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一日,非洲南部安哥拉,贊比亞,津巴布韋,莫桑比克,
馬達加斯加等五個國家迎來了新世紀第一次日全食。
六月二十一日清晨,全食首先出現在靠近南美洲海岸的大西洋面上。下午13時39分,
月球巨大的陰影開始進入非洲大陸,並沿著一條狹長的曲線向東南方向推進:穿過
贊比亞首都盧薩卡,覆蓋風景如畫的津巴布韋北部區域,日落前不久接近馬達加斯
加西部海岸。伴隨著幾乎同步出現的馬達加斯加海岸邊迷人的晚霞,月球的陰影最
後在印度洋上脫離地球表面。
我參加了NASA休斯頓航天中心天文協會組織的日全食觀測團實地目睹了這次天像奇
觀。全團三十二人中,與我一樣的業余天文愛好者占大多數,但幾乎人人都曾有過
成功觀測日全食的經歷,其中有人竟達十三次之多。我是新手,第一次。
我們選擇的觀測點位於贊比亞首都盧薩卡西北。全食發生於當地時間下午15時09分,
太陽介時位於地平線以上31度左右,全過程歷時3分37秒。
我們的非洲之行共持續了九天。在津巴布韋境內非洲南部最大的野生動物自然保護
區渡過了4天,在津巴布韋贊比亞邊界上的維多利亞大瀑布渡過了兩天,最後於六
月二十日動身前往我們行程的中心目的地,贊比亞首都盧薩卡。
下面用准日記的方式記錄我此次非洲之行的最後三天。讀者可在以下網頁看到下面
文章中引用的全部圖片。網址是:http://sdz_photos.home.att.net/zambia/
六月二十日
成功的日全食觀測需要好天氣的配合。來到非洲後過去的七天裡,只是在津巴布韋
有兩個下午遇到了多雲天氣,且只是飄動分散的雲塊。其它時間,日日夜夜,經歷
的是南半球非洲大陸冬季特有的晴空。看來我們會有好運氣。
為了紀念新世紀首次日全食,津巴布韋郵電部特別發行了一組紀念郵票。其中一張
郵票圖案形像的描繪了日全食發生時自始至終偏食-全食-偏食的全過程。(圖片1)
清晨,我們乘坐旅游大巴離開了邊界上的維多利亞大瀑布,沿公路向首都盧薩卡進
發,結果整花了近十個小時才走完了預計六個半小時的路程。行駛在贊比亞的公路
上,途經大大小小的城鎮村莊,我們體驗了已擴展到全國每個角落的“日食熱”。
盡管路經的區域由於距離中心線太遠只能看到偏食,當地居民們高漲的熱情仍然深
深感染了我們。在途中幾次短暫停留中,許多人圍住我們詢問各種各樣的問題。他
們中沒有人見過日食,但既然我們這些貌似有學問的客人為此迢迢萬裡而來,這件
事一定有些道理。
贊比亞政府與新聞媒介一直在告誡人們必須使用合格的觀測工具以避免對眼睛的傷
害。已經到了日食的前一天,居然沒有足夠的觀測眼鏡來滿足大眾的需要。後來了
解到,贊比亞只進口了140000副眼鏡,遠不足以應付需求。原本售價不到一美元的
眼鏡已被炒到超過五美元,仍然供不應求。
在一個鄉村小鎮上,一個頭上頂著裝有香煙糖果花生米的小籃子,面貌清秀的七八
歲的小女孩走近我,羞怯的指了指懸在我胸前的小望遠鏡,然後又指了指自己,做
了一個想看一看的手勢。我取下望遠鏡,幫助她調好了焦距,指給她看遠處的景物。
然後我又把望遠鏡反過來,讓她對著我看,小女孩的臉上綻開了燦爛的笑容。突然,
她把望遠鏡又反回去,轉了個方向,直接去看太陽,我伸手把望遠鏡一把劫下來,
驚出了冷汗,“ Never look at the sun like that, you hear me? Never! "
晚上七點三十分,我們終於到達了盧薩卡。晚餐很別致,清一色當地風味。席間,
特邀的藝術家們為我們表演了非洲人民祭神的歌舞。
當晚的盧薩卡變成了世界的中心,舉國上下唯一的話題是第二天的日全食,全城所
有能住人的地方全部爆滿。由於是幾乎提前一年預訂的房間,我們住進了一家條件
不錯的賓館。
午夜,臨睡前走出賓館大門。駐足仰望,斜掛南天的十字星座(Southern Cross),
璀
燦迷人的南域夜空 , 我期待著一個完美的“食”日。
六月二十一日(食日)
“我不知道大自然中還有什麼可以媲美日全食的壯麗輝煌。沒有任何文字描述,沒
有任何攝影圖片,能給出完美准確的表達。”
-- Patrick More, 英國宇航員
對許多人來說,目睹日全食是地球上最令人震撼,最使人感動的經歷,它深深地觸
動人們的心弦。喜悅,激動,恐懼,悲哀,盡管科學對這一撼人心魄的天文現像早
有解釋,日全食出現的片刻總是會釋放出強烈神秘難言的感情,不管是對農民還是
對科學家。
上午10時30分,我們按計劃乘旅游大巴離開了賓館。穿過日全食中心線,兩小時後
到達了將成為我們觀測點的Kamilonga農莊。農莊工人為我們准備了大約百多平方米
的場地,足夠保證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大塊活動空間來安放觀測及攝影器材設備。下
午13時,農莊派專人封鎖了觀測場地的入口,以防農工或村裡好奇的孩子們影響我
們的活動。
我們幾個人收集了17副備用的觀測眼鏡,隨同翻譯來到村中。十幾個大人另加幾十
個孩子把我們圍在中間,聽我們講解安全正確的觀測方法。全村居然沒有一副合格
的觀測眼鏡!望著孩子們渴求的目光,我真恨不得能再變出幾十副眼鏡送給他們每
人一個。如果早知道的話......。
對於我來說,安裝攝影設備只花了一點點時間。我隨身帶了一台加農照相機,外加
一個300mm的長鏡頭。團內多數人都擁有不同復雜度的天文攝影設備。其中一位來
自紐約州的天文愛好者與他的巴西妻子共攜帶了七套攝影器材。他們拍的兩張帶有
光譜比較的全食照片八月份被選入了世界權威的天文雜志,“Sky & Telescope"。
我支起了簡單的三角架,固定了照相機體,安上專用的強光濾色鏡,在月球向前推
進的不同階段拍了一些偏食期間的照片。(圖片2)
下午14時40分,月球的陰影已遮蓋了太陽表面的70%,眼睛已能察覺光線開始暗下
來。14時50分,距離全食還有19分鐘,在位於海拔1163米的我們的觀測點,氣溫開
始明顯下降。我們的儀器記錄下全食過程中的高低溫差竟達25華氏度之多。
15時整,距離全食還有9分鐘,我們聽到了蟋蟀的叫聲,顯然這些小生靈誤以為夜幕
已經降臨。插在觀測點邊界上的一直在風中飄動的旗子靜了下來,風突然完全停了,
空氣像凝固了一樣。
15時零4分,距離全食還有5分鐘,太陽變得有點像新月的月牙。隨著迅速消失的光
線,給了我們生命與溫暖的太陽似乎變得蒼白無力,不能再保護自己,似乎正在受
到傷害,要離開我們。
我突然起了幾絲莫名的傷感。 無形中,我在心裡意識到了我們對庇護我們的太陽,
對賜予了我們一切的母親,感情上有著多麼深的依賴。我開始能理解日全食給我們
的祖先帶來的恐懼。(英文中專用於日食的“食”字,eclipse,本源於希腊文,原
意
為“拋棄”。)
謝謝上帝,我們的太陽母親還會回來的。
我閉上眼睛,盡量集中一下注意力。我試著想像在這一瞬間浩瀚太空之中正在上演
的畫面;我看到了我們星系中三個巨大的天體,在精確的引力作用下,正沿著各自
的軌道為幾分鐘後將出現的奇觀變換位置;它們已經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轉了幾十億
年;它們只遵循嚴格的宇宙法則,不知道也沒有興趣知道其中一個天體之上還有人
類的活動。它們一直存在在那裡,沒有人知道它們從何而來,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幾十億年前,當宇宙大銀幕揭開時,曾經在地面上有過觀眾嗎?幾十億年後,還會
有人繼續觀看嗎?
我聽到了宇宙時鐘的腳步。
15時零九分,第二次接觸。月球的前部邊緣接觸了太陽的前部邊緣,太陽表面被全
部覆蓋了。木星出現在了太陽的左下角。平時在陽光下看不到被稱做日冕的太陽核
心外的大氣層圍繞著太陽核心形成了美麗的珍珠色的光環,同時,最後幾束陽光仍
然頑強地透過月球上的峽谷繼續射向無垠的空間。突然,太陽核心月球前進方向的
邊緣上出現了一個光彩奪目的亮點,那是穿過了月球上最深峽谷射向大地的最後一
束陽光,就像一粒燦爛的鑽石鑲嵌在墨藍色的天穹之上,鑽石兩側是飄忽絢麗暗紅
色跳動的火焰,鑽石之外是蒼茫奇幻映射八方的珍珠色光環。
鑽石指環,全食開始瞬間最迷人的鑽石指環!
兩三秒鐘後,鑽石指環消失,全食開始。(圖片3)
很遺憾,圖片無法完全表現全食期間天空中豐富的層次色彩,只能給出一個相對的
視覺概念。圖片中的日冕呈對稱環狀,這是太陽黑子活動高峰時日冕的典型圖案。
通過大幅度減少攝影曝光量排除掉日冕的影響,這張照片顯示了太陽的低層大氣。
(圖片4)
日全食在繼續。
回首四顧,看到的是籠罩在黑暗中朦朦朧朧的大地,意識到的是村寨田野間恍恍惚
惚的樹影。
舉目望天,珠色光線映照出一穹墨藍色飄渺的天幕,閃爍寒星托舉起一輪變幻中迷
離的太陽。
我不曉得此身何處,是不是還在人間。
三分三十七秒後。第一束陽光終於穿透月球尾部最深的峽谷射向地球,創造了又一
枚琦麗壯觀的鑽石指環。起初是個極小的亮點,說明谷底狹窄,剎那間,亮點強度
迅速增大,如電光,如寶石,幾秒鐘之後,艷陽重現長空,神光揮灑天際。我使用
我的300mm長鏡頭拍下了這一奇景。照片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且嚴重曝光過度,但
還是能粗略反映這一大自然無與倫比的傑作。(圖片5)
另附一張CNN發布的本次日全食鑽石指環的新聞圖片。(圖片6)
第三次接觸,月球後部邊緣超越太陽後部邊緣,全食期結束。
我靜靜的站在那裡,清理一下思緒。很難相信三分三十七秒的時間會這樣的短暫。
全食期間,我幾乎完全失去了方向感,想不到施加在感官上的多方位的衝擊竟會來
得如此強烈。無論我行前看過多少記錄,讀過多少資料,沒有什麼准備可以預示我
真正身臨其境時將會受到的震撼。
氣溫在上升,光線在增強,藍天下的大地,一切恢復原狀。
巍巍蒼穹之外,茫茫太空之中,月亮,地球,星系,銀河,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
在各自軌道上靜靜的繼續著它們的萬古行程。
我感到了自身的渺小,我懂得了什麼叫永恆。
六月二十二日
“上帝為我們導演了這場奇觀,他想讓我們知道他沒有忘記我們 ... 我們是幸運的。”
--- Dickson Jabeso,盧薩卡當地居民
早上,當地報紙帶來了不少前一天活動的新聞。
僅贊比亞一個國家就接待了20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日全食觀測者。連續幾天來,
進入贊比亞的飛機無一空位,旅店全部滿員。食日早上,最後一批來自法國,日本,
奧地利,南非的1295位觀測者乘七架包機抵達盧薩卡,並已於日全食後當日離去。
六月二十一日贊比亞全國放假一天,政府鼓勵人們走出家門,不要錯過這一終生難
遇的機會。幾個月來,全國都在期待著這一天,每個人的願望都得到了滿足;六月
二十一日,贊比亞全國晴天,萬裡無雲。(圖片7)
“我活這麼大從未見過這樣的場面” 一位叫Irene Nyirenda的盧薩卡婦女說,“這
實
在是個歷史性事件。等我成了老太太時我也還會談論它。”食日下午,盧薩卡舉城
空巷,人們都湧向了飛機場,體育場等空曠場所。贊比亞總統及政府官員也在飛機
場觀看了日全食。全食進行中,許多人歌唱,舞蹈,狂歡。“實在是太美了!”一
位年輕姑娘跳著舞從一個記者旁邊經過,走上前擁抱了那位記者,“我太高興了,
我真不敢相信這會是真的!”
上午晚些時候,我們一行參觀了贊比亞國家博物館,訪問了六十年代擺脫英國殖民
統治獨立運動中的幾個重要紀念場所,包括運動領導人卡翁達總統故居。我想起了
1873年在勘探贊比亞時病逝的偉大的英國醫生,傳教士兼探險家David Livingstone的
故事。這位死後把心髒取出留在贊比亞,骨灰經國葬後與莎士比亞,牛頓,達而文
等偉人並列於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傳奇人物生前身後也備受贊比亞人民的敬重。
他大半生在南部非洲的活動把當時歐洲先進的醫學教育文化引入了非洲,同時也把
非洲介紹給了歐洲殖民列強。人類文化歷史的交融充滿了矛盾,但文明最終會戰勝
黑暗,不管黑暗來自於哪一個方向。
在盧薩卡跳蚤市場作短暫停留後,我們開始動身去機場。
一般說來,贊比亞人民普遍友善好客。日全食後,我發覺贊比亞人民變得更加友好。
所到之處,人們熱情問候我們;車行之處,人們遠遠就向我們招手。歷史上第一次,
贊比亞迎來這麼多客人。或許這次罕見的自然奇觀,我們作為贊比亞人民尊貴的客
人,會給這塊美麗但仍然充滿憂患的土地帶來好運,帶來繁榮。我希望是這樣。我
真的希望會是這樣。
下午三點,飛機降落在南非首都約翰內斯堡。在一起渡過了難忘的十天後,我們團
在此分手了。告別了新的朋友,我獨自踏上了下一步的行程。
*****************************************************************************
半年過去了。
當我最後靜下心准備寫下這段經歷時,日全食的衝擊仍然震撼著我的心靈,瑰麗的
場面如在眼前。我覺得似乎是走入另一個世界裡渡過了我生命中的那三分多鐘。
與多數目睹過一次日全食的人一樣,在有生之年內我一定還會再去看更多的日全食。
一定。
為什麼?
是因為目睹日全食時帶來的激動嗎?
我曾經歷過許多比看日全食要激動得多的場合 -- 觀看家鄉球隊的比賽,除夕夜在
時
代廣場上狂歡 -- 我喜歡成為這些活動的一部分,但我並不真的懷念它們。
是因為目睹日全食時帶來的神秘感嗎?
的確有許許多多科學無法解答的大自然之迷,但日全食並不包括在內。科學不但對
其給出了完美的解釋,並能對未來的發生做出分秒不差的預告。至少對你我來說,
日全食並不神秘。
是因為日全食的美麗壯觀嗎?
不錯,日全食的魅力是獨特的,無可比擬的。但任何事物,如果想吸引來自全球各
個角落如此眾多的人群,使他們甘冒極大的觀測失敗的風險,一遍又一遍不惜走遍
天涯海角,單靠美麗壯觀恐怕是不夠的。
我想大概無人知道完整的答案,也可能根本沒有完整的答案。早年一位日全食觀測
者在日記中寫下的話或許部分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的話是人人知道的簡單事實,
但當大自然通過日全食把這簡單的事實揭示給我們的時候,它的力量會穿透我們的
靈魂:
“我想我們都需要經常被提醒宇宙是多麼莊嚴,多麼神聖,多麼強有力,我們在其
中是最偉大的,也是最渺小的。”
這也是我的感受。有了這點領悟,應該可以說不虛此行了。