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青島,別樣的風情
青島,在我的印像中一直是個很一般的城市,規模不算大但也不小,名氣也是一樣。直到我們從四方汽車站出來真正踏上青島的土地,直到我們游遍八大關的條條街道,直到我們從棧橋上回望霓虹閃爍的城區,直到我們走過新城林立的繁華高樓,直到我們坐在石老人海邊的咖啡屋裡閑聊,直到和它告別,我才知道,我真的相信了一見鐘情的故事,我真的已經愛上了這個美麗的城市。汽車到達青島已經是下午時分,我們住的地方在青島的老城區,一個叫八大峽的地方,也就是有八條街分別以中國著名峽谷的名字命名。在賓館安頓下來後我們很快坐上了途徑八大關的公交車,相同的意思,八大關也就是有八條街分別以中國著名關隘的名字命名,後來又增加了兩條,但仍保留了“八大關”的稱號,很別致的取名方式。八大關就像鼓浪嶼之於廈門,提起青島,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八大關了。這裡是青島著名的別墅區,鄰接海灣,遍布其中的建築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築風格,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八大關的街道,寧靜而整潔。走在街上,迎面而來的時而是濃郁的花香,時而又是樹葉和青草淡淡的清香,雖游人不少,但寬闊的街道還是顯得清靜。最讓人難忘的,是每條街道都不同的樹木景觀,一樣的清幽卻又風格迥異,與間落其中的建築物一起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異域風情。依依不舍離開八大關,我們在青島新城區裡游走。五四廣場上的風特別大,我們立即想起了在長島的海邊廣場上看夜景時差點被風吹成人干的經歷。廣場上很多人在放風箏,也有賣烤魷魚的攤點,欣喜之下上前打聽價格,一個小板都要4塊錢,簡直和威海是兩個價嘛。我們找到網上推薦的一家烤肉店晚餐,然後進了幾個比較大的商場游覽。當夜色降臨,我們來到青島著名的棧橋。棧橋是青島的像征,橋身從海岸探入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橋盡頭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翹角重檐建築端莊地安坐於碧波之上,在海岸周邊眾多歐式建築襯托下,尤顯別致。棧橋全長440米,寬8米,鋼混結構。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建有民族形式的兩蹭八角樓,名“回瀾閣”,游人佇立閣旁,欣賞層層巨浪湧來,“飛閣回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棧橋可以說是與青島同齡的建築,當年清朝欽差大臣李鴻章要到青島(當時稱膠澳)來巡視,按李鴻章的級別他應當坐大型官船,但當時的青島只是一個小漁村,根本沒有停靠大型官船的能力,所以就臨時修了一個港口,後來幾經翻修,並一直使用,這就是棧橋的原形。1949年後,在膠州灣修建了大型深水良港(現在是亞洲最大的貨櫃碼頭),棧橋失去了做為港口的使用價值,幾經改建後,變成了現在的模樣,現在回瀾閣是一個小型的展覽館,經常舉辦一些美術、攝影及其它藝術展覽,橋身供游人參觀並停靠旅游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島。從棧橋上回頭眺望繁華的城市和閃爍的霓虹,盡管夜晚涼意十足的風呼呼地刮過,但從我心裡卻湧起一股暖意,也許這就是那種被稱為一見鐘情的感覺吧。第二天上午,余興未了的我們臨時取消了去嶗山觀覽的計劃,又來到八大關,著實好好在那些關隘街道裡消磨了半天的時間,沿途還欣賞到了八大關著名的建築花石樓和公主樓。花石樓是八大關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棟別墅,由於是用花崗岩和鵝卵石建成,故得名花石樓。它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築,既有希腊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特式建築特色。樓門台階下為花崗岩石尊,可用於晚間燃火照明,也可用於栽花,正面為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的建築造型,十分別致。主體共5層,頂層為觀海台,側有鐵尖頂。公主樓是一座丹麥式的藍綠色小樓,由一座尖塔與不規則斜頂屋組成,南部有方型平台。20世紀30年代丹麥駐青島總領事設計建造了這幢小樓,准備丹麥公主來青島避暑時居住,實際上丹麥公主並沒有來過,但“公主樓”的名字卻傳開了。中午在石老人海邊的咖啡館裡休整體力。位於嶗山區石老人村西側的石老人,是我國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蝕石柱景觀。這塊海中奇石極像一位老人,因而得名。匆匆作別石老人,我們又去到老城區裡尋找青島有名的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基督教堂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築,由鐘樓和禮堂兩部分組成。鐘樓高39.10米,登樓可觀賞島城的海天秀色。鐘樓上的巨型鐘表,給原本肅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幾分神秘和莊重。禮堂寬敞明亮,可容千人之眾。18米高的大廳兩側分為樓上樓下兩層,裝飾十分精美典雅。著名的“聖彌愛爾大教堂”,人們習慣稱其為天主教堂,它建於本世紀30年代初,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同時也是基督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天主教屬基督教的三大派系之一)。看看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匆匆趕往汽車站搭乘回濟南的客車。一天半的時間確實太短,短得使我來不及好好體會這個美麗的城市。也許,是多元文化的浸染,混合現代化建設的時尚元素,搖曳出青島浪漫別致的風情,褶褶生輝,讓人沉醉。

(八大關街景一)

(八大關街景二)

(棧橋回瀾閣夜景)

(花石樓)

(天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