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地大物博,幅員遼闊。藏語稱“扎溪卡”,意為“雅礱江邊”。位於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邊陲,青藏高原東南部川、青、藏三省區交界處。東接色達、甘孜兩縣,南靠德格並與西藏自治區江達縣隔金沙江相望,西連青海省玉樹、移多兩縣,北鄰青海省移多、瑪多、達日三縣。地處東徑97°—99°,北緯32°—34°之間,幅員面積為25141平方公裡,其中草地面積占9%,有“四川省第一畜牧業大縣”之稱,有6萬余人口。境內平均海拔4200米,距成都1070公裡,距康定692公裡。南靠我國藏族文化特別是康巴文化中心之一的德格康巴文化旅游區和格薩爾故裡旅游區;北臨三江源生態旅游區。獨特的地理區位和富集的資源是旅游愛好者神往的地方。 石渠地處江河源頭,巴顏喀拉山南麓,沙魯裡山在境內綿延,雅礱江、金沙江、查曲河縱貫全境,神秘的原始部落、神奇的高寒牧區和高山峽谷景觀、淳樸的民俗文化,豐饒的自然物產令石渠享有“游牧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西部太陽部落”美譽。那麼,為什麼石渠縣被稱為“中國西部太陽部落”呢?相傳在很久遠的年代,一頭神犛牛被冰雪禁錮在格拉丹冬雪山上,有一群勇敢的康巴漢子爬上雪峰,從太陽引來了火種,終於使冰雪融化了,神犛牛蘇醒了,一股清亮亮的雪水從它的鼻孔中噴湧而出,從此草原上才有了涓涓溪水和清清河流,也有了肥壯牛羊和悠揚的牧歌……太陽和火因此成為石渠人崇拜的圖騰,扎溪卡也就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太陽部落。”
帶著對石渠的種種向往走近了他,從成都驅車3天的時間,到達我心中期待的地方.海拔4200米的石渠由於沒有草,沒有樹使得呼吸異常困難,連我們數次上過高原的人在這裡都會有輕微的高原反應.感冒後的我更是難熬,頭痛,眼睛痛,流鼻涕,還都是左半球,住上了2天後還是腰酸腿痛.
{1}走進“神秘之城”
在石渠縣阿日扎鄉境內,有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小地方叫松拖。松拖地處雅礱江源頭地帶,位於雅礱江上游一級支流各曲河中段,海拔約4400米。在松拖草地上赫然聳立著一座石經城,被當地藏族人民稱之為“松格嘛呢”,即松拖草地上的嘛呢石經城。
“松格嘛呢”石經城坐西朝東,石經城長73米、寬47米,最高點在中心偏南的塔頂位置,約14.5米。建築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石經城正面和背面各有一道豁口為石經城之入口。從入口而進,是穿行於城內的一條條狹窄而無規則的通道,讓人宛如走進了迷宮。
與康藏地區常見的一般石片建築不同,“松格嘛呢”石經城的建造不用框架支撐,不用任何粘合材料,與普通嘛呢堆一樣,純屬憑手任意壘砌搭建。只是整體形式可能有預先的設計,大體是按照壇場的結構來構建。
嘛呢石大小、厚薄不均,幾乎每一塊嘛呢石都刻有經文或佛像,經文文字或佛像大小、疏密程度不等,石刻的年代早遲不一。城內外牆面搭建有佛龕,總計有383窟。外牆正面佛龕排列最為集中,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及其30員大將在石刻畫像中占據顯要位置。
{2}“長不高”的石經城
據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介紹,松格嘛呢石經城不但有很高的宗教價值和藝術價值,而且對研究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藏區人民的宗教、藝術、建築、民俗等均有重要意義。他說,現在看到的“松格嘛呢”石經城只是地面部分,沉入地表以下還有一部分。其地面部分有多高,下沉部分就有多深。雖然每年都有無數嘛呢石在往上壘,但它卻永遠也“長不高”。
{3}石經城見證格薩爾時代?
關於“松格嘛呢”及其建造的緣由,有學者認為是在格薩爾王時代。據傳,格薩爾王的軍師阿柯西奔之子隆烏玉達和甲察之兄絨查瑪勒在霍嶺之戰中身亡,格薩爾的叔叔晁同為了懺悔和讓死者的亡靈得到安寧,就在恩德爾山下建起了嘛呢堆和白塔。隨著時間的流失,嘛呢石逐漸被風沙掩蓋,形成了一座小山丘。到白瑪仁青時代,有一天,白瑪仁青與隨行僧人一起正在益江羅布扎登草原上燒茶供奉時,遠處突然飛來一只大鳥,把供奉用的茶杯叼走了,白瑪仁青與隨行僧人立即跟隨大鳥而去。只見大鳥到了嘛呢堆小山丘,並環繞山丘飛了3圈後才把供奉杯放在山丘頂上。白瑪仁青心知此為吉兆,十分高興。當即在小丘的4個方位分別立了4塊石碑。同時磕頭祈禱,許願要在這裡建起一個非常特別的嘛呢石經城。後來,人們就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堆砌嘛呢石,最終成為了今天的“松格嘛呢”石經城。
從傳說來看,“松格嘛呢”石經城先後經過了兩次營造,目前的地面建築是後一次營造的積累。而傳說始建於格薩爾時代的建築部分,則早已沉入地下。按照學術界的說法,格薩爾時代約在公元11世紀,距今有1000年之久。試想,“松格嘛呢”石經城要沉入地下一半,即下沉六七米之深,如果沒有千百年的歷史是難以達到的。這就說明“松格嘛呢”石經城最早建造於格薩爾時代,即建造於1000年前是完全可能的。
{4}“松格嘛呢”的“心髒”
在“松格嘛呢”石經城內中心處的地面上,有一口小口徑井。井坎為圓形塔式,井眼位於塔頂,直徑約0.1米。據說此井深不可測,若俯身用耳貼近井口,可以聽見諸如河流、寺廟裡的皮鼓、海螺等種種神秘的聲響。傳說井裡還顯露過噴發甘露丸的奇景。總之,這口井被稱為“松格嘛呢”石經城的“心髒”。
石渠縣文物部門曾對“松格嘛呢”石經城的地下部分進行過勘察。挖深溝約1.5米,發現1.5米深的地下部分的嘛呢石經文“都是梵文字體刻繪”,但並未說1.5米處就是“松格嘛呢”石經城下沉的最深部位,也未提供有關那口井的任何情況。
陽光下的石經城格外神秘,估計夜晚月夜下星空下的石經城更加美麗吧.....太強烈的紫外線下依然覺得很冷,穿上絨衣,羽絨服,衝鋒衣依然抵擋不住5月艷陽下的寒風.妹妹忙前忙後的幫我打開每個佛龕前的布簾子,讓我按動快門,把他們心目中的神聖蓮花生大師攝入鏡頭,雖然語言不能溝通,但是神的名字是通用的,藏語漢語的發音也是還差不多.走進石經城中的小巷子,抬頭是湛藍,平視是七彩的磚,潔白的哈達,我放下照相機,我不敢拍了,總覺得有人注視著我,總覺得會不會打擾別人,圍著城默默走了一圈,無言,所有的語言都是多余的,小妹妹就拉著我的手走著走著.
我們窮得就剩錢了,他們窮得就剩信仰了......
很艱苦的地方,我不後悔翻山躍嶺的來到你身邊,很神奇的地方,我真的只想感受你,為了見到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以前去石經城沒有路,要過河,現在好了去石經城的路基本可以走了,這次還是要感謝我們的司機萬裡師傅,在當地問路很難溝通,去過的人又實在不多,以前去的人都說要在阿爾扎住一個晚上,本來都動了放棄的念頭,在萬師傅的堅持下,找到了去石經城路,我們當天往返的,住宿在了石渠的縣城.

(教妹妹們說漢語的你好)

(}“松格嘛呢”的“心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