;我也相當喜歡日本大街上跑的那些小車子,造型很可愛,款式很迷你,顏色很靚麗,售價很便宜,而且還環保節能。至於豐田汽車科技館裡那些超酷超炫的概念車,則是玩家們的最愛,看到那些車子很張揚很未來的摸樣,就聯想到了James Bond了。 許是日本人力爭把一切都做到完美的個性,又許是日本人對生活中美的熱愛,日本的工業設計一直都做的相當出色,大到樓宇汽車,小至眼鏡手表,無一不美;再加上日本工業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日系產品,便以漂亮的外型和過硬的質量蠶食了整個世界。 高素質的國民很多時候,我們對日本民眾的印像糟糕,主要緣自他們“屢教不改”的政府。事實上,日本人謙恭有禮,非常和善。 當我端著相機在街頭按動快門,常常有行色匆匆的行人很自覺的停下來為我讓路,我示意他們通行不用管我,但他們依然會堅持等我拍完收起鏡頭,才對我微笑著走過繼續趕路。所以,在日本拍照是件挺“麻煩”的事,我只能用長焦偷偷地拍,生怕打擾到他們。 和朋友逛完商場回家,等不到計程車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正發愁呢,恰巧駛來一輛公交車,我們幾個就拉著小翻譯Cubo上去問路。開車的大叔拿著地圖嗚哩嘛哩說了一大堆,我們也聽不懂,就看著Cubo不時地“哈伊,哈伊!”頻頻做點頭狀。好不容易等大叔交代完,Cubo剛想轉達大叔的話,就看見那輛已經開出5米遠的公交車又停了下來,大叔拿著喇叭喊我們過去。原來,大叔剛才忘記交代了一些事情,特意折回來補充說明,我們就這麼霸占在車外,聆聽大叔“諄諄教誨”。當時已是深夜10:30,車裡的乘客大都是商場剛剛收工趕著回家的員工,被我們如此折騰卻沒有半句怨言。待到一行人送別大叔,問Cubo他說了些啥,Cubo說:“大叔說這裡沒有直接去我們賓館的公交車,還說這裡離賓館很近,你們那麼年輕坐什麼Taxi,走路回去啦!”哈哈,好可愛的大叔啊! 在日本消費,店員會像司機大叔那樣客氣之至地把所有要交代的交代完畢,方才肯放心地放你走,唯一的遺憾就是,他們英文實在太太太蹩腳了,和他們溝通會抓狂。盡管如此,他們謙和的微笑和認真傾聽努力領會的神態還是讓人對他們沒辦法有脾氣。 小翻譯Cubo是導游的兒子,中日混血,在日本出生,念了幾年小學之後又轉去香港,然後再回日本上中學,會流利地說日語、普通話和廣東話,年紀小小閱歷已經很豐富。問起他香港和日本哪裡讀書比較累一點,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香港!”他說日本這裡更注重藝術和創造性的培養。這時,我頭頂上突然亮起了一個燈泡,難怪那個《超級變變變》的節目如此受日本人的歡迎!人若是不懂得藝術沒有情趣,再有錢也不過是俗物,日本人能把繁忙的生活過得活色生香,和注重藝術的教育不無關系。 當然,Cubo也補充說明:“我在香港念書時英文一直跟不上,日本的英文教得真是很差,所以我基礎非常爛。” 也許,日本人的英文教育就和他們死不悔改的政府一樣冥頑不靈吧? 旅途中真正的收獲不是找到新的風景,而是用新的視角去看待世界。 從日本回來,我迷上了wabi-sabi——清冷的,寂寞的,帶著枯淡的美麗;迷上了奈良美智和妹島和世的設計——中性、簡約、模糊的風格;迷上了建築和家居——學會了讓自己在忙亂的城市裡,悠閑地過淺調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