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解讀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人們記住敦煌,記住的是位於敦煌東南25公裡處鳴沙山東麓崖壁上的莫高窟。莫高窟的藝術特點表現於建築,塑像和壁畫的有機結合。1900年,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的發現,更使敦煌莫高窟從此享有了“世界藝術寶庫”,“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寶庫”的雙重桂冠。有人說了作為文化古跡,莫高窟固然與無論比,但是作為旅游景點,旅游者卻未必喜歡。其實四圍的景色越是誘人,當人們把目光從中抽離,直接面對壁畫,塑像時,心靈就越容易受到禪宗裡“直接人心”式的震撼。
不過,無論是醉心於自然景觀,還是醉心於莫高窟的藝術,最不該忽略和忘記的是敦煌本身在歷史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意義。敦煌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它是絲綢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會處的大邊關要塞。如此四通八達的相連,敦煌已然是東西方文化,多元文化交流,彙融的中心。
我國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藝術價值最高的石窟藝術——莫高窟,不是在這兒出現,還可能在哪呢?無怪乎莫高窟也被稱為——“絲路明珠”。循著眼前的斷壁殘垣,蛛絲馬跡,遙想當時古中國文化的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羅馬文化,種種異質文化是如何相互衝突,並最終帶來巨大的思想藝術活動,當真會有些思接萬裡,心神搖曳。。。。。。
摘自今晚報——作者東方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