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河洛語

作者: 歡樂陶陶

導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在羑裡城接待了一批來大陸尋根的台灣易學家,在簡短的歡迎儀式上,台灣企業家、易學家藍山雲先生發表了熱情講話。可能是講普通話不太習慣,藍先生說:“我還是用河洛語講吧。”於是又改用了河洛語。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河洛語。但是為什麼會稱為“河洛語”呢?我當時還真不明白。 近日,廈門電視台兩位記者來湯陰羑裡城拍旅游電視片。在我 ...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在羑裡城接待了一批來大陸尋根的台灣易學家,在簡短的歡迎儀式上,台灣企業家、易學家藍山雲先生發表了熱情講話。可能是講普通話不太習慣,藍先生說:“我還是用河洛語講吧。”於是又改用了河洛語。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河洛語。但是為什麼會稱為“河洛語”呢?我當時還真不明白。

近日,廈門電視台兩位記者來湯陰羑裡城拍旅游電視片。在我們的要求下,同來的陳先生用閩南語背誦了一首唐詩。陳先生同時也告訴我,閩南語也就是河洛語。這次我又接觸到了河洛語,並弄清了它的來龍去脈。

河洛語,正宗的其實應該是中原古語。它保留了唐代以前古漢語中的一些基本語音,是漢語方言中歷史最久的方言,以至於有很多學者認為閩南話就是古音的活化石。所謂“河洛”就是指黃河與洛河,也就是中華文化的發祥之地—中原地區。

那麼,河洛語為什麼出現在閩南以至台灣並保存至今呢?原來,從漢末到唐代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往南遷移,同時也把這一帶的語言即河洛古語帶到了東南沿海。明清時期一些大陸移民渡過海峽,又把這一語言帶到台灣。因為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系不太便利,而那裡很少受到外民族語言的衝擊,所以大量古漢語發音得以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唐詩宋詞用河洛語來念,就非常順暢,押韻押得非常好,但用普通話念,就有些問題。因為唐宋詩人詞人說的不是普通話,而是當時的古語。

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語言。北京是歷史上漢族與少數民族交流頻繁的地區,遼、金、元、明、清五代都曾於此建都,其語言也受到了其它民族語言的極大衝擊。因為胡漢雜居、通婚,音調、語法都發生了變化。清代以後,其語言與與唐代漢語相已經完全不同。於是,原先說河洛話的地方就不說河洛話了。而現在台灣的閩南人就自稱為“河洛人”,並稱自己的語言為“河洛語”。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先祖在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保留了古漢語中的古音,也就是中原標准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閩南話作為地球上60種主要語言之一,還被錄制在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中,到廣漠無垠的星河裡去尋覓知音了。


精選遊記: 安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