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隨筆(八)--孟買(Mumbai)

作者: 熏衣草1234

導讀印度之行隨筆(八)孟買(Mumbai):一個英國殖民色彩濃厚的城市2日晚乘22:05分的火車到孟買。進站時陳林讓行李搬運工為我們拿行李,說好了100盧比,結果到了火車上搬運工要陳林付300盧比。陳林斬釘截鐵地說“ No”,並說你還要錢就把行李搬回原地。兩個印度搬運工無可奈何,伸出手來滿臉笑容地與陳林握手告別。13日早上到孟買,住火車站(Mumbai Central Station)附近YMCA。這 ...

印度之行隨筆(八)孟買(Mumbai):一個英國殖民色彩濃厚的城市2日晚乘22:05分的火車到孟買。進站時陳林讓行李搬運工為我們拿行李,說好了100盧比,結果到了火車上搬運工要陳林付300盧比。陳林斬釘截鐵地說“ No”,並說你還要錢就把行李搬回原地。兩個印度搬運工無可奈何,伸出手來滿臉笑容地與陳林握手告別。13日早上到孟買,住火車站(Mumbai Central Station)附近YMCA。這是一個基督教協會的青年旅舍,性價比很高。早上8點多到時沒有任何空房,我們放下行李先去餐廳吃飯。餐廳布置非常雅致干淨,付費自助餐。飯後我們先出去游覽,晚上回來拿到房間時發現1000盧比左右的房間相當簡單,沒有衛生間,開始很失望。但公共衛生間就在旁邊,裡面裝修很不錯,也很干淨。但讓我們真正發現這個飯店的價值是早晚自助餐免費。自助餐雖然東西不多,但都很可口很新鮮,量也很大,除主食外還有蔬菜,酸奶,咖啡。房費含早晚自助餐真是超級合算。孟買大學旁邊的高級法院和維多利亞火車站也完全是歐式風格。維多利亞火車站是1887年為慶祝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統治50周年而建的,由是英國的建築設計師F.W.Stevens設計。整個建築氣勢宏偉,穹頂、尖塔、彩色玻璃窗、細致的雕刻、彎曲的卷須飾和螺旋物,典型的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如果沒有身穿紗麗的印度女子,沒有周圍其他的印度建築,還以為到了歐洲某個城市。外來侵略者總是帶來了自己的文化。從11世紀阿拉伯侵入印度後帶來了伊斯蘭文化,到19世紀中葉英國把印度作為殖民地帶來了歐洲文化,多元文化在印度共存和融合。泰姬 瑪哈飯店也是英國建築師設計的,叫W.Chambers。 他混合了歐洲和印度的建築元素,把意大利風格的中央穹頂和印度伊斯蘭風格的四個角部小穹頂結合起來,我們在胡馬雍陵、阿格拉古堡、泰姬陵都能看到類似的小穹頂。印度伊斯蘭風格的建築大多采用拱廊相連、多柱式大廳、紅色粗陶質地、內凹形拱門,球狀圓屋頂,小亭子的亭閣、馬蹄形門等建築元素,而歐式風格的建築大多采用高聳的尖塔、彩色花玻璃,穹頂、白色大理石蔥形拱窗、窗花格等建築元素。這兩種風格的建築截然不同。傍晚返回時經過大片的貧民窟,就在我們住的酒店旁邊。一眼望去,用木頭、泥坯、破布、爛席、塑料布搭成的簡易窩棚密密麻麻,裡面可以說是家徒四壁,只有幾個鍋碗瓢盆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外面滿地垃圾,隨處可見蓬頭垢面、衣裳襤褸的窮人。車子開過時一陣臭氣飄來,我們連忙捂住鼻子。很佩服老應和陳林的勇氣,為零距離接近貧民窟,他們倆第二天一早到貧民窟偷偷去拍照,照片上的情景自然是慘不忍睹。印度大概有9億人,其中三分之二是窮人,3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到1美元,生活在最低貧困線以下。與我國一樣,印度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裡的人經不住大城市較高生活水平的誘惑,大量的貧民在遷徙自由、乞討自由的思想支配下湧入城市。印度也是一個沒有戶籍制度的國家,大城市也沒有城管隊,遣送站,所以在印度隨處可見貧民窟和乞丐。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