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吳哥寺日出准確地說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日出,因為整個過程中並見不到太陽,而是在北邊的池塘旁看著天空漸漸地亮起來,黑暗中的吳哥寺在絢麗的朝霞映襯下慢慢揭開其神秘的面紗。雖然沒有太陽躍出地平線時的激動,但那由暗紅而紫紅而粉紅而金黃的漸變過程一樣讓人難忘。在後面登上吳哥寺中心後我想如果是在那裡居高臨下看日出可能會更好些,有機會的朋友不妨試一下。
吳哥寺是四方型的建築群,其實她看上去更像座城,寬闊的護城河把她圍在水中央。順著護城河上的石橋穿過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邊一座圖書館,參觀吳哥古跡會發現很多地方甚至到處都有圖書館,僅是吳哥寺裡就有四座放書的地方,這讓我很是驚訝,那裡放的都是些什麼書?除了書還有些什麼別的嗎?那些建築除了放書還有些別的作用嗎?如果不是有介紹說那些建築是圖書館,我一定會認為它們另有用途。
對稱是這座號稱世界最大寺廟的吳哥寺最大的特點,凡事皆成雙成對相對而立,給人以四平八穩的威嚴。吳哥寺的正門朝西,因此可以說她坐東面西,這在寺廟裡十分罕見,有人認為她既是寺廟同時又可能是座陵墓。她有三層,最高處離地有五十多米,第一層有非常宏大的浮雕,最常見的故事便是用神蛇攪海得長生不老藥。這個著名的故事還被塑在了吳哥王城四面城門的橋欄上。
有一點讓我想不通的是這樣宏大的寺廟上下樓梯的踏步非常窄,大部分樓梯都十分陡峭,要將腳打橫手腳並用才上得去。據說還有人因失足而亡過。
中文將吳哥寺常常叫作吳哥窟,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國內的著名的四大石窟,其實吳哥窟與石窟完全是兩碼事,她實實在在就是一座大寺廟,與石窟唯一相似之處便是都有眾多的塑像。
關於吳哥,現在西方總有種說法,說是19世紀有個法國人發現了吳哥遺跡,我認為這種說法實在是十分荒唐,充分反映出歐洲人的自以為是的滑稽邏輯。
有關吳哥的記載在柬埔寨以外最早見於我國元朝,當時有位名叫周達觀的中國人在出使吳哥王朝後寫下了《真腊土風記》一書,而正是這本書對吳哥精彩詳細的記述引起了後來法國人對吳哥文明的好奇,於是便有了個所謂的探險家“發現”了吳哥一說。
實際上,吳哥尤其是吳哥寺在當地人心中一直是神聖的宗教聖地,人們對它的膜拜數百年來從未停止過,而當地人對這些森林中的宮殿廢墟早就知道,只不過是這個法國人來後將有關吳哥的信息傳到了歐洲,這叫那門子的“發現”?充其量此人可稱為第一個親眼見到吳哥文明遺跡的歐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