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游(1)

作者: peterpeter777

導讀新疆旅游(1)為了不讓時間閑著,我背了一屁股的債。 其實一開始並沒有去新疆的准備。在暑假來臨已去了好幾個地方,早就出現赤字了;而且時間一開始估計也沒有那麼多。可後來發現居然有20天的長假,20天!千金易得,長假難求。一得到這個消息,立刻決定,決不能錯失良機,借錢也要去!!!(當然本人的信貸信譽在朋友當中是AAAAA級的,自詡比中國人民銀行還要高。經 ...

新疆旅游(1)為了不讓時間閑著,我背了一屁股的債。

其實一開始並沒有去新疆的准備。在暑假來臨已去了好幾個地方,早就出現赤字了;而且時間一開始估計也沒有那麼多。可後來發現居然有20天的長假,20天!千金易得,長假難求。一得到這個消息,立刻決定,決不能錯失良機,借錢也要去!!!(當然本人的信貸信譽在朋友當中是AAAAA級的,自詡比中國人民銀行還要高。經濟能力不高者勿步本人的後塵。切切)。其實去過了西藏後,本想閉關讀書,不想再出去了。一是經濟原因,二是事業問題。父母及很多親戚朋友都勸我該好好學習,為以後找工作做打算。可是像我這樣貪玩的人心越玩越野,越玩越上癮。一有時間就盤算著該怎麼化,不好好玩就覺得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祖國的大好河山。向朋友接了一筆錢,像無頭蒼蠅一樣忙了一陣把後事料理後,於7月30日踏上了西行列車。

三角洲海軍陸戰隊員

因為經常出去,所以這次沒有再添購什麼大件。我的標准裝備是:鐵架旅行包、睡墊、帳篷、照相機、三角架、小型組合工具(合老虎鉗、梅花板手、十字板手)、瑞士軍刀(不過是仿制的)、打火機、蠟燭、12米尼龍繩、鐵絲、指南針、頭燈、雨衣(雨衣是非常有用的東西,不但簡單易帶,而且方便實用,其作用有五:1,可以防雨;2,可以保暖,因為它厚而且不透氣;3,可以當墊子使用,往地上一鋪,人就可以坐在上面;4,可以充當旅行包的蒙罩,以防旅行包弄濕或弄髒;5,上下口一扎,就可以裝東西了。所以如果是喜歡自助旅行的人,務必隨身攜帶此物)、電池、隨身聽兼采訪機、防風帽、防風鏡、多功能軍用水壺(這種水壺特別好,它不但可以裝水,而且還帶有飯盒,能用來煮飯、煮水,很適合野外旅行)、口哨(以防走丟或掉隊,便於召集及尋找伙伴)、墨鏡及一大堆醫療藥材--從治療傷風感冒到上吐下瀉,從跌打損傷到折手段足全帶齊了。更吸取了在西藏的教訓,還帶了6劑退熱針劑及針筒。以防不策,隨時能給咬牙給自己扎一針,必要時當然也毫不手軟給別人來一下。每次出去我都要帶很多藥品,但往往是別人用得比我還多。這種事發生過不止一兩次,所以許多的藥說白了與其說是為我帶的不如說是為別人帶的。我喜歡助人為樂,並深信助人者天助之,幫助他人最終還是幫助自我。

整套25公斤左右的裝備往身上一背,活脫脫一個三角洲海軍陸戰隊員,塗上迷彩油就可以上越南戰場了。

改道吐魯番

因為是臨時決定的所以去新疆前對新疆的風景點並不了解。自己粗略的計劃是先到烏魯木齊,把新疆境內的旅游點逛完後,再往回走,去吐魯番、敦煌、莫高窟然後再回上海。我一般出去都是這樣,先把遠的地方逛掉,再逛近的地方。原因有二:一、遠的地方花時間,萬一時間不夠可以放棄近的地方,留到下次有空時再去;二是因為出門在外,萬一有什麼事耽擱了,也有時間趕回去,不致於耽誤工作。這是我外出旅游的指導思想之一。

我是一個很健談的人。所以在火車上很快就結識好幾個同齡的新疆人,不過他們全是漢族。我同一個與我同姓的女孩-彭菂的人談得很攏。她今年考上大學,本來報考的是西安科技大學,但被她父親轉到新疆醫科大學去了。因為她父親在那兒是有名的針灸教授,希望她能繼承他的衣缽。我一直很崇拜中醫,不但是因為它的神奇功效,更因為它蘊涵著中國古代的哲學智慧。陰陽平衡,水火金木土五行相生相克,非常辨證。中藥的藥材都來自於大自然,對人體沒有副作用,作用雖慢,但治標治本。而西藥則不然,由人工化學合成,不但污染環境,而且還伴有很多副作用,見效雖快,卻治標不治本。我本人不但喜歡也很想學中醫,只是無緣。所以當我聽說她父親讓她改行時,我大表贊同。尤其是學針灸,不但可以替人看病,而且針灸的器具方便而容易攜帶,學會了這個,可真是走遍天下都不怕了。最適合想我這樣喜歡旅游的人了。當下我們約定,以後如果我想學針灸,就去找她。她留給了我她家的地址,說我有空去她家玩,並許諾如果有空帶我去烏魯木齊有名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二道橋去看看。

火車上同車的人告訴我新疆很干燥, 據說曾有一個上海女的到新疆去旅行,因為不適應那兒的氣候,結果一到那兒就流鼻血,一直流到上海。我從小在江西長大,那兒很潮濕,所以江西人都吃辣椒以驅寒,就像湖南人,四川人。有一種說法: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怕不辣,江西人辣不怕。(具體誰是不怕辣,誰是怕不辣,誰是辣不怕我搞不清楚,反正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一聽,心想糟糕,這次我什麼藥都備了,什麼黑加白,散利痛,頭孢,。。。。。。。。可就是沒有清熱解毒藥,因為我對那兒的氣候一點都不了解。幸好我結識了彭的,到了烏魯木齊可以找她去要點藥,而且同行的一個新疆人把他用不了的藥都給了我。其中就有清熱解毒藥。當火車到達西安時,我像以往,走下車去透氣,放松放松。不料,一下車,立刻感覺不對,這兒的空氣吸進去感覺熱乎乎的,鼻子很不舒服。心想,這兒還只是西安,到了新疆還了得。想到這兒,我也沒有多想。我對自己的身體一向充滿信心,何況出發前還強化過一個月,而且自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很強,加上有藥在身,便無所擔心了。

在火車上,同行的新疆人向我推薦了幾個值得去的地方,一個是咯納斯,一個是天鵝湖,一個是巴音布魯克-這個我早有耳聞,是我國僅次於鄂爾多斯大草原的第二大草原。還有一個地方是吐魯番。他們說我可以在吐魯番下來,玩完後再上車去烏魯木齊。因為車票10日內抵達烏魯木齊有效。他們告訴我往回的車人很多,如果我從吐魯番上車不一定能有坐位。而從吐魯番到烏魯木齊的車則空得很,因為很多人在這兒下。但是就如前所言,在我的計劃中吐魯番是往回時的景點。我想了一下,覺得他們說得有理,於是決定在吐魯番下。

我每次出去旅游都不會把計劃定得很死。因為出門在外沒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如果把一切制定得很詳細的話,出一點差錯就會把一切都打亂,很容易陷入進退維谷的地步。所以我只粗略地制定計劃,更多的是隨機應變,根據當時的情況來做決定。這一點對於出門旅游非常重要,是我的旅游指導思想之一。

八月一日中午,我在吐魯番下了車。出了車站我立刻被一群出租車司機包圍了,他們告訴我吐魯番車站其實離吐魯番市還有15公裡,坐出租車很快就到了。我問了一下價錢,他們說50塊錢,我想也沒想就說太貴了。他們好像知道我會這麼回答,馬上又攤開地圖,指著地圖對我說,吐魯番的景點很分散,景點與景點之間距離挺遠,坐出租車非常方便。我又問多少,他們說150元一天。我一聽算了,還是坐中巴吧。他們說這些景點間沒有公共汽車,還是勸我坐出租車。我想,我對這兒的情況還不了解,先到吐魯番再打聽說。問清了汽車站的方向,正准備走過去時,忽然被人叫住了。我轉過身來,原來是一對年輕夫婦。他們問我是不是去吐魯番,我說是的。他們說一起租車過去吧,10塊一個人。我覺得這個價錢還可以就答應了。在車上,我們聊了起來。 這對新婚夫婦與我是同一列車,從南京來,到伊犁去探親, 順便玩一玩。司機是廣東人,五十年代來此當兵。然後我們同司機談起了吐魯番的風景,最後司機建議我們包車,因為風景點之間的距離實在太遠,又無公共汽車,包車去玩的確方便,而且他給我們便宜,三個人每人交100元,玩兩天。我們三人覺得能接受,就答應了。

車子很快就駛上了寬敞的柏油路,路上車輛不多,車速一下就達到90多公裡。一陣陣熱浪撲面而來。司機說我們很幸運,今天上午剛下過雨,氣溫降下來了,只有30多度。昨天的溫度高達45度。我們三個不約而同“哇”了一聲並慶幸今天走運。其實我挺想今天也是高溫,想經歷一下,看看45度我會怎麼樣。我是個好奇心特別強的人,什麼都想嘗試一番,經歷一番,以後在朋友面前也有吹牛的資本。

朝車外望去,盡是戈壁,光禿禿的,看不到一棵樹。幾朵雲無精打采地掛在灰色的天空上,遠處的山也是灰蒙蒙。看到這種天氣我挺失望,原以為新疆的會像西藏一樣,藍天白雲,綠樹碧水,沒想到會是這樣。可能是下過雨吧,我想,沒准明天開晴,天氣會變好。

司機把這對年輕夫婦安頓到一家旅館後就帶我們進了一家名叫“紅梅”的維族餐館吃飯。一踏進去,便被一桌約十幾個維族人盯著,看得讓人心中發毛,令我感覺我們好像砧板上的魚肉。不過我心態很快就平靜下來了,我不惹他們,想必他們也不會把我們怎麼的。待我們坐下來,過了一會兒,他們才轉過頭去用維語交談起來。司機問我們想吃什麼,我們考慮到下午要趕時間去玩,便只想吃點飯。照司機的建議,我吃的是一種叫“抓飯”, 抓飯用油炒的和著紅蘿蔔的飯,上面蓋著牛肉。不知是因為自己口干還是飯太油膩的緣故,我稍微吃了一些就不想吃了,還有小半碗,怎麼也沒胃口吃完。

吃完飯出發前,我想為自己的水壺加滿水,於是向人高馬大老板娘要點開水。老板娘說水在後面,我提著水壺走到了後院。後院有一個小型鍋爐,一個維族男子正在燒火,一個維族少女則在一旁等水開。我朝他們走過去,揚起水壺向他們問道:“請問有開水嗎?”男的用半生不硬地漢語回答說馬上就好了。我這時突然想起我帶了錄音機,於是掏出隨身攜帶的錄音機,取出話筒,向他們請教維族語謝謝和你好該怎麼講。不論是到哪個地方,我都會盡量學會當地方言的謝謝和你好,一來在可以清楚地表達我的善意和感謝;二來也可以拉近我與他們的距離。問道:“請問維族語‘謝謝’怎麼講?”男的好像從來沒見過似的,一開始並沒有回答,過了一回兒才緊張兮兮地說道:“那赫麼得”。然後我又問:“那麼‘你好’怎麼講呢?”這時那個女的也好奇地走了過來。“亞赫西麼瑟斯”這兩個人異口同聲地回答我。錄完這些臨走前我向他們道了聲“那赫麼得”。

火焰山、高昌古城、柏孜克裡刻千佛洞、葡萄溝和大盤雞

上了車,我們直奔火焰山。新疆的路與內陸不同,這兒的路是筆直筆直的,一眼望不到邊。司機一下把油門踩到底,速度很快就上了100公裡。我很喜歡這種高速奔馳帶來的快感,令我有一種飛的感覺。倘若這不是柏油路而是土路,汽車會揚起很大的灰塵,猶如一條黃龍,直衝雲天。開了半個鐘頭左右,我們到了火焰山。因為天氣不好,大半座山都是籠罩在一片灰霧之中。山是東西橫置的,顏色不是我想像中的紅色而是灰色的。按照《西游記》中記載,火焰山奇熱,而且山的顏色是紅色的。可這山既不熱也不紅,我真不明白這座山憑什麼叫火焰山。我本想拍一下山前面的山碑,但一直有人在前面拍照留影,剛走掉一個又來一個,剛拍完一波又來一波;這些人的旅游在我眼中就是一大幫人跑到一個地方,排排隊,拍拍照,然後再到下一個地方去。他們旅游就像去上班似的,從這個地方趕到那個地方,再從那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沒有時間去靜下心來,好好地欣賞一下風景。我稱這種旅游為快餐旅游,毫無意義可言。見此情景,我只能做罷。反正景色不過爾爾。

車子開了不久就拐到了一條土路上。車子裡一下就塵土飛揚,不一會我們每個人都蓬頭垢面。幸好不久我們就到了高昌古城。進去後,我們三人租了一輛馬車,兜一圈每人10元。到了盡頭,維族馬夫不耐凡說只等10分鐘。看他的態度如此蠻橫,我們決定讓他回去,既然來了,就應該好好玩玩,豈能讓他破壞了我們的興致。給了錢打發了他,我們在古城慢慢游逛。高昌古城在吐魯番市東約40余公裡處,漢代稱高昌壁.至明初始廢,前後經歷約一千五百余年.

高昌城的建築基本規模形成年代約在前涼至高昌鞠氏王朝時代.總面積為200萬平方米,其城垣大部分殘存,為土築,略成正方形,約5公裡.有些城門的土建尚保存完整.全城分為外城,內

城和宮城三個部分.高昌古城的整體布局有點像唐代時的長安城.城中所有的建築都用夯土或

土坯建造,門窗頂部呈穹窿形.我登上的土高台殘存有一個高約13米的建築物,俗稱"可汗堡整個古城一片荒涼。盡管古城歷盡滄桑,但依然可以想像當年的繁華。我爬到了最高處,俯瞰全城。周圍一片寧靜,這座城鎮仿佛正在沉睡。游客也就我們幾個,我們輕聲說話,生怕驚醒她。偶爾吹來一陣風,將歲月與塵土吹在我們身上,我仿佛可以聞到昨天的歷史,車水馬龍,小販走卒,人頭攢動來來往往,好不熱鬧。待塵埃落定,我又回到現實中,好像做了一場夢,真不可思議。

離開高昌古城,司機帶我們去柏孜克裡刻千佛洞,途經阿斯塔那古墓。這裡曾是高昌古城中居民的公告墓地,因為當地氣候干燥因而使大量文物和古屍得以完好保存。但我們15元的門票只看到了兩具木乃伊及幾幅畫,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大呼上當。奉勸諸位想去吐魯番玩的人,那個什麼阿斯塔那古墓千萬別去。到了柏孜克裡刻千佛洞,我並沒有去參觀千佛洞,一則我已厭煩了寺廟之類的風景;二則我喜歡爬山;所以我舍佛洞而爬山去了。那對夫婦也沒去,跟我一起上山了。與一般的山不同,這座既無樹木,也無石頭,一腳踩下去,滿鞋的沙。我索性把鞋脫了,赤足登山。以往赤足登山踩的是石頭,這次卻是沙子,倒也別有一番滋味。這裡沙--確切地說應該是土--是紅色的,而且還有點燙。我順著別人踩出的路很快就爬到了半山腰。越往上,風越大。我還錄下了一段風聲,大家有性致可以聽一下。再往上爬,我發現山路是斜著往後山去的,看不到頭,不知何時才能到底,再回頭看了看那倆位,還在哼哧哼哧,就一屁股坐到沙土上等他們。這時我才欣賞周圍的“風景”。對面也是座禿山,卷起被風卷起的沙塵消失在灰色的天空中。只是在山溝才有一點綠色,在一條小河旁邊幾棵樹無精無彩地站著,顯得很孤單。這種景色實在一般。

等二位休息足了,我才“滑”下山。到了山腳,我走向停車場的小買部,幾個維族小孩熱情地向我推銷曠泉水。我朝他們揮了揮我手上的軍用水壺,微笑著告訴他們我自己帶了。過了會兒,只見那男的扶著他妻子到我面前說他老婆下山時劃傷了腳底板,問我帶了藥沒有。我立刻跑過去取藥。原來她下山時也把鞋脫了,不小心被一塊尖石劃破了。我一看,乖乖,這傷口足有3公分長,半公分寬。我急忙用酒精綿把傷口擦干,並用鑷子把傷口裡面的砂子夾出來。塗上碘酒後,我再用繃帶幫她包扎好。這時這女的已痛得哭出來了。我安慰她說好了,只要別進水,很快就會好。

上了車,司機說先帶我們去游覽葡萄溝,然後去。我們同意了他的提議。葡萄溝是位於柏孜克裡刻千佛洞和土魯番市之間,是火焰山西面的一個溝谷.這裡水渠縱橫,樹木茂密,空氣濕潤,氣候宜人,的確是種植葡萄的地方。到了葡萄溝,只見馬路兩旁全是賣葡萄干的攤子,各種各樣的葡萄干;還有賣甜瓜的攤子,一元一個,攤主讓我嘗了一下,味道甘甜而且水分也很足,我立刻掏錢買了四個,我對他們說當飲料喝。在新疆瓜比飲料要便宜,不但更解渴,而且還有營養,所以我在新疆根本不買飲料,只吃瓜,當然我的軍用水壺隨時都裝著水,以備用。司機呆在車上,我們三人邊吃邊走。顧名思義,葡萄溝以盛產葡萄而聞名。周圍全是葡萄院,一串串掛滿了葡萄藤,令人口水漣漣。除了買葡萄,還有買刀的攤子。各種各樣的匕首,我挑著看了一些,本想買,但一想還是回去時再買吧,先別把錢花完了,到時侯沒錢玩了,那可尷尬了。況且我還要坐火車,還要過關卡。想到這兒,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其實我有發子帶著刀順利過關卡,而且經過實踐,保證絕對有效,詳情請讀者耐心往後讀。

葡萄溝的水流急而且很涼,不過卻不大清。我把腳伸到溝裡洗鞋(嘿嘿,不好意思)。真是“葡萄溝水清兮,可以濯我纓;葡萄溝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上了車,司機說先帶我們去游覽葡萄溝,最後去蘇公塔,就結束今天的內容。我們同意了他的提議。

回到車上後,司機在說晚飯帶我們去吃新疆的特色菜-大盤雞,他帶我們去當地最好地一家去吃。大盤雞是由雞、馬鈴薯和辣椒一起炒,菜炒好時是盛在一個盤子裡,盤子有三種,分別是大盤、中盤和小盤,故名叫大盤雞、中盤雞和小盤雞。上菜前,因為口渴我喝了很多熱茶。盡管當時溫度有30幾度,但我居然一點汗都沒出。當時我想,再不出汗我非中暑不可。其實這是多慮,因為當地氣候干燥,我們一出汗立刻就被煮發掉了,所以我們感覺不出來,不可以南方的氣候標准來看事物,以後還有很多事與新疆特殊的地理氣候有關。大盤雞過了好一會兒才上來,這時我們早已飢腸膔膔了。照維族人的習慣,我們洗好手後,開始大塊朵頤。大盤雞果然名不虛傳色、香、味俱全:金黃色的雞塊,青色和紅色的辣椒,黃色的土豆,樣子非常誘人,看著它就流口水;其香氣撲鼻,味道又辣又麻。夾一塊一嘗,味道的確好極了。很辣,正如我前面所言,我從小吃辣,所以菜很合我的胃口,而那兩位南京夫婦就不行了。也許是雞的味道實在太好吃,盡管兩位辣得吐舌頭,他們還是沒有放下筷子。一盤雞轉眼就消滅了,這時我發現我已滿頭大汗,全身都濕透了。這一身汗出得我七竅通暢,渾身舒坦。司機叫了四碗皮帶面,皮帶面又寬又厚。只見司機把面條倒進雞盤,和在湯裡攪和了幾下,然後笑眯眯對我們說可以吃了。我一嘗,差點沒把舌頭給咬掉,把面條和著大盤雞的精華--雞湯下肚,那味道就不說了,吃了這面,我保你其它面條都不要吃了。諸位客官如果食指大動,也想嘗嘗,來一盤,我可以向你推薦一個地方,就是在同濟大學附近的赤峰路上有一家新疆人開的大盤雞店。味道當然不能和新疆的比,但還馬馬虎虎,有空可以去嘗嘗,解解讒。以後在新疆的旅游過程中,我一有機會就會來一盤大盤雞。

離開葡萄溝,司機帶我們直奔蘇公塔。蘇公塔在吐魯番西面6公裡處。是回歷1181年(公元1779年)吐魯番郡王蘇來滿為他的父親額敏所建造的,故又稱額敏塔.該塔高44米,塔身為圓柱形,下粗上細,用黃磚砌成。蘇公塔出名就出在它的結構。這座塔是用拼磚的方式構成各種圖案花紋。從下到上幾十層沒有重復的.蘇公塔的塔頂是頭盔狀。蘇公塔的塔內沒有木料,全憑一個磚砌的螺旋形中心支柱來承擔整個塔身的重量,歷經千年仍屹立不到,是新疆伊斯蘭教著名的建築。在蘇公塔旁邊有一個教堂,我走進去發現地上鋪著地毯,很明顯,他們在此做祈禱.我圍著教堂轉了一圈,發現了很多腳手架,看樣子,他們准備翻修。而蘇公塔因為也在翻修,不讓進,頗遺憾未能參觀。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