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廬山(2007年5月11日)

作者: pennyyb

導讀游廬山 五一假期前,醞釀了一段時間,終於決定去游廬山。早已慕名“美廬”和別墅,又被“廬山戀”中靚麗的風景吸引,於是和冰冰踏上路途。買了4月27日晚從上海南出發的K11列車的臥鋪車票。顛簸了一宿,些許睡眼惺忪的抵達了廬山車站,已是將近晨八點。搭乘當地的拉客小巴士,一路開赴久聞其名的廬山。 廬山有兩座進山大門,一座從九江進山,稱作北門,我們進山 ...

游廬山

五一假期前,醞釀了一段時間,終於決定去游廬山。早已慕名“美廬”和別墅,又被“廬山戀”中靚麗的風景吸引,於是和冰冰踏上路途。買了4月27日晚從上海南出發的K11列車的臥鋪車票。顛簸了一宿,些許睡眼惺忪的抵達了廬山車站,已是將近晨八點。搭乘當地的拉客小巴士,一路開赴久聞其名的廬山。

廬山有兩座進山大門,一座從九江進山,稱作北門,我們進山是循南門而入。車上發現,同乘的有一對台灣中年男女,拿了地圖向導游小姑娘問這問那,還有兩個年輕的女學生利用假期來游覽廬山。

大概由於剛下過雨的緣故,有些路段能見度只有幾米,布滿了霧氣,可過了一陣,卻又清晰起來,早就聽說廬山的雲霧出名,這算是初識吧。這段路,從火車站到山門,大概有四十幾公裡,由於山路彎多,加之霧大,用了近兩個小時才抵達山門。導游小姑娘勸那兩個女學生投宿一家賓館,並游說她們隨車游覽。我和冰則付了車費,開始了探尋廬山的旅程。

山上的溫度要比山下低十度左右,但空氣清新了許多。循著盤山公路,我們悠閑的享受著這裡不熟悉的草木花鳥。不多久,蘆林湖便呈現在眼前,不是很大,在蘆林大橋邊上,還立有石碑,言明:“蘆林冰窖”,是冰川遺跡。大橋上風梃大的,仔細一看,發覺,原來橋的另一邊是幾十米的深谷,下有小路,卻不見幾個游人。

逗留了不久,我們仍舊悠閑的沿山路向上。或許是還沒到假期的緣故,路上車不多,除了我們外,沒有碰到其他游人,但偶爾會遇到熱心的的士司機,問要不要搭車,我們擺手謝絕了他們的好意。

過不多久,我們來到一處別墅群。循著當地人的指引,沿石級漫步,看到幾處別墅,其中有廬山會議時陶鑄、烏蘭夫等人居住的別墅,都還可以投宿,只是價格不菲,幾百元到數萬元不等。不知不覺,已近中午時分,這時,我們遇到了一對在廬山療養的退休軍人夫婦。向他們打聽去牯嶺街和“美廬”的捷徑,不想誤打誤撞去了廬山劇院。這裡是中共中央兩次廬山會議的會址,建成於1930年代,是廬山三大建築之一。另外的廬山大廈和廬山圖書館,也各自見證了中國不同的歷史,一處是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官的培訓場所,另一處則見證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文件的簽署。可惜的是,這次游玩,我們並沒有去這些地方,而只是休閑散心,並沒有特別的計劃,走到那裡算那裡。

從劇院打的到牯嶺街上,發覺原來並不多遠,而且步行還有近路。但終於來到網友們談論很多的街上,可以享用一下當地美食的想法不知不覺便充滿了頭腦。在一家看上去不錯的飯館中坐下,看到隔壁的一桌男女正品嘗著熱乎乎的雞肉,問了女服務員,得知是“土匪雞”。一想,山間土雞也許別有風味,也點了上來。卻發現,雞很瘦小,量也不多,而且竟赫然矗著三只雞爪子,與服務員玩笑,其不語。午飯過後,投宿到藍盾賓館,因在黃山游玩時曾宿武警招待所,故而一路打聽,在半山坡上找到,是一個武警中隊的駐地旁新建的一處二層建築,條件很一般,有濕氣,議價後,安頓下來。

下午,輕裝沿公路繼續向上,看到當地人拉客導游。我們慢悠悠的溜達。來到如琴湖時,天飄起了細雨。由於前夜車上沒有休息好,這時倦意襲來,但貪戀美景的我們,仍尋著不遠處游人的腳步,開拔,踏上征途。這一路,人多起來了,但都是跟旅行團來的,有導游帶領的。我們一路經過了天橋、好運石(原來因貌似鷹嘴而稱鷹嘴石)等地,踏石級,一會向上,一會往下,翻過了幾個山頭,來到大名鼎鼎的險峰、勁松和仙人洞,不禁發揮想像力去體會:“夜色蒼茫知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一路上曾在幾個地方休息過,但這時,在仙人洞前的長椅上,竟不知不覺的打起盹了。我撐著雨傘,冰依靠在我的懷裡,背後山谷極目遠眺處,據說就是淘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詞的出處。

一路上,細雨陪伴著我們,別有一番風味和體會。重新上路,已是將近傍晚,決定返回街上去,卻發現“花徑”已在眼前。山上春天,草木蔥蔥,各色的杜鵑,爭齊鬥艷,有紅色、紫色、粉色和白色,一簇簇點綴在綠樹青草之間。小河蜿蜒處,白居易草堂依水而建,跨過兩塊石板,草堂便在身邊了。這裡是為紀念白居易在九江和廬山的點點滴滴生活而建。腦海中,不禁浮現出被貶州、捋須思索、吟唱“琵琶行”的古人形像。不禁感嘆人之於時空的渺小,又有何道理不知進取和珍惜呢?

不走回頭路,我和冰冰找到了另一條可以返回街上的路,廬山中學便這樣映入眼簾。看看天色已晚,我們在中學附近找了家叫“牧童”的小飯店,要了三個菜,筍片炒肉、石魚豆腐、木耳肉片,還有米飯,我又要了一瓶當地的啤酒,解決了晚飯問題。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菜燒得很一般,沒有什麼特色,酒則有股茶的味道,沒有我們期待的好吃。

是夜,風驟雨急,呼號不止。或是得益於一路勞頓的緣故,七八點鐘,我們便爬上了床,和著窗外的風聲雨聲,我們睡得還挺香的。

翌日晨六點多,我爬起來,拉開窗簾望出去,雨小了,風也柔了,天已亮了,對面開闊的半山坡上錯落的房屋,在蒼翠松柏的掩映下,白牆紅頂,格外清新,雲霧繚繞山間,隨風雨四處飄散,宛若仙境,讓人不禁贊嘆自然的神奇、廬山的多變,竟在一夜間仿佛換了一個世界。又拉上窗簾,想上床再睡個回籠覺。又起床時已近八點,天卻暗了下來,再拉開窗簾時發現已是霧鎖群山,根本看不出個究竟。

退了房,背上行囊,撐開雨傘,我和冰冰,在煙雨雲霧中,又開始了新的旅程。循牯嶺街而上,雨中游覽廬山。

雨漸漸的小了,我們找到昨天發現的一條近路,從街上的一個叉口,拾級而下,直奔“美廬”而去。這時發覺,昨天打的來時經過的路段兩旁,在雨中,風味更佳。路邊布滿了參天大樹,修葺一新的青草和灌木花叢,春雨中,竟相伸展,生機勃勃,格外引人留戀。行走在綠樹青草和各色春花之間,我和冰冰不由的放慢了腳步,細細的品味著這裡靜謐安詳的一切。

又在不知不覺間,別墅村已在眼前。這裡的建築,多是建造於上個世紀初葉,風格各有不同,但以歐美建築為主。這些房屋的主人,最初多是外國人,比如著名的作家賽珍珠,現在則是游人游覽的場所。每踏入一所不同的房屋,仿佛是在拜訪那屋的主人,因為據說每一個房間都是當時的陳設,有的房間還設置了主人的蠟像。房間是相通的,隨著一扇扇門的開啟,我們真似一步步進入了主人的世界。正欲向“主人”詢問這房屋發生了什麼故事時,才發現與我們應答的竟是現在的工作人員。就這樣,我們又回到了21世紀。

這裡,有廬山會議時用做交際舞會會場的教堂,有上個世紀初廬山的酒吧,還有抗日戰爭時國民黨軍官培訓時居住的別墅,更多的是廬山會議時,與會者居住過的別墅,彼此間相隔不遠,坐落在半山坡上,環抱在蒼松翠柏之間,歷史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將那早已逝去的人和事串聯到一起,而今天,我們才得以體會其中耐人尋味的細節。

春雨中,在“美廬”前留下了一張單人照,不忍心去打破那些凝固的歷史瞬間,於是我和冰冰決定繼續向前。這時,我們來到了林塞別墅賓館。前台無人,走廊的牆壁上懸掛著房價招貼和廬山別墅的風景照片。我們由此得知,包括朱德和鄧小平廬山會議時居住的別墅在內,許多地方都是可以出租居住的,這一片都是廬山療養院的經營範圍。一位姓胡的中年女士接待了我們,帶我們看過了二樓的靠近露台的一個標房,看樣子是裝修過不久,干干淨淨,議價後,決定住兩晚,直到5月1日。

窗外,雨又大起來了,衣褲早被打濕了大半。於是,冰爬進被窩睡起午覺,我則慵懶的倒在床上,打開電視,放低音量,搜索著廬山電視台的風光介紹片。

快一點鐘了,雨勢仍舊沒有變小的意思,我們也早已飢腸轆轆了,再次輕裝,撐傘奔入雨中的廬山。不多久,來到一處叫“五一農家菜”的小飯館,冰冰與老板娘開展公關活動,老板娘推薦了三菜一湯,都是常見的農家菜,石魚雞蛋,筍片炒肉、燒茄子和西紅柿蛋湯。

補充了能量後,再次上路,雨竟小了,而且時有時無。又走到了廬山劇場附近,向保安打聽,得知,附近有一條小路可以直通烏龍潭方向。我們循著崎嶇的山路往前,兩旁都是密林,不遠處的山谷裡,溪流汩汩的發出聲響,偶爾從山背外傳來汽車經過的響動,知道我們一定是離盤山公路不遠。密林越走越幽深,石子砌成的小路蜿蜒曲折,十分濕滑,只容得下兩三人行走,有時還有段木橫在前面。光無法從密林的縫隙中投射進來,霧卻越發大起來了,我拉著冰冰艱難的前行。一路上,只有我和冰冰。漸漸的,迷霧擋住了視線,溪流的聲響淡去了,冰冰略有埋怨的建議我掉頭返回,這時,我才察覺已帶冰冰走了很深。向後轉,我帶冰冰原路返回。原來走過的地方,霧比來時大了許多。我和冰冰閑聊著,一會便到了溪流旁的一處橋邊。迷霧仍舊很大,我拉著冰冰上了橋。正在逗留拍照之際,橋下走來了四男一女五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我們同他們打了招呼,知道他們也是尋著那小路去烏龍潭的,他們拿了地圖。於是,我們加入隊伍,一同繼續深入密林深處。

年輕人健步如飛,我們也加快了步伐,大家邊走邊閑聊。得知,他們是南昌工業大學二年紀的學生,都是學習模具的,比我們小了有近十歲,利用課余時間來游廬山,他們由兩個九江當地的同學做向導,昨天從山下一路爬上來,連門票也省了,一直專門找山間小路走,已經去過了仙人洞一線。冰冰健談,與他們很快熟了起來,我則在隊伍的尾端,負責斷後。

密林雖深,迷霧雖濃,可不一會大家便來到了一處深谷。原來,我和冰冰當時只要再往前走一小段便可抵達這裡。這裡的人多起來了。不經意間,有人發現,我們頭上幾十米處不就是蘆林大橋嗎!我們現在則處於一座跨越山谷的橋上。由於霧大,看不清底下有多深。突然,山谷裡有人向我們打招呼,我們興奮的揚起了雨傘,而這正契合了山谷中的人拍照需要參照物的想法。大家興致都很高。真是沒有想到,迷霧中的蘆林大橋和峽谷,竟帶給我們別樣的體會和回憶。

年輕人有一股仿佛奔跑的激情,停留片刻,我們的隊伍又開拔了。這時霧雖然大,但路上人更多了。我們“奔跑”著,相繼來到了“三寶樹”、“黃龍潭”、“烏龍潭”。這些地方,風景一般,但拍照留念的游人很多。我也幫這些年輕人在潭水前拍了合影。年輕人激情泗溢的將他們的活力瞬間留在了廬山。而我與冰冰,更多的是享受著這一路來“奔跑”的激情。

我們的隊伍一路來到了傳說中的蘆林大壩。不知是不是淡水季,並未見蓄下了多少水。眼前,一條是盤山公路,似是上山而去,一條是深入谷底的石級路,陡峭曲折,不知去向。年輕人們拿著地圖,商議著,先派兩個人去探路。幾分鐘後,探路的人,大聲叫我們也下去。就這樣,隊伍艱難的深入到谷底,再沿河谷行走。這裡有很多灌木,冰冰仿佛又回到了兒時,不時采擷來野果和植物的葉莖,推薦大家品評,歡聲笑語不絕於耳。

再看時間,已經四點多了,大家卻在河谷裡迷了路。終於找到一戶居民,有人去向那房前的一個中年男人問路,那人微笑著用手指向旁邊。房前散養著幾只土雞,有人戲言,能不能美食飽餐,去與那男人玩笑此事,不想他仍舊笑而不答,手仍就揮向一旁。大家明白了,原來那人是啞的。終於在不遠處找到其他人,指引後,大家繼續上路。這回又是上山的石級,爬起來很費勁。冰冰已經有點累了,我們身邊也沒有帶水,只能找些野果子之類的解渴。每爬一段路,就要歇一下,不知歇過了多少次,我們竟然摸到了龍首崖上。這裡,空無一人,形勢險要,一邊是巨石,一邊是深崖峽谷。由於霧大,對面大名鼎鼎的鐵索橋,根本尋不到蹤跡。這裡,像是天宮般的寧靜,一時間,我們忘卻了疲乏,貪婪的欣賞著、享受著這美妙的時刻。

年輕人要趕路下山,去九江。大家再向上爬,不一會,來到了“天池”。這裡地勢平坦開闊,是天池寺的遺址。

這時,不遠的地方,一處二層建築,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徑直跑過去,爬上樓,在最靠裡邊的房間裡,找到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大爺,我迫不及待的向他說明來意,他欣然應允了。我馬上跑到緊鄰房間的陽台上,向樓下招呼,一揮手,大隊人馬便已來到樓上。

這房間不算大,六七個平方米的樣子,呈矩形,臨窗的地方,相對著放置了兩套辦公桌椅,接下來是兩排可以各坐四五個人的舊沙發,依兩面牆順勢擺放。門口還支起了一個小爐子,有爐桶子從窗通出室外。暖和的小房間,一下子熱鬧起來了,擁擠起來了,兩排沙發全部被大家各自“占為己有”。終於有水喝,有火烤了!我借用老人的茶杯,給冰冰倒了開水來喝。大家邊喝開水,邊烤火聊天。此時,竟能找到這麼一個驛站,真是難得啊!

這裡是景區管理處的一個辦公室,老人是為這裡打掃衛生的。現在,工作人員都已經下班了。不一會,他的老伴,一個年齡與他相仿的老大娘,也來了。大家東一句、西一句,就聊到了廬山的雲霧茶。老婦人便說自家也種植了雲霧茶,比市面價格低一半,三四百元一斤,問我們要不要帶些回去。轉身便出了房間,不一會,就帶了一塑料口袋的新茶葉回來,給我們看。這些茶葉至少要有一斤多,我們中間的一個,還戳了一小把茶葉,放入飲料瓶裡用水衝泡起來。不知何時,老大爺,拿了一稈大秤來。果真,這些茶葉足有一斤。本想稱上二兩,可那秤太大,根本稱不出。老人勸我們全買下來,可我們都不是常飲茶之人,那裡要的了這麼多茶葉,只得作罷。

謝過老人們的熱情招待,再次上路時已經傍晚六點多了。問了路,幾分鐘,就繞了出來,上了公路。仍舊是霧的世界,路上旁無他人。很快,就到了花徑附近的停車場,幾個司機師傅,圍上來問要不要車。學生們打算到九江去,這麼晚沒有公交車,只能打車了,但與司機一時價格談不攏。我們與他們道別後,打車回了駐地林塞。

這一夜,林塞只有我們投宿,我們將被雨水打濕的衣服、鞋子和包包,拿給服務員大姐去用火爐烤干。大姐熱情的答應了,當然,這要首先得益於冰冰的公關活動。

一夜無語,又到了新的一天。太陽終於露出臉來,空氣十分清新。在“五一農家菜”用過午飯後,我們沿著已經熟悉的盤山公路,又來到蘆林湖旁的大橋上。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含鄱口。在橋上,俯首望去,昨天迷霧中的深谷,今天卻是那麼的清晰在目。極目遠望,更是舒服。

在快到南山門的岔路口處,我們翻了個小山坡,找到了去含鄱口的公路,溜溜達達的一路前行。半個小時左右,來到一處停車場。這裡,游人多了起來,都是跟導游乘車來,再步行去含鄱口的。我們也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一起湧向了含鄱口。

這是一段上坡路,走起來有點吃力。不時的,我們聽到,有游人向導游抱怨,為什麼不能直接乘車過去,免得這樣辛苦。導游解釋說,快到五一,人多,所以不能開車過去。導游不時鼓勵,歇在路旁“罷工”的個別游人,“馬上就到了,今天天氣好,風景一定不錯。”又過了十多分鐘的樣子,大隊人馬來到了一處叉路口,向左指示為植物園,向右指示為含鄱口。

我跟冰冰戲言,“很期待和(HAN)期許”。

含鄱口,是廬山的著名景點,以其獨特的位置,可以飽覽美景,如含鄱陽湖於口中而得名。這裡,視野開闊,鄱陽湖在幾十公裡外,仍清晰可辨,如一條白帶漂浮在遠望處的平原之上。我和冰冰找了靠近山的石凳,坐下,賞玩著這春日裡的美景。導游們熱情的向游人介紹那裡觀景最佳,遠處五老峰、三疊泉要不要去,要不要坐纜車等等。

又去過觀鄱亭後,我們便找近路去了植物園。

廬山植物園,是一個在冰山遺跡上形成的群山環抱的地方,貌似深窖。這裡,陽光充足,風調雨順。大片草坪,多種珍惜植被,都可輕易找到。園中有一株松樹,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仿若絲綢,據說,價值數百萬美元,是十分珍貴的樹種。這裡的游人並不多,我們躺在石凳上小憩,安靜的容入其中,盡享美景。足足有四五十分鐘,我們才離開。路上,我們看到中科院植物所的大樓就在附近。杜鵑園、厥類植物園等也讓我們認識了不少“新鮮事物”。

不知不覺,便五點多了,打車回到林塞,剛好六點。今天天氣好,我和冰冰選擇了露台上的石桌椅,作為我們的戰場。脫下鞋子,放松著辛苦的雙腳,撥開葵花子,拾掇起小紅棗,倒滿一整杯的熱水,享受著這廬山美好的傍晚時光。

入夜時,我們再次去了牯嶺街上。人很多,畢竟明天就是五一了嘛。

這一夜,我們睡得十分香甜。

五月一日,當大批游人,奔赴廬山而來時,我們決定離開了。中午時分,我們搭乘了從街上去九江的汽車,下山了。

廬山,再見!

再見,廬山!

完成於2007年5月11日(星期五)


精選遊記: 廬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