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對蘇州的推崇,相當的因素來源於園林之美。蘇州園林,無論是在千百年前,還是現在,都似乎是縈繞在人們心間的一個夢,梅蘭竹菊、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一切都如此夢幻而不真實。帶著對夢中家園的期待,我來到了蘇州,尋夢……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在選美中國特刊上對蘇州的評價是 “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之一。果然,大巴車剛駛入新區,干淨整潔的街道和嶄新的樓盤就出現在眼前。還有茵茵綠草襯托著明淨的湖水,岸邊綠地上,身著婚紗的新人正在拍照,好一幅美麗和諧的畫面。如果你以為這就是蘇州的魅力所在,那就錯了,更大的驚喜在後頭。車子漸漸進入舊城區,這裡才是城市的核心帶。舊區巷道狹窄、民居低矮,卻整潔有致,不顯破敗。為了與舊城風貌匹配,公交車站都特意設計成仿古亭式建築,此外,城區內基本不設天橋,以紅綠燈、斑馬線協調交通。所以,舊城街道上的車速不快,倒是滿足了我們這些外地客,細細地品味城區的風味。
旅程的第一站是滄浪亭。這座蘇州歷史最悠久的園林,不負古樸之名。幽幽河水流經門前,小橋引領我們來到門口。而園門緊閉,只有幾個本地人在橋上休憩。細問之下才知道,園林的開放時間是早上7點半至下午5點,我們錯過了時間。門是進不去了,只能遠遠觀望。隔著河水,參天古樹郁郁蔥蔥,白牆黑瓦的連廊曲曲折折掩映其中。連廊的盡頭是一座亭子,屋檐向上高高翹起,白牆之上大幅詩文。難倒是蘇舜欽留下的筆墨?我無從考證,卻被這古樸、幽靜之色深深感染。
網師園是所有園林中規模最小的,也是著名的夜游園林,門票相當昂貴。但仍有不少人趨之若鶩,足見其魅力。還未到晚上7點半的開園時間,門外已經聚集了大批中外游客。夜色漸濃,園門打開,一位身著古典服飾的少女帶領我們游園。節目開始,財神與福神為大家祈福,預祝大家萬事如意、財運亨通。隨著廳堂的轉換,我們欣賞了評彈、舞蹈、昆曲、古箏等文化節目,但唯有笛、簫演奏讓我印像深刻。燈光裝點著亭台樓閣在池水中留下美麗的倒影,曲橋上,楊柳低垂,陣陣微風吹過,眼前的美景伴隨著悠揚的笛聲,讓人渾然忘記了身在何處。在古樂器中,簫是婉轉低回的,卻往往能打動你的心靈。一曲熟悉的《汪凝眉》立刻把我們帶回了紅樓世界。寶黛有緣無份的愛情,宛如這幽幽的曲聲,讓人嘆息。夜色下的網師園讓我動容,我遲遲不肯起身,一遍又一遍地聆聽著樂曲,恨不得化身此處。
到蘇州不到虎丘,誠如到北京不游長城。虎丘,素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名。虎丘是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所葬之處,秦始皇、項羽、白居易等都曾登臨此地。虎丘中許多古跡,相傳一代鑄劍大師干將、莫邪鑄得寶劍獻與吳王,吳王一劍下去,石頭立即裂成兩半,“試劍石”由此得名。當然,最著名的景點還是“虎丘劍池”。劍池是崖壁下一窄如長劍的水池,相傳當年在此處以魚腸劍和其他寶劍3千為吳王闔閭殉葬,故名劍池。大書法家顏真卿在此題字“劍池”,後人續寫“虎丘”二字,故為“假虎丘真劍池”。且不論真假,劍池的人氣很旺,池邊擠滿了爭相拍照的人群。我們繼續向上走,來到虎丘塔下。土木結構的虎丘塔建於宋代,距今已1000多年歷史,可惜此塔非彼塔,原塔已毀於雷擊,現在看到的是1956年重修的塔。雖是重修,卻是秉承了“修舊如舊”的宗旨,仍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在塔下小憩,陣陣風過,吹下點點花蕊,微風夾雜著絲絲花香,讓人微醺。
走出虎丘,一路下行,來到分岔口,選擇左邊路口,幾分鐘後就抵達留園。留園的原主人姓“劉”,清朝後人購得園林後改名“留園”,取“長留天地間”之意。留園果然不負寄望,歷經幾百年風雨,仍保存完好,並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留園內有鎮園之寶——太湖石“冠雲峰”,高6.5米,清秀挺拔,遠遠望去,竟似比後面兩層的小樓還要高。除了冠雲峰,另一個看點是長達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是為小姐修建的,舊時小姐游園,行於廊下,無論下雨與否,都不會沾濕繡鞋。而長廊檐下,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花窗,行至窗下,向外望去,不同的景色構成各異的山水圖案,好不愜意。沿著長廊游園一圈,我們來到“小蓬萊”。這是湖中彎曲的石橋,橋頂檐上覆蓋著厚厚的藤蘿,枝蔓向下延伸,一些竟快要觸及水面。坐在橋上,觀兩邊不同的風景,賞眼前翠綠的春色,怡然自得。雖然不是業內人士,但我仍清晰感受到園林設計的絕妙。“涵碧山房”是主人夏日賞荷之處,推開房門即可將滿池秀色盡受眼底。“聞木樨處”則是賞桂的佳處。木樨,桂也。秋日登高,坐於亭中,桂花甜甜的香氣撲鼻而來,確是人生一大樂事。園林的講究可見一斑!評彈、昆曲更助長了留園的美,吸引了大批游客駐足觀看。留園的文化傳播與網師園相比,更透著一股認真執著的精神,網師園則更多地偏向娛樂大眾。這不,同樣是昆曲《牡丹亭》游園選段,留園就選擇了正規舞台,扮相秀美的杜麗娘唱腔悠揚,讓人深深沉醉在這最古老的戲曲當中。
若說滄浪亭長於古樸,網師園美在幽靜,留園取巧於設計,那麼拙政園就富於野趣了。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園林,也正因為規模龐大,拙政園才顯現出一般園林所沒有的大氣。拙政園內劃分為東、中、西三園,我們費時2小時才將園內景色粗粗瀏覽。拙政園大矣,工作人員竟需泛舟湖上來保持清潔。而大氣疏朗的氣質也體現出野趣,三對鴛鴦兀自悠然自得,更有芙蓉鳥雀助興。大並不代表豪放,“小飛虹”是小橋流水人家的典型,卻偏偏出現在拙政園裡,讓人不得不佩服造園者的智慧。
獅子林毗鄰拙政園,以趣聞名。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每來到蘇州都會駕臨獅子林。皇帝都偏愛的園林,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吸引力?
從拙政園走到獅子林很近,中間經過貝家大宅。貝家,也曾經是獅子林的主人。貝聿銘童年生活在此,也許正是因為蘇州園林和吳文化的侵淫,讓貝聿銘最終成為聞名世界的建築設計大家。貝家對獅子林的影響也很大。西式石舫、彩色玻璃給古典園林帶來了新氣息,更配合了假山的樂趣。
獅子林內有一座用太湖石巧妙堆砌的假山,共21個洞口,18條通道,穿梭其間有如進入了迷宮,出路難尋。我們從入洞開始,沿小徑穿行,偶有行人從頭頂石板經過,偶又向上攀至山頂,聞聲見人卻不能行其路,煞是好玩。歷經半個小時,才得以脫身,成功走出假山。真正妙趣橫生!無怪乎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真趣”二字。關於這兩個字的由來,也有一段故事。據說當日皇帝題寫了“真有趣”三字,隨行人員中一位狀元認為三字太俗,又不好明說,靈機一動,跪請皇帝欽賜“有”字,乾隆心領神會,於是“真趣”二字作匾。待皇帝走後,狀元卻在“有”字前面添加幾字為“此園歸黃狀元所有”,偽造聖旨侵占此園。無論是皇帝親筆御書,還是狀元伺機占園,都充分說明了獅子林的迷人魅力。
除假山外,獅子林還有一般蘇州園林固有的設計理念。燕譽堂采用鴛鴦廳結構,前廳為男主人使用,以方木雕花作梁,地磚上釋有花紋;後廳則用於女眷,梁木采用圓木,地磚毫無裝飾。從如此典雅的廳堂上,不僅可窺見古代男尊女卑的文化,更體現了設計的巧妙。
轉出獅子林,我們此次蘇州的園林之行總算告一段落。而蘇州的魅力又是否僅止於此呢?
既然來到了“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當然要看看蘇州城的夜色。我們決定夜游古運河。蘇州,原是京杭大運河的航段之一,也正因為大運河,蘇州才得以在以船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獲得了快速繁榮,贏得了“人間天堂”的美譽。游船載著我們行駛在護城河上,經過了人民橋等十多座橋梁。沿岸蔥蔥綠色,晚上,用燈光裝點的胥門古城牆和各式橋梁熠熠生輝,讓我們驚嘆不已。坐船游河彷如時光倒流,瞬間回到了幾百年前。運河在夜色裡搖曳生姿,讓人難以忘懷。抵達山塘街時是晚上8點,夜色漸濃。山塘是蘇州老街,與河道相鄰,兩邊民居建築未被破壞,如今作為特產、蘇繡等特色商品店。還有古戲台和茶樓,上演著評彈等傳統戲劇。七裡山塘在點點燈光裝飾下愈發朦朧,像一幅油畫,濃得化不開。河面不寬,卻倒映著五光十色的燈光,星星點點。有烏篷游船在河面漂載,更有貨船快速來往,給夜的山塘平添了幾分生機。街的盡頭是一座拱橋,上橋回望,河水幽幽,兩岸民居懸掛的紅燈籠使夜色更加嫵媚。這就是水鄉仙境!我們在夜色中緩緩前行,心中寧靜平和,滿載著幸福和滿足,這應該就是天堂的含義了吧!

(留園)

(山塘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