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印像

作者: 豆腐男

導讀二月二十日,第一次踏上舟山本島。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舟山人,第一次踏上舟山群島當然首先要拜會有“海天佛國”之稱的普陀山。當天剛吃過午飯就買好了去往普陀山的船票。 佛教聖地 普陀山是世界聞名的佛教聖地,素有“海天佛國”之稱;稱謂的得來一是因為他的地理位置,二是因為他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此地香火鼎盛,來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特別是每年� ...

二月二十日,第一次踏上舟山本島。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舟山人,第一次踏上舟山群島當然首先要拜會有“海天佛國”之稱的普陀山。當天剛吃過午飯就買好了去往普陀山的船票。

佛教聖地

普陀山是世界聞名的佛教聖地,素有“海天佛國”之稱;稱謂的得來一是因為他的地理位置,二是因為他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此地香火鼎盛,來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特別是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為觀音菩薩誕辰日、成道日、出家日)以及各大節日,可以說是人山人海甚至是人滿為患。趕在春節前往的我正好趕上“盛世”。買完船票在沈家門的候船室排隊等船,整個候船室擠滿了人。從沈家門到普陀山的快艇沒有班次限制,共有十幾艘快艇兩地間不斷往返,每船載客數少則40多則96,平均每1~2分鐘都會來一艘快艇靠岸,就是這樣的速度我在候船室也等了將近十分鐘;而且整個候船室始終保持人滿的狀態。從普陀山回沈家門更是一票難求,當天下午不到五點返回沈家門的船票就已經全部賣完,航運公司不得不增開普陀山到朱家尖的加班船(朱家尖與沈家門有跨海大橋相連),買票的人排成三列從窗口一直排到門外十米有余。再看等候坐船返回的人,幾乎占據了整個碼頭,人群一直擠到了景區入口。第二天,聽我當導游的姑姑說,那天的加班船開到將近午夜12點。景區內到處都是人,從高處往低處的過道看黑壓壓的全是人,幾個重要的景點就更不用說了“人山人海”啊!進去難、出來也難,連上廁所都要排隊,真是已經到了可怕的地步。

來普陀山朝聖的人不僅數量多而且還都十分虔誠。在這裡,人們手持佛香,不斷的跪拜、磕頭、祈求,動作、表情、眼神都透露著一種真誠。在這種虔誠的氣氛下,就算你不是一個佛教徒也會受其感染,心生敬意。老人們的虔誠更甚於年輕人,他們大都是有組織的集體行動,衣著、行李甚至是頭飾都有相似之處。他們雖然行動遲緩,需要更多的休息和暫停,但他們一路上相互攙扶相互依靠,不錯過任何一個有佛的地方,他們做到了真正的遇佛拜佛。他們的動作更顯真心實意,跪、拜、叩都有模有樣,決不會因為骨骼變硬而少彎一度腰。有的老人頭發已經花白,身形佝僂,行動不便,就由兒女們攙扶著;“顫顫悠悠”得行完每一個佛禮。更有甚者三步一叩,膝蓋、手掌都是灰塵和泥土,額頭已經變成了紅灰色,手掌也已經磨破了,還在堅持、堅持,前面的路還很長很長……

整個景區梵樂繞耳、檀香陣陣、佛煙彌漫,不愧“海天佛國”的稱號。

旅游佳所

這裡本人只說是旅游佳所而不是“旅游聖地”是因為就我個人看來,如果脫去宗教外衣,就普陀本身而言,並不是十分適合作為旅游景區的。普陀山雖說是一景區,但各個景點分布相距甚遠,如果光靠步行恐怕要整整一天才能把所有的景點粗略的看一遍;如果要做到見佛就拜的話,不僅要花時間更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良好的體力。就算依托汽車那也是相當累人的差事,畢竟汽車不會爬山啊。

但普陀山每年之所以能吸引大量的游客,除了他是佛教聖地以外,還在於它優越的地理位置。普陀作為東海一島嶼,氣候宜人,冬暖夏涼,特別到了夏天是避暑的好去處。設想一下,坐在金黃的沙灘上看著廣闊無垠的大海,吹著習習海風,聽著海濤拍岸,又有鮮美的海鮮為伴,這是多麼美妙啊!特別是對於那些沒見過大海,在大城市中忙碌的人們簡直是人生一大樂事!在寺院內聽聽晨鐘暮鼓,聽聽到大師們講道,可以幫助你遠離城市的喧囂,暫時忘卻世俗的煩惱,這是心靈的另一種寄托,也是對靈魂的一種淨化。說“觀音過此不肯去”是有道理的。

寺院經濟

寺院經濟是這次普陀山之行我所感受最深的。我不知道整個普陀區有多少經濟收入來源於普陀山景區及其所帶動的相關產業,但就我所看到的而言,應該是占了很大的部分。據有關資料顯示2006年普陀山全山旅游經濟收入超過13億元。

先來算一下一些必要費用:景區內雖然不需要門票,但每位進入普陀山景區的游客首先要支付110元的進山費;由於景區內景點相對分散,游客免不了要以車代步,要逛完所有的景點車費又是不小的一筆開支;來普陀山自然是要燒香拜佛的,香燭費自然也是難免的;再加上來往的船票費用。就算你在普陀山不吃、不喝、不住也不買任何紀念品,200元也已經是最少的花銷了,而要做到不吃、不喝、不住也不買任何紀念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便如此,普陀山每年幾百萬的游客數量也能為其帶來數以億計的固定收入。

“香油錢”是普陀山的又一項收入。來普陀山朝聖的游客往佛前的錢箱裡塞“香油錢”是表示虔誠之心的最簡單最普遍的方式了。在普陀山幾乎每個有分量、有身份的佛的佛案下都會設有“錢箱”,一般是一個老式長方體小衣櫥的樣子,上面刻著各種具有佛教特色的圖案,並用黑墨寫著“廣積福田”的字樣,所有塞錢的口子開得都很有特色,不仔細看是看不出有開口的。我印像中有一個大概是某一樽觀音像下的錢箱上,刻的是蓮台,上下兩朵蓮中間的連接處竟就是塞錢的口子,要不是看到有人往裡塞錢,根本發現不了。在寺廟內到處可以看到塞錢、投硬幣的人,他們有的手裡干脆就拿著整疊嶄新的小額紙鈔,每拜一樽佛就塞一張。有些佛或者是菩薩、羅漢之類的雖然沒有專設的“錢箱”,但游人、香客還是會放一些錢物以示虔誠。在“不肯去觀音院”,30樽觀音像雖然用玻璃罩“與世隔絕”只留下佛像腳下不足20釐米的空隙(估計是為了方便打掃),但玻璃罩裡面還是有數不盡的小面額紙鈔、硬幣,應該是游客們從下面的空隙塞進去的。聽人說到了香火旺季,每天可以用掃帚掃出一麻袋用這種方式塞的硬幣。對這種行為,我實在是不知道是該褒還是貶,抑或是這種心態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所難以理解的。

商品價格昂貴似乎是每個風景名勝區的共同特點,普陀山也不例外。在景區內一般商品的價格是市價的4-5倍左右。就拿街面上最普通的蒙牛綠色心情雪糕來說,市價1元的在這裡賣5元,市價2元的這裡賣8元。市價1元的農夫山泉水在這裡賣5元。盡管如此還是可以看到不少咬著雪糕喝著冷飲的人。普通商品尚且如此,紀念品的價格更是離譜。一個極其普通的塑料制小木魚(體積大概只有15平方釐米)要賣到20元(我敢說如果這東西放在一般的市場上兩塊錢就可以買了);玻璃制佛珠手鏈少則40多則近100,令人乍舌。這麼高的價格還是有市場的,各個小鋪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顧客光顧,操著不同的口音在那裡討價還價。景區外(當地居民生活區)的同類商品價格就相對低一點,但高過市價是必然的。無論是景區內外,出售與佛有關或是海產品的商店隨處可見,這些店面雖然不大但是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可以說是“一條街”。盡管出售的商品有極大的相似性,店面數量又多,但他們能夠同時存在,甚至越開越多,生意越來越火,這本身就說明了這個市場的極大潛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住宿餐飲和上面所說的商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的價高,同樣是不大的店面,同樣的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這裡的賓館除了少數真正有規模的“賓館”以外,絕大多數是當地居民開的家庭旅館,與普通的私房類似,閑時自己住,到了旅游旺季就成了旅客們的好住處。這些家庭旅館雖然不大但是數量很多,可以說是景區附近隨處可見。住宿費當然和游客人數相關,閑時一般單人間的房價是80~100;若是到了旅游旺季房價就高得嚇人,最低的也要200,稍微有點檔次的賓館標准房就高達1000元人民幣。即便是如此,到了旺季游客們還是要擔心沒有地方可住。餐飲不用多說,也是同樣的情況,每頓吃個百八十元的還不知道吃了些什麼。這樣的消費怪不得在“重農抑商”的古代,某些皇帝要“滅佛”了。

在普陀山的兩日,讓我看到了他的“神氣”,他的 “魔力”;這是一個略顯瘋狂的地方,這麼一個地方能夠讓百萬人跟著他“瘋狂”,為他“瘋狂”,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精選遊記: 普陀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