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漫步:拼博•博弈•博彩
前言
收到這麼一則短訊:快來!還沒開戶的人們!把你們的資金,全部投入誘人的股市!中華民族到了最瘋狂的時刻,每個人都激情地發出買入的吼聲。快漲!快漲!快漲!我們萬眾一心,懷著暴富的夢想,錢進!錢進!錢進!進!
這是一首改自《義勇軍進行曲》的股市版,雖說有“惡搞”的成分,倒也真實地體現了近期的中國證券市場的現狀。打開報紙、電視,“談股論金”的欄目比比皆是,現在不只是全國人民的神經,連全世界的眼光也在盯著中國股市。甚至有這麼一種“自豪”的觀點:中國的股市一咳嗽,全世界的證券市場都會感冒(其實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
根據以往的經驗,早早地把年初申購的一只興業基金贖回了。雖說已經漲了70%以上,但是賣掉後,它卻飛速地站上了兩塊錢價位,股市也像是得了“瘋牛病”似的,衝上了一個又一個的台階,股指刷新了一個又一個的關口,穩穩當當地站在了歷史高位。讓我這位“專家”(自詡掌握點財經知識)大跌眼鏡,正應了那句閩南諺語:亂拳打倒老師父。
有點懊悔的我,禁不住家人的“埋怨”和滿街上都是排隊存錢買基金、入股市的誘惑,又蠢蠢欲動。據說每天新開戶人數達28萬人,隨便走進一家證券公司,那感覺就像菜市場一般,黑壓壓的,於是又再次“潛”回了熱得發燙的股市。左思右想,上看下瞧,正不知如何是好?猛然發現貴州茅台、五糧液飆升的身影,“酒色之徒”的我,眼睛一閉,殺了“回馬槍”,直奔酒壇而去。想不到,很快又是一個缽滿盤溢的,看來又應了一句老話:人找錢會“發狂”,錢找人才會“財王”。翻譯過來的大意: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一
記得這麼一則頗具禪意的故事:說有一位寺廟的大師,也耐不住寂寞走進了股市,而且每次都是包賺不賠。有人就帶著疑問去請教這位高僧,他說:對於出家人來說,錢財是身外之物,我的進和出不過是救市和布施而已。當人人在“割肉”,急著變現時,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慈悲之心而去的;當人人搶著買入,供不應求時,此時拋出不正是在布施嗎?
“高拋低吸”的淺顯道理誰都懂,而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呢?這可能就是高僧和凡人的差距吧!
市場浪潮中的博弈也概莫如此,主要的還是離不開自己的心態。
想一想,現在的品牌之都-晉江。“七匹狼”、“安踏”、“安爾樂”、“虎都”、“匹克”、“親親”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都是在這方貧瘠的土地上創造出來的。可誰還記得,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這裡曾經是“走私”的天堂,“晉江假藥案”的策源地。後來的晉江人,在摔倒的地方,“知恥而後勇”,硬是闖出了一條致富的康莊大道來。這也許正如那首閩南語歌曲所唱的一樣-“愛拼才會贏”。
同樣是泉州的一個縣,安溪給人的感覺,一度也曾經就是“坑蒙拐騙”的代名詞。拐賣婦女兒童、信用卡詐騙、短信中獎騙局、地下“六合彩”的根源,都離不開安溪人“聰明”的腦瓜。俗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可這刁民的刁,也說明了有活絡的思路。現在安溪人把這功夫用在了茶葉上,不也把這“鐵觀音”闖出了一條路子嗎?這不正應了那句話-“浪子回頭金不換”嘛。
二
從早期風靡一時的擺攤、境內外的“倒爺”現像,到了上世紀末的“集郵熱”、“炒股熱”、“炒房風”,發展到了現在比較理智的“投資熱”,都離不開一種心態,都是想“一夜暴富”。就連被禁錮在土地刨食上幾千年的人們,也被裹挾著進來。時下越是山區,打麻將、賭牌九、博彩票、買“六合彩”的賭博之風越是昌盛,前一段聽說,開始又有人賣房、賣牛,籌錢進入房產、證券市場來“拼搏”。而那些個觀望的人,在“財富效應”下,又掀起了另一場“羊群效應”。難怪有人會發出這麼的感嘆:十億人民九億賭,還有一億在炒股。然而,此次不同的是,好像大家都在賺錢:國家創收的稅費、集體豐厚的佣金、個人增值的資產,這麼一種三者共贏的局面。
三
那麼,大家都在賺錢,到底誰在虧錢呢?錢又是從哪裡來的呢?說來道理依然是淺顯的。有個故事是這樣演繹的:
假設武大郎在賣炊餅的市場上,只有西門慶一個競爭對手;
假設他們的炊餅每個只賣一元(其中包括了工、料、費和他們的目標利潤,當然也要假設沒有物價局和稅務局的監管);
假設他們賣的炊餅數量一樣多;
再假設他們生意都不好,這天,一個買的人都沒有(經濟模型都是如此,需要許多的假設)。
武大郎每天都老實地來站攤,而西門慶則跑去打牌、泡妞,留下一副攤子。路人過來看了看,搖搖頭就走(這就好比證券市場的不活躍期)。
缺錢花的西門慶,這天過來對武大郎說,這樣下去太無聊啦,要不我們玩個游戲?
武大郎想了想,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就同意了。
於是,故事開始了……
西門慶花一元錢買武大郎一個炊餅,反過來武大郎也花一元錢買西門慶一個炊餅,現金付清;
西門慶再花二元錢買武大郎一個炊餅,武大郎也花二元錢買西門慶一個炊餅,現金付清;
西門慶再花三元錢買武大郎一個炊餅,武大郎也花三元錢買西門慶一個炊餅,現金付清;
……
在逛市場的人眼裡,炊餅的價格在快速飛漲。一會兒工夫就漲到了每個炊餅60元。但只要他倆手上的炊餅的數量一樣,那麼誰都沒有賺錢,誰也沒有虧錢。不過他們重估的資產“增值”啦!西門慶和武大郎擁有高出過去好多倍的“財富”,他們也創造了許多新的“市值”,看起來,他們的身家也提高了。
這個時候,有賣犁的鄆哥路過,一小時前知道了炊餅是一元一個,現在卻發現是60元一個,他很驚訝。
又過一小時,鄆哥再次經過時,炊餅已經是100元一個啦!他更驚訝。一眨眼工夫,已經是120元的價位,他毫不猶豫地把賣犁的錢買了一個炊餅。此時他成了個投資兼投機者,他確信還會再漲,炊餅的價格還有上升空間,並且有人給出了超過200元的“目標價”(在股市裡,鄆哥叫股民,給出目標位的人叫股評專家)。
在西門慶、武大郎、鄆哥、王婆等人的“賺錢效應”下,接下來買炊餅的人,越來越多,參與買賣的人,一呼拉黑壓壓的,自然炊餅的價格節節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興,因為很奇怪:所有的人都沒有虧錢……
這個時候,你可以想一想,西門慶和武大郎誰手上的炊餅少,即誰的資產少,誰就真正的賺錢了!參與買賣的人,誰手上沒有了炊餅,誰也真正地賺錢啦!但是賣掉的人都非常後悔-因為炊餅的價格還在飛快地漲!漲!漲……
那麼誰虧錢了呢?
答案是:誰也沒有虧錢,因為許多高價買入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認的優質等質資產-炊餅!這炊餅顯然比現金好!現金存入銀行能有多少利息呀?哪比得上價格飛漲的炊餅呢?甚至大家一致認為,市場的炊餅供不應求,是不是可以來買炊餅期貨?於是就出現了認購權證……
這時有人也許產生了疑問:買炊餅真的就永遠不會賠錢嗎?看樣子是的!但是這世界就那麼奇怪,突然市場上來了武二郎,武二郎曰:有虧錢的時候!
那這一天會是啥時候呢?
假設一:市場上來了個物價部門的,他認為炊餅的定價應該是每個一元。(監管政策)
假設二:市場出現了許多炊餅,而且價格都是一元一個。(同樣題材)
假設三:市場出現了更多可供選擇的商品。(擴容發行)
假設四:大家突然發現這不過就是個炊餅!(價值回歸)
假設五:沒有人再願意拿錢來玩互相買賣的把戲了!(資金斷鏈)
……
如果有一天,任何一個假設出現了,那麼擁有炊餅的人就該虧錢了!而誰最少占有資產-炊餅的人,誰就是贏家!
這個故事非常明了,人人都知道,高價擁有炊餅的人是傻瓜,最少也是個傻蛋,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證券市場吧。那些所謂的資產重估、資產注入,尤其券商的借殼上市、增發購買大股東的資產等等,何嘗不是這樣。
記住,和賣炊餅的原理一樣,在指數已經堆積了泡沫風險的時候,誰最少占有資產,誰就是獲得最高收益的人!作為一個投資、投機相兼的人,尤其別忘了這麼一句話:忽悠別人千萬不能忽悠自己,特別是不要忽悠了自己的辛苦錢!
希望,接到最後一棒的人不是你!不僅僅是炊餅。
尾聲
“五一”節前夕,接到一通挺有意思的短信:中國一共有13億人口,其中有3億人退休,那就只剩下10億人在干活;9億人在農村,那就只剩下1億人在干活;2千萬是學生,那就只剩下8千萬人在干活;這8千萬當中有4千萬是政府工作人員,那就只剩下4千萬人在干活;還有3千萬工作在機關事業單位,那就只剩下1千萬人在干活了;剩下的人裡,有3百萬是軍人,那就只剩下7百萬人在干活了;在任意的時間裡,全國各醫院都會有至少二百八十五萬三千七百九十六人接受治療,那就只剩下四百一十四萬六千二百零四人在干活;其中有四百一十四萬六千二百零二人正在坐牢,那就只剩下2人在干活-你和我;而此刻,我卻坐在電腦前發呆浪費時間!那就只剩下你1人在干活來養活這麼多人啦!祝你勞動節快樂!
非常“不幸”的是,收到這消息時,我卻在春光中發困。不免有些擔心,仔細一看,幸好還有被略去的9億人,還有那些被忽略,卻正在揮汗如雨的人……
2007年5月19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