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西安,書院門大雁塔...寫在2006年4月的西安

作者: duoduo2005

導讀書院門...大雁塔...清晨,收好東西,想上華山,只無奈,天仍低沉的昏灰,清冷的微風,只默然,看來此行終與華山有緣無分。 在附近逛,近中午去了附近的必勝客,新推出的大西洋珍鮭,很好吃,上面一層像極三文魚的刺身,酥皮蛤蜊湯,不可少的沙拉,堆砌的時候,被人誇,喜不自禁。高高的菠蘿塔,又加了西芹,橙子,技術進一步的爐火純青,開心。 還是念想著碑林書 ...

書院門...大雁塔...清晨,收好東西,想上華山,只無奈,天仍低沉的昏灰,清冷的微風,只默然,看來此行終與華山有緣無分。 在附近逛,近中午去了附近的必勝客,新推出的大西洋珍鮭,很好吃,上面一層像極三文魚的刺身,酥皮蛤蜊湯,不可少的沙拉,堆砌的時候,被人誇,喜不自禁。高高的菠蘿塔,又加了西芹,橙子,技術進一步的爐火純青,開心。 還是念想著碑林書院門那條熱鬧的街鋪,坐車過去,先到碑林,裡面林立的游人,避之不及,無處可躲。 門口兩汪潭水,正中的大大門坊,噴湧著水柱的石雕。前行,兩房窄門下擁積的外國人,跨過這門又似過了歲月的堆砌,微微的沉重,卻又格外清醒。左邊小亭裡的石馬,像極當時去乾陵甬道兩邊守立的那些肅穆,堅定的守護,忽然懷念起那個炙烤的午後。八月西安,盛夏,空曠的神道,我坦蕩的不加矯飾的笑容。 碑林裡的建築,樹木,景致都是喜愛的氣息,慢慢踱進的步伐卻,總被一波一波的游客的襲來所擾亂。 只避過導游,大聲膚淺的喧講,走到最裡最裡面的廳房,院落。沒有人,隔著時空的阻隔,撫在黝黑的碑上,看到那些班駁的石面,依然紋路清晰,字勢暢然。狠狠狠狠的用手指按下去,抬起手。自己的拇指上凹凸有致的是一個“慕”字,不知道曾為誰的墓銘,誰的生平。曾用來描摹過誰,用來慨嘆過誰的一生,也許為愛慕,也許為羨慕,許只不過姓氏中一字,只是經歷千年,慕字之解於我,此時此地,慕然,虛幻的光暈,層層疊疊。 六七八間主室,終於游人散去,只留形單影只的幾人,巨大的座基,鋼構在支撐著更為巨碩的石碑。它們所肩負的遠重於我。 末一間,正中是櫃台。左右兩邊都是最負盛名的石碑,有畫,有字,眾多的工者拿著全套的工具,巨大的掃子,撲板,墨刷,飛快的上上下下的揮動。似機器般,只一刻功夫,便揭下一張拓片。如此反復,駐足的圍觀,我眼中不斷清晰的是被紙張磨出的邊痕,被墨漬透過渲染的色澤,而淡去的是被不停拓去的刻跡。 微微的心痛,並不自知是怎樣的觀望,就像我也無法說清,這樣日復一日的拓印,是對這些石碑的物盡其用,還是竭盡其用,也許古時這裡是不可或缺的印刷廠,沒有它,文人無法印刷,傳播閱讀,而今日,我卻不能不說,這樣印刷般的復制已徹底淪為這裡的印鈔機,卻完全無視於對這印鈔機永續利用的最少的保護。心痛,微微的浮現。而愛這裡的人,常來,卻已麻木了這種惋惜因為無可奈何。 放下,抑悶的心情,出園,到書院門口買東西,瞎逛,皮影戲,陝北農家布藝,剪紙,石頭,刻章,很久不曾這樣地留戀在我所深愛的這些物件之中,如此集中,如此閑適,遠離漂泊,無法安定的心,那些華美虛浮的生活幻像終於隱至幕後,哪怕只是暫時的遮蔽,已很感激,我很淡定,可那厚厚的帷幕,卻早已懸在我的心上,無法撕裂。 天氣仍是冷,沒有熱的余溫。 西安停留的最後一晚,到軍區旁邊的麻師娘去吃串串香,要了三鮮鍋底,這裡的人氣,如火鍋上的水汽般蒸騰,繚繞眼前,是這幾日的飛逝而過,又近歸程,湮沒傷別離的情愫。擺滿食物的兩排兩面櫃子,撥開擁鬧的人,擠到最前排,一趟一趟裝滿托盤…仍是西安特色果啤.我知道,自己總會留戀這樣安閑的時刻,出門,為後面排隊等待的食客讓位,清涼的夜風,未離開便已懷念. 摩托,趕到大雁塔廣場,等著看八點半的噴泉,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廣場.並非周末,卻仍是層疊的人群.明亮溫暖的燈光..拍照,錄下這樣的繁華,我路過的人間煙火. 從噴薄的水柱中穿行,充耳不聞震撼響徹的音樂.看奔湧的人流慢慢的由彙聚而四散.只剩濕漉漉的地面,仰視,清朗空曠的寂寥. 坐車回去,又去買了那家昂貴的蛋糕,藍莓,巧克力,大堆的面,黑麥雜糧,檸檬塔… 明夜,已在歸途.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