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廣州之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是為紀念1927年12月11日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犧牲的烈士而修建起來的。
陵園坐落於中山二路東較場的北面,占地18萬平方米,由陵和園兩大部分組成,是一個自然式和規則式結合的園林,其中西面陵墓部分是幾何規則式,東面園林部分則是自然式風格。陵園的主體主要有正門、廣場、陵墓大道、廣州起義紀念碑和圓形的陵墓等,構成陵墓部分。東面園林部分辟有人工湖,建有中朝、中蘇人民血誼亭,血祭軒轅亭鐫刻有董必武、朱德、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筆題詠。陵園西南部還建有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
陵園正門朝著中山三路的英雄廣場和廣東省體育場。大門牆上鐫刻著周恩來同志為該園題寫的園名“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園內連著正門的是一條寬30米、長167米的花崗石大道,大道兩旁是蒼松翠柏,綠蔭如蓋。
大道的北端是一座高達45米的廣州起義烈士紀念碑。該碑是1987年廣州起義60周年時興建的,面積達2500平方米。紀念碑造型十分獨特:三塊巨石中,一只有力的巨手緊握鋼槍、高舉著直指雲天;鋼槍上系著起義的識別帶——紅領巾;雕像底部基座寬闊,堅如磐石;槍尖如刺,崇高向上,表現了當年革命先烈舉槍吶喊,誓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用武裝鬥爭奪取政權的決心;紀念碑正面刻著鄧小平手書的漆金碑名;三塊巨石上刻有4幅反映廣州起義戰鬥場面的浮雕。
紀念碑東面是圓形拱形的烈士陵墓。墓塚直徑43米,高6.2米,封土上鋪青草。這種鐵線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像征著烈士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革命精神。墓塚四周是一圈圍牆,為花崗石砌成。牆體中鑲嵌著40多根白雲石欄杆,每根欄杆均鎮坐著一只仰天歡笑的石獅子。墓塚正面一塊特大的青石板上鐫刻著朱德題書的“廣州公社烈士之墓”八個大字,是陵墓的主碑。1987年二在墓塚東面的牆上鐫刻上《廣州起義碑記》。
陵園東面,坐落著一個八角湖心亭,亭上懸掛著董必武題書的“血祭軒轅”牌匾。這是為紀念廣州起義後被俘就義,在刑場上舉行婚禮的陳鐵軍、周文雍兩位烈士而修建的紀念亭。
湖心亭的東面還有兩座規模較大的紀念亭:一座是為紀念在廣州起義中為中國人民獻出生命的150名朝鮮戰友而修建的中朝血誼亭;另一座是為當年參與廣州起義被殺害的蘇聯駐德副領事及館員而修建的中蘇血誼亭。
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西南側的崗地上,還聳立著一座葉劍英元帥紀念碑。碑高4.6米,碑體由整塊巨大的青灰色花崗石雕鑿而成,上面刻著身穿元帥服的葉帥半身雕像,像下刻有“葉劍英”三個鎦金大字。像碑前安放著一塊大理石臥碑,碑上刻著中共中央委員會撰寫的碑文。臥碑下面,安放著葉劍英同志的骨灰。葉劍英元帥紀念碑坐落在一片蒼松翠柏之中,周圍的花叢與紅棉將碑石襯托得莊嚴肅穆。該碑於1987年10月落成,由廣州市設計院、廣州園林建築規劃設計院和廣州美術學院等單位聯合設計建造。
在陵園的西南部還有一座廣東省革命歷史博物館。該館建築面積約3500平方米,是一幢仿羅馬議會式的圓拱頂二層大樓,門額上懸掛葉劍英題寫的“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橫匾。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既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又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也是廣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園內松柏常青,風景宜人,旭日東升,陽光普照著整個陵園,好一派壯麗的景色!1963年和1986年陵園兩度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稱“紅陵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