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歷史古老雄奇的鮮卑民族仿佛什麼也沒有留下
我是說 除了雲岡
一個悄然逝去千年的北魏王朝
因留下一座永恆而留住了一切
我是說 那就是雲岡雲崗石窟,在大同市西16公裡的武周山南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453 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而造像工程延續到正光年間(520—525),歷經64年之余。初見到佛像,便無法形容此刻內心的驚嘆,無法想像此刻胸中的震撼,這卻是江南一帶諸多寺廟中的佛像不能帶給我感受。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佛教人物形像。雕刻手法細膩,佛像表情富可比人,無不讓觀賞的人倍感親切。數個雕有風格古樸,造型多樣的建築物,以及構圖繁富,優美精致的裝飾紋樣,還有很多我國古代樂器如箜篌、排蕭、琵琶等,無一不讓人拍岸叫奇。整個雲崗石窟,氣勢雄偉,造像精美,有著一種超越時空的感染力,而無懼累世的變遷和歷史的劃痕。面對如此兀然如“橫空出世”一般的雲岡石窟,和窟中一尊尊一件件“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的佛與物造像,就仿佛沉浸在天方夜譚那樣不可思議的神話仙界,仿佛步入“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的羽化勝境。雲崗石窟是一個北魏時期的和尚首建的,歷經北魏滅佛和興佛的政治鬥爭,那時的大同叫平城,是北魏的都城,修建石窟也是文成帝為了宣揚朕即是佛的道理,而後北魏遷都洛陽又有了龍門石窟,雲崗隨之衰落,空余一座石窟,沒想到千年後竟成世界文化遺產,越破敗的東西越能顯示歷史的滄桑,越是廢墟的東西越能得到世人的承認,在中國尤為如此。從雲崗出來,整個人就像從一杯醇酒裡面浸過一樣,散發歷史的余香和濃郁的醉意。一洞一窟一經書,
一龕一佛一世界。
一花一石如有意,
不語不笑也留人。恆山早在4000多年前,舜帝巡守四方,來到恆山,見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為北岳。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恆山被封為天下第二山。恆山主峰,居於渾源縣城南,海撥2016.8米,山高為五岳之冠。恆山以道教聞名,相傳張果老就是在此山修行成仙的。其實,乍看上去,恆山並沒有很高的感覺,就像典型的黃土山一樣,都5月份還是黃黃的一片,景致非常之一般。本來這次行程並沒有打算去恆山的,但是又不舍五岳這個名號,還是忍不住爬了恆山,所以也沒抱有多大期望。盡管不如黃山的秀麗,不如華山的陡峭,但是絕對稱得上“雄奇”這兩個字,恆山廟區的古建依山群立綿延相連,有“三寺四祠七宮八洞九亭十二廟”之說,建築之險堪稱奇絕,山外的懸空寺早已名聞中外,山裡的樓宇亭台大多接近山頂的半山腰處背崖面淵建造,氣勢雄曠又不失匠心精巧,有一處鑲嵌在山崖凹處的殿宇更是令人稱奇。遙想當年,在這樣的地方建造如此規模的道觀樓宇,該是何等困難,難怪也被人稱其為“絕塞名山”。從恆山風景區山口開車上去不過5公裡的路程便可到達恆山真武廟前的入口進山,左邊的指向恆山寺廟群,右邊的指向恆宗。恆宗就是鑿刻在崖壁上的恆宗二字,是恆山的標志。據說恆宗這條路可以逃過35元的門票,但是出於同伴的安全考慮,我們還是選擇了左邊安全的路線。不多遠便走到“人天北柱”並由此進入寺廟群。“人天北柱”應該是出於道家天人合一、中流砥柱的思想吧。恆山的主廟是“恆宗大殿”,背靠峰崖面臨深谷,威嚴壯觀雄視南天。上殿必經石階一百零三級,這道石階坡度大約四十度,已是很陡了,每級石階又被經年累月朝拜的腳步踩踏打磨得傾斜而且光滑,攀登上殿不僅需要體力還得有些膽量並且沒有無法回頭。恆宗大殿裡面拜的是北岳大帝,可是這到底是何方高人,卻始終是個迷,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神佛吧。山上稍作休息,烤了根香腸補充了一下體力就下山了,下山異常輕松,幾乎一路小跑,20分鐘不到便到達山腳了。懸空寺懸空寺,位於北岳恆山腳下,懸掛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自古以來,這裡一直被列為北岳恆山的第一奇觀。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背靠翠屏峰,面對恆山主峰天峰嶺,下臨深谷約50米,坐西向東,取朝拜、拱衛恆山主廟恆宗殿之勢。全寺由寺院和南北二樓三部分組成,是恆山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全球最早、規模最大的懸空式建築和國內現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懸空寺原名"玄空閣",是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貌樓閣而得名,後稱懸空寺,是因“懸”與“玄”的諧音,以及寺院像懸掛在半崖之上,習慣地稱作懸空寺。 關於懸空寺的建造過程,民間流傳出這樣的順口溜:“懸空寺,寺懸空,神奇絕妙在天空,神仙指點蜘蛛網,金龍峽口現神宮”。據說是北魏年間,一位著名的工匠受蜘蛛結網的靈感啟發而建,半插橫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走到懸空寺入口處,便可看見題為“壯觀”的岩石,據說李太白游覽太原後,曾到雁門一帶攀登恆山,當進入金龍峽後,被懸空寺奇險的建築深深地吸引,不知何故,這位詩仙未能留下詩篇,卻在石崖上親筆寫下了“壯觀”二字,為了表達激動之情,書寫完後,仍然未覺發自內心的情感,隨手一揮在“壯”字的“士”內加了一點,不知道的還以為李白寫了個錯別字呢,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卻已是修復之後的了。懸空寺面積僅152.5平方米,卻建有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鐘樓、鼓樓、純陽宮、三官殿、觀音殿、雷音殿、三聖殿等大小殿閣40余間,擁有全國最小的大雄寶殿。寺內供奉各種銅鑄、鐵鑄、木雕、泥塑等佛像、神像80余尊,他們表現形式各異,造型生動鮮活、異彩紛呈,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懸空寺內的通道比較窄,走在其中,你不敢想像整個寺廟是由幾個柱子支撐著的,很多通道都是設計成單行通道,人多的時候略顯擁擠,當地工作人員也會在人多的時候限制登寺的人數,避免對這座千年古剎造成損壞。全寺最富有特色的就是最高層的三教殿,三教寺也充分體現了懸空寺三教合一的主題。三教是指佛、道、儒三教。讓三教的開山鼻祖釋迦牟尼、老子、孔子同居一室,形成了一處信仰自由、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的人間天堂,教化世間的善男信女要和睦友愛,才能持續發展。這也正應了《禮記.中庸》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哲言嗎?難怪英國的一位建築學家寫道:"中國的懸空寺把力學、美學和宗教融合為一體,做到盡善盡美,這樣奇特的藝術,在世界上是罕見的,通過這次參觀游覽,才真正看到這個古老民族的燦爛文化藝術和文明歷史。懸空寺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驕"。 平遙

記得某位驢友曾經說過:“如果再不去平遙一次,恐怕就看不到她未被破壞的樣子了”。這次出行,了卻了我一直以來想看看這個古城的願望。第一次見識這古老又有文化底蘊的城鎮,心中便難以平靜。平遙是個古城,建於明洪武三年,位於山西省平遙縣,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縣級古城。一百年前,平遙商業繁榮,門類齊全,幾乎包容了商業的所有行當的票號、錢莊、當鋪、中藥店、綢緞莊、雜貨鋪以至扇子、燈籠、戲裝鋪等等漫布於平遙的大街小巷。如今風雨蕩滌,繁華逝去,只留下清冷的建築佇立於平遙城中。最懷念平遙的古城牆了,她像一座青灰色的屏風一樣,載滿了明時的風,清時的雨,百年的淚水和回望。站在古城牆上,古城風貌盡收眼底,清一色的灰牆灰瓦,塗末著這個古城的性格,與世無爭,透著平實與質樸,彌漫的硝煙,飄揚的旌旗,歷史的滄桑,歲月的傷痕,日出日落,永恆不息...高高的城牆又仿佛一道歷史的屏障,割斷了歷史與未來,城內城外兩重天,一邊敘述歷史,一邊載著未來。在山西,晉商的票號曾經遍布全國,平遙、祁縣和相距不遠的太谷一帶曾被譽為清代時期的“中國華爾街”。平遙城裡大大小小的票號數十個,日升昌票號是最有聲望的一個, 在當時號稱“天下第一號”,以“彙通天下”聞名於世。記得余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中寫道:“在山西最紅火的年代,財富的中心並不在省會太原而是在平遙、祁縣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遙為最。”說起晉商之富,導游們都說晉商多麼地善於經營,多麼地誠信,多麼仗義。其實一句話,晉商是靠自己的“誠實勞動、合法經營”致富的。一百年前,晉商富甲天下,他們利用手中的財富創造了平遙這樣的古城,如今一百年後,山西人憑借著豐富的煤礦資源致富後卻紛紛來到天子腳下炒房。 更多照片請見:http://***/bluesk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